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MIM-72防空導彈

鎖定
MIM-72“小檞樹”(英語:MIM-72 Chaparral)防空導彈系統,是一種自行防空系統,配套的發射載具由M113裝甲人員運輸車衍生而來。1969年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於1990年到1998年間退出現役。但外銷型號當今仍在多國服役。
檞(jiě)樹常與槲(hú)樹混淆,“Chaparral”源於西班牙語的“Chaparro”,是一種低矮的松樹叢,常分佈在高緯度乾旱地區,而《玉篇·木部》:“檞,松樠也”,因此應稱為“檞樹”。
中文名
MIM-72/M48檞樹飛彈
外文名
MIM72Chaparral
前型/級
AIM-9D響尾蛇飛彈
次型/級
MIM-72A
研製時間
1965年
服役時間
1969年
定型時間
1967年
退役時間
1990年-1998年
所屬國家
美國

MIM-72防空導彈發展沿革

MIM-72防空導彈研製歷程

MIM-72發射車 MIM-72發射車
早期MIM-72A導彈是由美國海軍使用的AIM-9D響尾蛇導彈修改而成,主要差異在於MIM-72A兩片彈翼採固定式而非活動式;以Mk50固體火箭發動機取代AIM-9D使用的Mk36 Mod 5火箭發動機。因為與紅眼睛FIM-43一樣裝置第一代紅外線尋標器,故僅具有追尾攻擊能力,很容易被米-24直升機上裝置的L166紅外線干擾裝置反制。MIM-72B與MIM-72A相同,不過僅作為訓練用途,另改用不同的彈頭引信。
1974年起,新一代改良型MIM-72C問世,採用福特航太公司發展出來的AN/DAW-1B全向位尋標器,並具有紅外線反反制(IRCCM)能力;另外裝用M817多普勒雷達近發引信及M250高爆破片彈頭;有效射程增加至9公里。C型於1976年至1981年間量產,並於1978年起開始作戰部署。實驗用的D型導彈則是在A型導彈彈體上裝用C型的尋標器,但本型導彈並未進入服役。
發射車 發射車
檞樹系統在接獲預警資料後,射手先行調整發射站的方位,以光學瞄準儀作目視瞄準,等待導彈尋標器鎖定目標。由於導彈尋標器的視軸與光學瞄準儀的十字瞄準線已整合為一,所以光學瞄準儀追瞄或鎖定目標的動作,等於導彈尋標器在追蹤或鎖定目標。但前述的操作説明顯示本系統只能於日間接戰,而且目標的追蹤和鎖定距離不能超過射手的目視追蹤和搜索的距離;同時,本系統也不適合用於接戰直升機或位於掩蔽物後方的盤旋目標。
1977年,福特航太公司和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TI)啓動一項計劃,藉由在M54發射站上安裝一具前視紅外線(FLIR)攝影機,提供檞樹導彈全天候接戰的能力。1978年的試射中也測試了新的低排煙量火箭推進器,大幅改善了發射後的視野清晰度,使導彈更容易進入追擊航線。該次的試射十分成功,促使FLIR攝影機的安裝計劃於1984年9月展開。服役中的導彈換用低排煙量火箭發動機後,稱為MIM-72E,而依E型規格新生產的導彈則稱為MIM-72F。
再裝填 再裝填
最重要的改良計劃始自1980年,重點項目是換用FIM-92“毒刺”防空導彈的尋標器,使MIM-72導彈具備偏離軸線(off-axis)的追瞄和鎖定能力,有效排除熱焰彈的干擾。福特航太公司於1982年簽訂合約開始生產這種改良型導彈,編號MIM-72G,而所有已生產的導彈在1980年代晚期之前都被提升到MIM-72G的規格。直到1991年之前,G型導彈持續量產,然而同時間本系統已逐漸自美國陸軍退役,轉交國民警衞隊操作。
兩種只供外銷用的MIM-72曾進行生產。MIM-72H是MIM-72F的外銷版,而MIM-72J則是MIM-72G的降級外銷版(主要降低了導引裝置和飛控系統的功能)。

MIM-72防空導彈歷史背景

MIM-72 Chaparral MIM-72 Chaparral
美國陸軍航空及導彈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Aviation and Missile Command, MICOM)於1965年與羅拉爾(Loral)公司簽訂合約開始發展與試射工作,目標是取代被取消發展的MIM-46大槌(Mauler)導彈。第一枚XMIM-72A導彈於1967年運交美國陸軍,第一套完整版系統則於1969年5月開始作戰部署。
本系統亦可搭配小型目標獲得雷達(即AN/MPQ-49前線警戒雷達(Forward Area Alerting Radar, FAAR))共同作業。該雷達於1966年開始發展,可用車輛進行機動,用以支援檞樹/火神防空系統,部署在戰區前緣(Forward Edge of Battle Area, FEBA)擔任防空警戒任務。

MIM-72防空導彈衍生型號

MIM-72防空導彈系列型號

MIM-72A - 由美國海軍使用的AIM-9D響尾蛇導彈修改而成。
MIM-72B - 訓練用。
MIM-72C - 第一代改良型,裝有AN/DAW-1B全向位尋標器(具有紅外線反反制(IRCCM)能力)、M817近發引信及M250高爆破片彈頭,有效射程增加至9,000米。於1976年到1981年間量產,1978年11月進入現役。
RIM-72C - 海軍型MIM-72C,美國海軍曾評估,但最後並未採用,反而是台灣海軍採用,海軍稱為海檞樹防空導彈。
MIM-72D - 實驗用導彈,量產前取消發展。
MIM-72E - MIM-72C導彈,但裝用M121低排煙量火箭發動機。
MIM-72F - 採用AN/DAW-1尋標器(無IRCCM能力)的MIN-72C導彈外銷型,並裝有改良型M121低排煙量火箭發動機。
MIM-72G - 第二代改良型。改用AN/DAW-2薔薇花紋式掃描尋標器,具有強大的紅外線反反制(IRCCM)能力,同樣的尋標器也被FIM-92刺針(Stinger)導彈採用。這型導彈在1980年代末期取代了早期使用的各次型導彈,直到1991年之前仍持續量產。
MIM-72H - MIM-72F的外銷型。
MIM-72J - MIM-72G的降級外銷型。
M30 - 訓練用。

MIM-72防空導彈海檞樹

康定級護衞艦RIM-72C發射架 康定級護衞艦RIM-72C發射架
海檞樹是美國海軍從陸軍小檞樹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一種晴天型近程低空艦空導彈系統,主要用於點防禦。海檞樹採用紅外尋的制導方式。整個系統由導彈、四聯裝發射架、瞄準具和一部在G/H波段的脈衝多普勒目標指示雷達組成。導彈是從AIM-9L空空彈基礎上移植過來的,發射架是小檞樹防空導彈發射架的改型。其特點是造價低、維護簡單、使用靈活,可裝在任何小型艦艇上使用。
海檞樹的導彈彈體為一細長圓柱體,頭部呈錐形圓頂,氣動佈局為鴨式,四個雙三角形控制舵位於彈體頭部,4個穩定尾翼在彈體尾部,尾翼前緣後掠角為60度,後緣於彈體軸線垂直。尾翼與舵都按X形配置,處於相同平面。
海檞樹採用了連續杆戰鬥部,其結構是預製桿狀破片環繞中心對稱地排成兩層,借點火電路把引信點火脈衝分配到裝藥的兩邊同時起爆。爆炸時呈球形傳播,杆件飛散時,除了它們本身的傳播速度外,還接受一個超速分量,此分量使杆件翻滾運動,因此,其殺傷效果並不依賴連續杆與目標遭遇角。戰鬥部由主動式激光近炸引信引爆,該引信能精確地控制爆炸點,它主要由一個收發機組成,發信機的輻射元件為砷化鎵激光二極管,收信機採用硅光二極管。這種引信抗干擾能力很強,即使對紅外輻射的脈衝重複頻率與脈衝寬度具有精確的瞭解,也很難干擾。
康定級RIM-72C發射架 康定級RIM-72C發射架
海檞樹導彈採用光學瞄準和全程被動式紅外尋的制導。艦上裝有一部工作在G/H波段的脈衝多普勒目標指示雷達和一個光學瞄準具。彈上裝有靈敏度較高的紅外導引頭,該導引頭採用調幅/調頻圓錐掃描,跟蹤能力很強。艦上目標實施雷達指示目標或者射手目視發現和識別目標後,借用光學瞄準具迅速搜索捕捉目標。一旦發現目標,將其置於反射光學瞄準鏡的中央,平穩地跟蹤目標,當聽到射擊音響信號時,估測目標距離,保持射擊音響信號,做好發射準備。當射擊條件具備後,發射導彈,發射的高低角是自動裝定的。導彈飛離發射架後,其紅外導引頭便自動尋找目標。
美國海軍原計劃將海檞樹裝到其14艘FF1052級護衞艦上,但後來被取消了,它實際上沒有成為美國海軍的標準武器系統。1979年,美國將海檞樹出售給中國台灣當局,台灣康定級護衞艦上就裝備了海檞樹艦空導彈系統。 [1] 

MIM-72防空導彈性能數據

基本數據
長度
2.9 米
直徑
0.127 米
翼展
0.63 米
負載重量
11公斤
整體總重
86 公斤
發動機
Mk 50 固體火箭引擎或M121 無煙固體火箭引擎
基本性能
最大速度
1.5馬赫
有效射程
500到6,000米
最大高度
3000米
飛行高度
15到3,000米
制導方式
被動紅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