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SA-2防空導彈

鎖定
S-75(北約代號:SA-2)是前蘇聯第一代實用化的防空導彈系統,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1957年莫斯科五一節閲兵式公開。主要用於攔截敵轟炸機執行要地防空,取代了130毫米與100毫米高炮。
每個發射營裝備六枚發射架成六邊形佈置。導彈為兩級發動機,第一級固體燃料助推段工作4-5秒,彈徑0.645米;第二級發煙硝酸-煤油液體發動機工作22秒,彈徑0.5米,推力2650千克。發射營的火控系統站能跟蹤一個目標,利用三個信道同時制導三枚導彈攔截目標。
戰鬥部重195千克,內裝135千克炸藥,低空殺傷半徑65米,高空殺傷半徑250米,平均精度75米。單發殺傷概率70%,三發殺傷概率95%。
載車為吉爾ZIL-157半拖車,最大時速35公里。
發射架為CM-63單臂全迴轉,重8400千克,最大仰角65度,電驅動,再裝填時間10分鐘。
雷達站組成如下
“匙架”(Spoon Rest)預警/搜索雷達,作用距離275千米“邊網”(Side Net)測高雷達。“刀架”(Knife Rest)指示/跟蹤制導雷達,作用距離65千米。“扇歌”(Fan Song)制導雷達發現目標距離70千米以上,自動跟蹤距離55千米,採用機械雙天線雙波束掃描方式,能夠同時跟蹤6批目標和制導3發導彈攻擊一個目標。
S-75系統與現代化歐美雷達相比,操作過程複雜,進入戰位與接敵反應速度慢,抗干擾性能差。 但據説南聯盟擊落F-117隱形戰機的SA-2,就是因為這種老式大波長雷達可以微調後短暫偵測到F-117這種初期型隱形戰機,美方對此説法尚無定論。 [1] 
中文名
SA-2防空導彈
戰鬥部重
195千克
發射架
重8400千克
設    計
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
SA-2雖然老舊但是曾經也是唯一擊落高空偵查戰機戰果的導彈。
1957年12月蘇聯政府批准定型,1958年起迅速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到1960年已達到1000具以上發射架。1957年10月,中蘇簽訂協議引進C-75防空導彈系統。1958年10月6日,中國空軍地空導彈第1營在北京成立;12月6日,北京軍區空軍組建了地空導彈第2營;1959年1月18日,南京軍區空軍在徐州組建了地空導彈第3營。1959年4月,空軍地空導彈各營赴西北靶場進行實彈打靶。1959年9月擔負首都防空作戰值班。1959年10月7日,地空導彈第2營在營長嶽振華指揮下在北京通縣張家灣上空擊落台灣空軍飛行員王英欽上尉駕駛的RB-57D偵察機,這是世界防空作戰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戰例。1960年5月1日蘇軍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擊落美U-2高空偵察機,俘獲美軍飛行員鮑爾斯。
越南戰爭期間,越共大量使用 SA-2 對抗美軍,初期效果甚佳,每射擊 2~3 枚即有一次戰果,但隨着戰事延長,美軍的科技能力與電子作戰能力遠超出蘇聯的估計, 至1969 年之後,已經是每射擊 70 枚才有一次戰果。
解放軍以“敵變我變”的方針,研究出全新的設備與戰法與U-2鬥智鬥勇。這其中包括了深入摸透U-2電子戰系統的特性和迴避逃離的航跡特點,研製反電子戰技術和設備,深挖SA-2導彈的作戰潛力,採用“近快戰法”等等。到1965年,解放軍又取得了擊落3架U-2飛機的巨大勝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