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子戰技術

鎖定
“電子戰技術”是研究利用電子裝備或器材進行電磁鬥爭的技術。它涉及雷達對抗、通信對抗、 C3I對抗、敵我識別與導航對抗等領域。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電子戰由作戰保障一躍成為重要的作戰形式,並正在開啓信息戰的大門。
中文名
電子戰技術
外文名
Electronic warfare technology
目    的
進行電磁鬥爭的技術
涉及領域
C3I對抗、敵我識別與導航對抗等
起始時間
1967年6月5日

電子戰技術定義

電子戰,是交戰雙方爭奪電磁頻譜使用和控制權的手段。有人説,19世紀是海戰的世紀,20世紀是空戰的世紀,21世紀將是電子戰的世紀。電磁戰場已成為繼陸海空天四維戰場之後的第五維戰場。戰後歷次局部戰爭的實踐演繹了一個公理:電子戰能力的強弱已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電子戰技術發展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曾使用無線電通信設備偵察對方的通信信息、干擾對方的通信聯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新發明的雷達應用於防空作戰,由於雷達與作戰行動和武器系統緊密相聯,給對方造成直接的威脅,這就促使對雷達的偵察、干擾技術迅速興起。大戰期間,電子戰技術最重要的發明是:利用金屬絲反射電磁波原理的箔條無源干擾;採用發射射頻噪聲對雷達進行壓制的有源干擾技術;對雷達的偵察和告警技術。
20世紀50-70年代,導彈、航空、航天技術迅速發展,精確制導武器及與其相配套的各種雷達和通信設備的出現,形成了對飛機、艦船和重要目標的新威脅,由此促進電子戰技術的發展。在此期間,利用儲頻技術和寬帶行波管,發展了對炮瞄雷達和導彈制導雷達的各種欺騙式干擾技術;研製了專用的電子偵察船、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偵察衞星和電子干擾飛機;為提高現代現役作戰飛機的電子對抗能力,研製了飛機外掛的電子對抗吊艙;發展了具有壓制和欺騙兩種干擾樣式的雙模干擾機;隨着紅外和激光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產生了光電對抗技術,並研製出紅外告警器、激光告警器、紅外干擾機和紅外誘餌彈等光電對抗設備。電子戰作為一種攻防兼備的作戰手段開始在現代戰爭中大顯身手。
80年代以來,軍事指揮、控制、通信和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運用更加依賴於電子技術。隨着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戰技術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通信對抗在經歷了緩慢的發展階段之後,也獲得了迅速發展。電子戰技術在適應密集複雜多變的電磁信號環境、拓寬頻譜、增強信號分選識別能力、增多幹擾樣式、提高干擾功率、縮短系統反應時間,以及綜合一體化、人工智能、自適應、對多目標和新體制電子設備的干擾能力等方面,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這使敵對雙方在作戰行動中,有可能把偵察的情報實時傳遞給電子干擾設備和反輻射武器,使電子進攻的實施幾乎是同時和連續地進行,這就大大提高了電子戰的作戰效果和價值。
先河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閃擊西奈半島,揭開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序幕,這次戰爭對埃及人來説是不堪回首的,在6天時間內,埃及陸空軍主力全部被殲,惟有埃及海軍石破天驚的一擊令以色列人聞風喪膽。戰爭中,埃及向賽得港外的以軍艦船發射了6枚蘇制“冥河”艦艦導彈,全部命中目標。這是海戰史上首次使用艦艦導彈。然而,在6年後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軍發射的50枚“冥河”導彈卻無一命中,原因是以軍實施了強烈的電磁干擾,冥河導彈像被人摘去了雙眼,一個個栽進了大海。以軍還運用電子戰技術對貝卡谷地的敍軍“薩姆”導彈陣地實施了強烈的電子干擾,將敍軍苦心經營的薩姆導彈陣地全部摧毀。西方學者指出,貝卡谷地之戰開創了電子戰的先河。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留給人們更多記憶的是“沙漠風暴”、“沙漠驚雷”、“沙漠軍刀”等鐵血烈火的搏戰場面,但圍繞交戰雙方制電磁權鬥爭而展開的“白雪”電子大戰卻鮮為人知,而恰恰是電子戰,為多國部隊撕開了伊拉克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早在戰爭打響前,多國部隊就對科伊境內的伊拉克戰略目標實施了全面的電子偵察和干擾,整個海灣地區無時不處在美國戰略電子情報網的嚴密監視之下,甚至薩達姆的一舉一動都被美軍的電子偵察系統跟蹤。戰爭開始後,美軍出動多種電子干擾機對伊軍的通信實施強烈的壓制干擾。EA-6B電子戰飛機和EC-130電子對抗機在伊軍防空火力屏障之外,實施遠程支援干擾,徹底癱瘓了伊軍的C3I系統,通信網和防空雷達網全部迷盲。在強烈的電子干擾面前,伊軍司令部與部隊的無線電全部中斷,甚至連廣播電台都是一片噪音。

電子戰技術新電子戰

新一代電子戰裝備技術的發展,將使武器裝備發生劃時代的變革。大功率強激光干擾機的發展,即成為激光武器。小功率激光干擾系統可以干擾光電設備。大功率微波發射裝備的發展,即成為微波波束武器,不僅可以干擾破壞電子設備,而且可以作為武器摧毀或破壞目標。未來電子戰將開闢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大縱深、廣頻譜、寬頻帶的非線性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