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596工程

鎖定
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中蘇雙方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面對險惡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決定,削減其他一些科研項目和常規武器的生產,集中一切力量把“兩彈”研製出來。為了牢記1959年6月,中國的原子彈研製項目被定名為“596”工程。
中文名
中國“596”
關鍵詞
軍事科學 核武器 武器
含    義
原子彈研製項目
原    意
1959年6月

596工程名稱主題

名稱: 中國“596”
主題詞或關鍵詞: 軍事科學 核武器 武器 第一次核試驗

596工程研發

1959年6月20日,蘇聯領袖尼基塔·赫魯曉夫決定停止援助中國,隨後一個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程命名為“596工程”。

596工程爆炸

北京時間1964年10月12日晚10時30分,596原子彈裝配完畢,596原子彈的當量為2.2萬噸三硝基甲苯,596原子彈計劃被放在一個測試塔上引爆,測試用塔樓高102米,北京時間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整,596原子彈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成功爆炸,試驗成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596工程外界反應

北越朝鮮分別於1964年10月17日和10月18日發賀電錶示祝賀。日本共產黨則在10月17日發出了聲明,指日本共產黨主張禁止核武器,符合中方立場。

596工程基本內容

596工程兩彈準備階段

中國的原子彈研製起步較晚。建國之初,中國不僅要醫治戰爭創傷,還要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軍事訛詐和戰爭威脅,為了國家的安全和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發生,中國不得不花很大的氣力來研製自己的有效防衞武器,以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如今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這一莊嚴宣告,揭開了中國研製原子彈的序幕。
由於經濟和技術落後的原因,中國一開始寄希望於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能夠提供支援。經過長期的交涉,1956年10月15日,中蘇簽訂了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蘇聯正式同意幫助中國發展尖端武器,並答應向中國提供一個原子彈教學模型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
1958年初春,留美歸來的物理學博士鄧稼先被任命為該院重要的理論部主任。7月1 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了原子能研究所,由錢三強兼任所長。早在1955年,中國地質部門就開始着手鈾資源的勘探。解放軍第4521程團以犧牲十幾名官兵的代價,終於在西部的獨龍山區發現了第一條鈾礦地帶,後來,地質學家們又發明了新型的找礦儀器和先進的探礦技術,相繼找到了一批相當豐富的鈾礦,為研製原子彈立下了頭功。

596工程發展

1958年5月,中國的原子城——西北某地核工業聯合企業破土動工。11月選定羅布泊,這塊號稱“死亡之地”的沙漠上建起一座大規模的試驗基地。很快,一萬多人的施工大軍開進了這沉睡千年的荒漠,開始了艱苦的建場工作。1958年,中國的原子反應堆和加速器在北京先後建成,反應堆也達到了臨界狀態。到了1959年,科學家已經把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計算的輪廓初步勾畫了出來。

596工程尾聲

然而,中蘇關係從赫魯曉夫上台後,日趨緊張起來。1960年7月16 日,蘇聯政府公然照會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撤走在華的蘇聯專家。到8月23 日,在中國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33名蘇聯專家全部撤離,並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

596工程名稱的由來

面對險惡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政治局作出決定,削減其他一些科研項目和常規武器的生產,集中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把“兩彈”研製出來。為了牢記1959年6月這個催人奮進的歲月,中國的原子彈研製項目被定名為“596”工程。

596工程工程發展

596工程原子彈的發展

經過兩年的理論建設,在鄧稼先的組織下,研製小組成功地用老式的計算器模擬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通過模擬,他們不僅弄清了原子彈爆炸的過程,掌握了規律,而且還糾正了蘇聯專家的一個比較大的錯誤結論。隨後,鄧稼先又採取了一項重大措施:組建高級理論班子,專門研究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這一舉措,使原子彈的理論研製工作,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周光召圓滿地解決了原子彈內部的所有關鍵的力學問題。與此同時,另外兩位在流體力學和數學上有很深造詣的副主任親密合作,又成功地解決了不定向流體力學的計算方法問題。鄧稼先自己則親自主持高温高壓下物質狀態的研究,確定了有關理論計算的模型和方法。計算工作完成後,鄧稼先等人經過反覆思考,創造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外推法”。這種方法從能夠模擬的環境和條件入手,經過逆向推算,再將結果與國外同類試驗的數據對照。最後發現結果完全吻合,從而證明了這種計算方法是正確可行的。原子彈研製中另外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研製點火中子源。它是原子彈的引爆裝置,也是原子彈的心臟,這項任務由原子能所副所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汪德熙教授負責,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1961年冬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他把這個裝置命名為XY小球。
與理論研究同步,核原料加工也同樣不斷取得進展。為了早日取得粗鈾原料,國家一邊加快建設大廠,一邊組織進行土法煉鈾。從1959年開始,雲南臨滄地區,當地羣眾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用石臼子破碎、籮筐篩選、豆腐包過濾、鐵鍋烘乾等辦法,在大廠未建成之前就得到了150噸粗鈾原料。這些原料再經過進一步加工,完全滿足了我國頭兩顆原子彈所需要的核裝料,從而為整個工程爭取了一年的寶貴時間。終於於1964年,一顆完整的原子彈在工廠被組裝起來了,並於8月份運到了試驗場。
原子彈研製組裝工作結束後,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試驗準備。因為原子彈要在低空爆炸,所以在試驗場上豎起了一座高達103米的鐵塔。以鐵塔為中心,設置了機場和機羣、坦克羣、各種火炮陣地、槍支彈藥、艦艇的上層結構、通訊樞紐、房屋建築等設施,在不同的距離上還放置了大批試驗動物。試驗場內,各種指揮所、觀察哨、輻射偵察分隊、有線課題遙測站以及氣象觀測站四處分佈,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網絡。
1964年10月14日19時,原子彈被吊上了鐵塔。16日上午,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藴鈺和李覺將軍、工人趙維晉來到塔下,將XY小球親自接插上彈體。14時59分40秒,現場總指揮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主控站操作員韓雲梯按下了啓動電鈕。10秒鐘後,整個系統進入自控狀態,計數器開始倒計時。“10,9,……3,2,1,起爆!”隨着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頃刻之間,金光噴發,火球凌空,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596工程氫彈的發展

氫彈比原子彈技術更為複雜,當時國際上很少透露這方面的資料,完全要靠自己摸索,要迅速研製出氫彈,就要首先對氫彈原理和設計方案進行深入鑽研。鄧稼先等人又很快投入到這場新的攻堅戰之中。他擔任核武器研究設計院長後,立即組織人馬投入研究。當時有兩種設計目標,一種是隻要熱核材料能夠爆炸,有一定當量就行;另一種是不僅有一定當量,而且還要體積小,能裝上導彈。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最後選擇了後一個目標。1965年底,研製小組已經掌握了打開氫彈奧秘之門的鑰匙,拿出了整體設計方案,並開始進行產品的製造和組裝。為了能夠搶在法國試爆氫彈之前,國防科工委決定把首次氫彈試驗提前到1967年第二季度進行。
1966年5月9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同年12月28日,又用塔爆方式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次年6月17 日晨,正式的氫彈試驗開始進行, 7時許,飛行員徐克儉駕駛着帶彈飛機來到了靶區上空,將它準確投擲到了預定區域。伴隨着一聲巨響和一道閃光,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
測試表明,這次試驗的威力約為330萬噸TNT當量。更為重要的是,它實現了氫彈與運載工具的結合,使氫彈從一開始就成為一種實戰兵器。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而中國只用了兩年8個月,創造了核武器發明研製史上空前的奇蹟。

596工程核試驗完成

從1964年到1988年,中國共進行了30多次核試驗,次數與超級大國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通過試驗,完成了核武器的系列化和現代化,使中國軍隊成為核裝備種類齊全配套的軍隊,中國也被世界公認為五個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