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D大調卡農

鎖定
《D大調卡農》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在1680年左右作曲的歌曲。
中文名
D大調卡農與吉格
外文名
德語: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
音樂風格
卡農樂曲
作    者
德國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
別    名
約翰·帕赫貝爾卡農
作曲時間
1680年左右

D大調卡農簡介

D大調卡農與吉格(德語: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也稱約翰·帕赫貝爾卡農(Pachelbe's Canon),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因為它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有時也常以“卡農”代指。然而實際上卡農(Canon)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卡農在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則是舞曲。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前後,是巴洛克時期室內樂作品,採用數字低音手法,供三個小提琴演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隨,但很少演奏這段。 [1] 

D大調卡農作品特點

這段卡農的和聲進行被稱為大逆循環,非常悦耳,從巴洛克時期被無數作曲家所喜愛並使用。初學作曲的人往往也會很自然的寫出類似的和絃進行,足可見其容易理解的簡單性和樂曲的優美性。不過,大逆循環也因此容易成為缺乏創意的代名詞。雖然通常俗稱為卡農進行,但它和傳統的卡農曲式不是一個概念,需要特別注意。
另外,上述和絃(D - A - Bm - F♯m - G - D - Em/G - A)的一部分改為代理和絃,在低音部
D - C♯ - B - A - G - F♯ - E (or G) - A
這樣的下行進行的樂曲也非常多。

D大調卡農作品結構

卡農部分雖然有名,但原曲是卡農和吉格為一組構成的,卡農之後接着演奏吉格。
  1. Kanon(卡農)D大調 4分4拍
  2. Gigue(吉格)D大調 8分12拍

D大調卡農卡農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開始以大提琴啓奏2小節低音部分(黑色部份), 低音部分2小節為單位的和聲不斷循環,重複28次。
  • D - A - Bm - F♯m - G - D - G - A 或
  • I - V - vi - iii - IV - I - IV - V
之後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音樂雖然不斷迴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不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感覺動聽悦耳。

D大調卡農吉格

  • 吉格 D大調 8分12拍
和第一曲卡農相比,吉格單獨演奏的機會很少。在作曲上是以賦格化處理開始的典型吉格。

D大調卡農作品影響

此曲還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通過旅行者(Voyager)無人太空船送入太空。
YouTube上,中國台灣人JerryC編曲的搖滾版本D大調卡農,截止2018年11月05日觀看次數為21,933,392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