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因子

(約翰·赫希提出的一種評價學術成就的方法)

鎖定
h因子(h-factor) [7]  ,即h-index [5]  又稱為h指數 [3-4]  高引用次數 [2]  ,是一種評價學術成就的方法,2005年由美國物理學家約翰•赫希(John-Hirsch)推出。 [6]  其中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某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 [1] 
中文名
h因子
外文名
h-factor
所屬學科
文獻計量學
提出者
赫希
別    名
h指數高引用次數、h-index [5] 

目錄

H因子定義

h因子(h-factor),即h-index又稱為h指數 [6]  高引用次數 [2]  ,是一種評價學術成就的方法。 [1]  h因子用於“評價科學家的科研績效”。可簡單表述為:“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不少於H次。” 其特點是關注科學家發表了多少有影響力的論文。如果研究沒有一定的質量,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和交流,無論你發表了多少論文,都無法獲得一個較高的H指數。 [6] 

H因子提出者

2005年美國物理學家赫希 [2]  (Hirsch)提出。 [6] 

H因子評價

2020年1月赫希曾撰文表示:“我提出了 H-index,希望它能成為一個評估科學成就的客觀標準。我覺得大體上它做到了。但是現在我相信,它也會大錯特錯,產生意料之外的嚴重負面影響。” [2] 
文獻計量學專家們曾經指出,以h因子度量研究影響力的證據有邏輯問題。常見的説法是:因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h因子普遍較高,所以高h因子説明學者的影響力大。但這並不能證明低h因子的研究人員影響力低下。相反,一個看起來很低的h因子背後,可能隱藏着有很高科學影響的成就。 [1] 

H因子不足

文獻計量方面,一般是採用文章被引用次數(h)評價個人學術水平,但研究發現,以論文的h因子作為評價個人學術水平的標準,尚不夠全面,因此孫學軍提出了以ph因子評價學術論文,進而評價個人學術水平的方法。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