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69屆初中生

(王安憶創作長篇小説)

鎖定
《69屆初中生》是當代作家王安憶創作的首部長篇小説,發表於雜誌《收穫》1984年第3、4期,首次出版於1986年6月。
該小説通過1969屆初中生雯雯的眼睛,寫出了她對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生活的觀察和感受,以及她在這28年中的經歷。小説從雯雯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刻畫了公私合營、反右派、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等對一代人有着深刻影響的歷史事件,闡發了生活的哲理。 [1] 
作品名稱
69屆初中生
作    者
王安憶
作品出處
《收穫》1984年第3、4期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86年6月
字    數
240千字

69屆初中生內容簡介

小説寫了一個69屆初中生雯雯對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從公私合營、反右派、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一直到“文革”結束。在小女生雯雯的眼裏,許多東西都是懵懵懂懂、不可思議的。小學畢業該上初中的她,卻遇到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天課也沒上成,便上山下鄉到了農村。在經歷了鄉下插隊的艱苦磨練之後,幾經曲折她又奮鬥進小縣城當了售貨員。在知青回城的大潮中,她費盡周折終於回到了久別的大上海。然而大上海早已不是她童年眼中的上海了,錯過讀書年齡的她,考大學考不取,理想的工作輪不到她,她只有在街道的小生產組裏去壓鐵皮瓶蓋,下班後給正讀大學的姐姐看孩子。雯雯忽然發現,她的青春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經悄悄溜走了,而自己卻一無所能,歷史彷彿跟自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於是,雯雯傷心了,常常會無緣無故地流淚、發脾氣。像一條迷失了方向的船,她在生活的海洋中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2] 

69屆初中生創作背景

1966年,王安憶升入初中,因學校被捲入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之中,從進校門到畢業,一直沒有正規上過課。1969年,王安憶初中畢業。1970年4月,王安憶遠赴安徽省淮北五河縣頭鋪公社大劉大隊七小隊插隊落户,做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王安憶的知青身份使她親身經歷了特定時代下一部分城市知識青年的生活。從王安憶關於此篇小説的陳述,或從小説的情節裏,能清晰看到小説主人公考大學以前的經歷與王安憶的經歷有許多相似處,因此《69屆初中生》帶有王安憶部分自傳的色彩。 [3] 
王安憶在《小説與我》中寫道,她在1983年下了一個決心,寫一部鉅著。主要是對篇幅的挑戰,當一個人剛剛開始寫五萬字的中篇以後,二十五萬字的篇幅對於她本人來説就是一部鉅著。那時候有很多成熟的作家在寫長篇,寫長篇一定有壓力,尤其對她來説,因為她寫作的體量很有限。於是,她調動了所有的生活經驗去寫這部長篇,完成了《69屆初中生》。 [6] 

69屆初中生人物介紹

雯雯:故事主人公。雯雯的少女時代,唸書已成了一樁可有可無的事情,她只接受過五年制小學教育,生活是每天半夜排隊買菜,買菜回來的路上喝三分錢一碗的牛肉清湯,做飯,看書,發呆。花樣年華的她無甚可穿扮的,就只能在操場上對着影子編小辮子,穿着借來的軍裝去拍“咪咪照”。和千百萬知識青年一樣,16歲的雯雯抱着改天換地的氣魄奔赴農村。當雯雯在農村和上海之間走了一遭時,她發現自己其實無法屬於農村,當初那種激情也消磨殆盡。終於回了上海,可雯雯依舊無法快樂,因為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4] 
任一:雯雯中學時,他寫了一封情書,卻被雯雯退信了。任一下鄉插隊江西前,給雯雯打電話,正式向雯雯公開感情,彼此相約以後書信聯繫。雯雯和任一見面,是在他們通了半年信,他回城時。雯雯插隊五年後,任一已考上覆旦大學。任一經常去探望她,想辦法為雯雯辦調走關係。任一大學畢業後,忙於考研究生,無暇陪雯雯。這時他們的愛情與任一的事業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他努力指導雯雯的生活,帶她與大學生朋友交往,然而這樣卻加重了他們之間的危機。 [3] 

69屆初中生作品鑑賞

69屆初中生主題思想

在《69屆初中生》中,王安憶借主人公雯雯青春的視角,看待這個“成熟”的世界,同時書寫主人公自我價值的找尋。許多同是以女性為主題的小説中,對這些生命軌跡內藴的探索中,成長常常是以一種懵懂的狀態出現,這種本應只屬於年少時的懵懂並不僅僅是生命某一個階段的內容,而是滲透了人物的靈魂。生活在年少時的雯雯面前,像是無數個謎,她認認真真地一個個去解開它,期待着每一個謎底帶來的驚喜。然而,在那樣一個扭曲的時代中,單純的雯雯不知道“我”應該如何跟這個世界往來;不知道“我”與這個世界的利害關係;不知道其他的“我”是如何生活的,所有這些“不知道”讓雯雯困惑。於是,當想象中的生活和現實碰撞時,雯雯只剩下了無盡的迷惘與失落。於是,成長對於雯雯來説變成了一樁極其困難的事。
雯雯的成長,伴隨着理想的撕裂和對現實的失望,可她的心態仍是單純的。她純淨的心靈和她的知識閲歷不足以讓她看清世事,看清眼前這紛繁時代的腳步,她曾經堅守的信仰也沒有對她的破滅的夢想給予任何解釋。她只能獨自體味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帶來的一次又一次疼痛。於是她的內心一直在有意無意地抗拒成長,抗拒成人的社會,“雯雯老是回憶小時候的生活。她只有這一段生活是無憂無慮的,是黃金的,是寶貴的。她只有兒童時代,只有小學生的時代。” [4] 
來到安徽的雯雯,發現插隊生活與當初期待的相去甚遠,農村並非自己想象的需要自己,而當地人也將雯雯視為異己,他們知道雯雯總歸是要回去的。回到上海,她發現上海早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一個人盡其能的時代,雯雯一無所能,沒有人幫助她發現自己的所長,沒有人幫助她認識自己的所能。她只好自己發現自己,自己認識自己”。小説以雯雯結婚生子結尾,彷彿一切又回到原點,而雯雯對於自我的追尋也就這樣無疾而終了。由於時代的原因,69屆初中生成了特殊的一代人,他們總是與時代彆扭着、錯開着,“永遠和所處的環境彆扭着,總是需做着細碎卻費力的抵抗,總是錯了節拍,不是晚了,就是早了,於是便永遠達不到預定的目標——這命運的內涵,大約會出現在許多不同的經歷之中”。 [5] 

69屆初中生藝術特色

“碼頭”場景
對於知青而言,碼頭是重要的場所。王安憶不僅運用較多筆墨描寫碼頭空間,而且還專門對相關的記憶片段加以書寫。首先,她的插隊生活與碼頭密切相連。王安憶的知青小説中,知青們總是往來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碼頭也成了重要的中轉站,時常出現。《69屆初中生》中,王安憶多次描寫從五河碼頭坐船的情景,一次是雯雯回家過年,“船開了,彙總着五條河的鄉村似的小城被劃在身後了,舊的一年也被劃在身後”。在知識青年返城政策下來時,雯雯悄悄辦好回城手續,踏上輪船時,再回看生活過的五河,有不捨,也有開始新生活的憧憬。王安憶在小説中有意淡化“文革記憶”等重大歷史事件,寫下那些日復一日、點點滴滴的普通生活。碼頭在王安憶小説創作中是她對自己知青生活挖掘與記憶的產物,是對河岸邊人們生活觀察的描寫。
其次,碼頭空間留給王安憶一些值得眷戀的温暖回憶。小説中,雯雯第一次從蚌埠坐火車返家,蘭俠子半夜踩着大雪送她上船,為了讓雯雯好走些,蘭俠子穿毛窩子的腳走到雪深的地方,腳踏下去之後左右歪兩下,踩成大雪窩,讓雯雯少費好多力。插隊的第二年冬天,為了等招工,雯雯決定不回家過年,可一連幾天的大雪又使她改變了主意,是縣城的唐主任用自行車推着她的行李,穿過一個縣城,送她到碼頭。 [10] 

69屆初中生作品評價

藝術家、作家陳丹青:從文學、小説的角度説,這不是一篇長篇小説,而是一篇寫得很長的,介於回憶、自傳、小説之間的東西。王安憶對長篇的結構、層次、脈絡,不知是有意不去深究還是能力不夠,總之,這長篇只在長,多在陳述和描繪,缺乏內在的嚴密的邏輯力量,所以感情發揮得不夠深沉,主題也烘托得不夠。小説中某鄉下老太死後一段,寫得很有點長篇的味道了,場面調度,人物羅列,心理和言行的穿插,主角的主觀視覺和感受,都有鋪開的架式,但由於不出自自覺,還嫌不夠。 [7] 

69屆初中生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版本信息
1986年
中國青年出版社
-
第一版
2001年
北嶽文藝出版社
7-5378-2225-5
漲潮叢書之一
2016年
晨光出版社
978-7-5414-7702-7
中國青少年成長文學書系
2018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3823-4
第四版 [8] 

69屆初中生作者簡介

王安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長篇小説代表作有:《長恨歌》《富萍》《啓蒙時代》《天香》《匿名》等。《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啓蒙時代》獲第二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中篇小説《流逝》《小鮑莊》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短篇小説《本次列車終點》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説獎。王安憶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6年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9] 
參考資料
  • 1.    王安憶.69屆初中生.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版權頁
  • 2.    珍爾.與時代錯位的一羣——讀王安憶的《69屆初中生》[J].新聞出版交流,2002(04):18.
  • 3.    裴豔豔. 王安憶小説主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7:19、25、68.
  • 4.    劉小佳.懵懂的疼痛——從《69屆初中生》到《桃之夭夭》[J].當代文壇,2006(03):29-31.
  • 5.    徐婭婷.論王安憶小説中的上海書寫[D].湖北大學,2016:7.
  • 6.    王安憶.小説與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6-017
  • 7.    王安憶.69屆初中生.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01:附錄頁
  • 8.    69屆初中生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2-23]
  • 9.    王安憶:從文字中你可以想象出我對生活的熱情  .中國作家網.2017-09-13[引用日期2021-12-23]
  • 10.    張慧.淮河流域女作家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