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作流

鎖定
工作流(Workflow),指“業務過程的部分或整體在計算機應用環境下的自動化”。是對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驟之間業務規則的抽象、概括描述。在計算機中,工作流屬於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的一部分。後者是普遍地研究一個羣體如何在計算機的幫助下實現協同工作的。
工作流主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為了實現某個業務目標,利用計算機在多個參與者之間按某種預定規則自動傳遞文檔、信息或者任務。
工作流概念起源於生產組織和辦公自動化領域,是針對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活動而提出的一個概念,目的是通過將工作分解成定義良好的任務或角色,按照一定的規則和過程來執行這些任務並對其進行監控,達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控制過程、增強對客户的服務、有效管理業務流程等目的。儘管工作流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對工作流的定義還沒有能夠統一和明確。
Georgakopoulos給出的工作流定義是:工作流是將一組任務組織起來以完成某個經營過程:定義了任務的觸發順序和觸發條件,每個任務可以由一個或多個軟件系統完成,也可以由一個或一組人完成,還可以由一個或多個人與軟件系統協作完成。
1993年工作流管理聯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fMC)作為工作流管理的標準化組織而成立,標誌着工作流技術逐步走向成熟。WfMC對工作流給出定義為:工作流是指一類能夠完全自動執行的經營過程,根據一系列過程規則,將文檔、信息或任務在不同的執行者之間進行傳遞與執行。
中文名
工作流
外文名
Workflow
適用領域
雲計算
所屬學科
計算機科學
管理學

工作流類型

計算模型
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WorkFlow)就是工作流程的計算模型,即將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後組織在一起的邏輯和規則在計算機中以恰當的模型進行表示並對其實施計算。工作流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為實現某個業務目標,在多個參與者之間,利用計算機,按某種預定規則自動傳遞
工作流屬於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的一部分。後者是普遍地研究一個羣體如何在計算機的幫助下實現協同工作的。
許多公司採用紙張表單,手工傳遞的方式,一級一級審批簽字,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對於統計報表功能則不能實現。而採用工作流軟件,使用者只需在電腦上填寫有關表單,會按照定義好的流程自動往下跑,下一級審批者將會收到相關資料,並可以根據需要修改、跟蹤、管理、查詢、統計、打印等,大大提高了效率,實現了知識管理,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工作流2.0
fnotes1800工作流圖 fnotes1800工作流圖
工作流2.0的定義是:實現工作過程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和整合化。工作流2.0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可以靈便的實現數據整合和數據統計,消除信息孤島,既能實現OA辦公系統內部工作流之間的數據整合,如借款與報銷、預算與決算等,又能實現OA辦公系統工作流與其他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整合,如HR、ERP、CRM等。工作流2.0能徹底的彌補工作流1.0的不足,它不但實現OA辦公系統內部的數據整合,也實現OA辦公系統和第三方應用系統之間的數據整合。
如果給工作流1.0打上標籤的話,那就是“無紙化、重複工作、流程孤島、系統孤島、數據孤島”;工作流2.0對應的便是“智能化、效率質量提升、外部數據整合、消除信息孤島、內部數據整合”。毫無疑問,工作流2.0更加智能,更加整合,能夠實現數據的同步交換和共享的特徵更受用户歡迎,能有效幫助企業簡化多餘流程,是未來工作流技術發展的方向。

工作流起源發展

工作流 工作流
工作流技術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辦公自動化領域的研究,由於當時計算機尚未普及,網絡技術水平還很低以及理論基礎匱乏,這項新技術並未取得成功。簡單地説,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銜接、自動進行的業務活動或任務。一個工作流包括一組任務(或活動)及它們的相互順序關係,還包括流程及任務(或活動)的啓動和終止條件,以及對每個任務(或活動)的描述。
工作流參考模型
1983年至1985年間,在圖像處理領域和電子郵件領域出現了早期的含有工作流特徵的商用系統。
工作流列表 工作流列表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着個人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以及信息化建設的日益完善,使得工作流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熱潮。1993年8月,第一個工作流技術標準化的工業組織——工作流管理聯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簡稱WFMC,下同)成立。
1994年,工作流管理聯盟發佈了工作流管理系統之間互操作的參考模型,並制定了一系列工業標準。與此同時,許多原型系統在實驗室裏被開發出來。進入21世紀以來,工作流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與之相關的標準規範、工作流引擎及商業產品不勝枚舉。人們在開發推廣工作流產品的同時,更加註重工作流的理論研究,以推動該項技術走向成熟。

工作流發展歷史

工作流數據庫 工作流數據庫
工作流技術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辦公自動化領域的研究工作,但工作流思想的出現還應該更早,1968年Fritz Nordsieck就已經清楚地表達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工作流程自動化的想法。20世紀70年代與工作流有關的研究工作包括: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的Michael D. Zisman開發的原型系統SCOOP,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的Clarence A. Ellis和Gary J. Nutt等人開發的OfficeTalk系列試驗系統,還有Anatol Holt和Paul Cashman開發的ARPANET上的“監控軟件故障報告”程序。SCOOP, Officetalk和Anatol Holt開發的系統都採用Petri網的某種變體進行流程建模。其中SCOOP和Officetalk系統,不但標誌着工作流技術的開始,而且也是最早的辦公自動化系統。
20世紀70年代人們對工作流技術充滿着強烈樂觀情緒,研究者普遍相信新技術可以帶來辦公效率的巨大改善,然而這種期望最終還是落空了。人們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成功的組織往往會在適當的時候創造性的打破標準的辦公流程;而工作流技術的引入使得人們只能死板的遵守固定的流程,最終導致辦公效率低和人們對技術的反感。20世紀70年代工作流技術失敗的技術原因則包括:在辦公室使用個人計算機尚未被社會接受,網絡技術還不普遍,開發者還不瞭解羣件技術的需求與缺陷。
工作流參考模型 工作流參考模型
含有工作流特徵的商用系統的開發始於1983年至1985年間,早期的商用系統主要來自於圖像處理領域和電子郵件領域。圖像處理許多時候需要流轉和跟蹤圖像,工作流恰好迎合這種需求;增強的電子郵件系統也採用了工作流的思想,把原來點對點的郵件流轉改進為依照某種流程來流轉。在這些早期的工作流系統中只有少數獲得了成功。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相關的技術條件逐漸成熟,工作流系統的開發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熱潮。據調查,截至1995年共有200多種軟件聲稱支持工作流管理或者擁有工作流特徵。工作流技術被應用於電訊業、軟件工程製造業、金融業、銀行業、科學試驗、衞生保健領域、航運業和辦公自動化領域。
1993年8月,工作流技術標準化的工業組織-工作流管理聯盟(WfMC)成立。1994年,工作流管理聯盟發佈了用於工作流管理系統之間互操作的工作流參考模型,並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工業標準。
關於工作流技術的學術研究也十分活躍,許多原型系統在實驗室裏開發出來,人們從工作流模型、體系結構事務、適應性、異常、安全、語言、形式化、正確性驗證、資源管理、開發過程等各方面對工作流技術進行探討,大量論文被撰寫出來。
儘管工作流技術取得了進步,但理論基礎的研究還很不夠。現有的工作流管理系統從功能、可靠性、健壯性上與數據庫管理系統無法相提並論。
進入2000年以後,隨着Web服務技術的興起,多個標準化組織制定了各自和工作流技術相關的Web服務標準,如XLANG,WSFL等。 2002年8月,IBM,Microsoft為等企業聯合提交併發佈了BPEL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