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0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鎖定
《200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 [1] 
中文名
200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外文名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2006
報告日期
2006年3月5日
審議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報告人
温家寶
報告地點
人民大會堂

200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發布

2006年3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向大會作《200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全文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 温家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去年(2005年)工作回顧
2005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增加5232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8%。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較穩的良好局面。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增長2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等事業全面發展。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9.6%和6.2%。
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一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着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繼續搞好宏觀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綜合運用財税、貨幣、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遏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進一步增加農業、能源、交通、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投入,促進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後勁。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繼續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保障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徵了農業税,全國取消了牧業税。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產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對部分糧食主產區的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1454萬噸,達到48401萬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制定和實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裝備製造等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提出了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重點行業健康發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後生產能力。
為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了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任務和政策措施,啓動了178項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加強了礦產開發、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管理。去年(2005年)投入國債資金152億元,主要用於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深入開展環保專項治理,解決了一些危害羣眾健康的環境問題。
(三)深化體制改革和推進對外開放。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財政安排219億元支持116户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繼續進行。財税、投資、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啓動。鐵路、民航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制定並實施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我們積極應對對外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調整出口退税、關税和加工貿易政策,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完善出口退税機制。穩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過渡期的各項工作。
(四)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教育、衞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投入國債建設資金95.4億元。
在科技方面,加強了國家創新體系、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集成電路芯片設計開發、第三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複合材料、高檔數控機牀研製等重大科技專項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務院領導下,組織和動員各方面力量,經過兩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廣泛論證,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在教育方面,重點加強了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對592個重點貧困縣17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還為中西部地區1700多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許多輟學兒童重新回到學校。繼續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兩年來新建、改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為16萬個農村中小學校和教學點配備了遠程教育設施。職業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持續發展。
在衞生方面,着力加強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和農村衞生工作。近三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5億元,基本建成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總投資為164億元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中央安排30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中西部鄉鎮衞生院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衞生條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已擴大到671個縣,惠及1.77億農民。加強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高度重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和對人的傳播。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文化方面,積極開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順利實施。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
(五)努力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加大對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去年(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專項補助、再就業補助209億元,比上年增加29億元。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就業工作。中央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已有17個省(區、市)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城市低保對象基本實現應保盡保。重點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明顯提高,中央財政安排優撫事業費74.6億元,比上年增長90%。28個省(區、市)、2300個縣(市)已初步建立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救災和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財政用於抗災救災的資金89億元,救助受災羣眾9000多萬人次。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62億元,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245萬人。
(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21個省(區、市)完成了村委會換屆選舉。政務公開、廠務公開和村務公開不斷擴大。加強了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工作,對涉及羣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重視政府法制建設,國務院提出了勞動合同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個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等7部法律議案,制定並頒佈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等22部行政法規。制定和實施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審計、監察監督進一步強化。認真做好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準備工作。實施新的《信訪條例》,暢通了信訪渠道,規範了信訪秩序。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入開展規範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的專項整改活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繼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刑事發案數有所下降,社會保持穩定。
民族、宗教、僑務和對台工作進一步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外交工作成果顯著。
一年來的成就,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駕馭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廣大幹部羣眾共同奮鬥、辛勤勞動的結果。在這裏,我代表國務院,向全國各族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和台灣同胞以及廣大僑胞,表示誠摯的感謝!向一切關心和支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一些長期積累的和深層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又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一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當前糧價走低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都不小,影響農民增加收入和種糧積極性。耕地不斷減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糧食安全存在隱患。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偏高。有些行業投資增長過快,新開工項目偏多,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反彈的壓力比較大。三是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不良後果開始顯現。產能過剩問題日趨突出,相關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減少,虧損增加,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四是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和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突出,羣眾反映比較強烈;在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企業改制、環境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違反法規和政策而損害羣眾利益的問題。五是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煤礦、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給人民羣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我們還認識到,各級政府工作中存在不少缺點和不足。政府職能轉變滯後,一些工作落實不夠,辦事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甚至貪污腐敗。
我們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發揚成績,改進工作,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把政府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絕不辜負人民的厚望和國家的重託。
二、今年(2006年)主要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快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堅持把解決涉及人民羣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為“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通觀全局,做好今年(2006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穩定政策,適度微調。繼續搞好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二是把握大局,抓好重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各項工作,着力解決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是統籌兼顧,關注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搞好“五個統籌”,更加註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加註重社會事業建設,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四是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把做好今年(2006年)工作和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結合起來,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注重實效。
今年(2006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從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看,今年(2006年)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但制約發展的矛盾也不少,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正確的應對之策,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落。
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鑑於當前經濟增長勢頭較好,社會投資活躍,今年(2006年)要繼續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和財政赤字。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00億元,比上年減少200億元,同時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2950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5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資,主要用於農林水利、科教文衞、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西部開發等方面,保證重點續建項目,適當開工建設關係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從今年(2006年)開始,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採取國債餘額管理方式管理國債發行。大力推進依法治税,切實加強税收徵管,規範非税收入管理。財政支出要統籌兼顧、量入為出、確保重點、厲行節約。加強財政監管,控制行政經費增長。要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就業、助學的信貸支持,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健全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調整收入分配關係,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要在“多予”上採取更多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各地都要合理調整和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準。逐步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的問題。建立並完善防止工資拖欠的法規和機制。認真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税法,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税負。今年(2006年)國家將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在清理規範津貼補貼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同時,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二是穩定居民支出預期,擴大即期消費。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教育、醫療衞生、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減輕居民增加消費的後顧之憂。三是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現有流通網絡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四是完善消費環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條件,積極發展旅遊、文化、健身等服務性消費。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合理調整消費税,規範和發展消費信貸,抓緊清理、修訂現行抑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和政策,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保持固定資產投資適當規模,堅持有保有壓,優化投資結構,防止投資過快增長。繼續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按照貸款條件和市場準入標準發放貸款。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同時,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建設。繼續解決部分城市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和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要着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產開發,重點發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賃制度。整頓規範房地產和建築市場秩序,基本完成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務,促進房地產業和建築業健康發展。
(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要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儘快使廣大農村面貌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增加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今年(2006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要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加快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繼續調整農業結構,積極發展畜牧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下決心調整投資方向,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這是一個重大轉變。主要是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防汛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道路、飲水、沼氣、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加強教育、衞生、文化等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主要措施是:逐年加大國家財政投資和信貸資金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整合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益設施建設投資投勞;鼓勵和引導社會各類資金投向農村建設,逐步建立合理、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堅持不懈努力,使農村基礎設施有一個大的改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今年(2006年)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税,標誌着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税種從此退出歷史舞台,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農村税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税賦,而且取消了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還取消了各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為保證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的需要,從今年(2006年)起,國家財政將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將達到780多億元,地方財政每年將安排支出250多億元。需要指出,全部取消農業税後,鞏固和發展農村税費改革成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關鍵是要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這些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產關係調整,也直接觸及農村上層建築變革,意義更深刻,工作更艱難,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搞好規劃;要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求真務實,真抓實幹。
(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一要着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關鍵是要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在一些重要產業儘快掌握核心技術和提高系統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主要措施是: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實行支持企業創新的財税、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改善市場環境,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支持中小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要推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調整。進行這項調整,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認真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嚴格市場準入標準,控制新增產能;推動企業併購、重組、聯合,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提高產業集中度;依法關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通過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消費需求等措施,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這項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要積極而有序地進行。
抓好資源節約工作。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税收等經濟手段,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建築。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實施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税收優惠政策,推進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五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佈制度。從今年(2006年)開始,每年都要公佈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情況。六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
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重點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三峽庫區、松花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繼續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工程。抓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環境和生態保護執法檢查,健全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四)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着力支持重點地帶、重點城市和重點產業加快發展。確保青藏鐵路、三峽三期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產,新開工一批重大建設項目。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抓緊研究制定後續相關政策。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風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支持發展優勢產業和建設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繼續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點加強大型糧食基地建設,推進重點行業改革重組和技術改造。搞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採煤沉陷區治理、棚户區改造,抓緊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做好部分城市和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認真落實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在加快改革開放中走出振興的新路子。
積極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充分發揮中部區位、資源、產業和人才優勢,重點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商品糧基地建設,加強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強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流通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建設現代裝備製造基地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註重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和環境保護,實現既快又好發展,在科學發展道路上走在全國前面。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進一步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發達地區要採取多種方式幫助和帶動欠發達地區。
(五)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強文化建設
我國已進入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要把加快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抓緊啓動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產業技術研發試驗設施。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今年(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科技投入716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地方和企業也都要增加科技投入。要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動理論創新。
要大力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從今年(2006年)起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今年(2006年)在西部地區實施,明年(2007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主要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投入機制,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為此,今後五年國家財政新增義務教育經費累計將達2182億元。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免除學雜費的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必將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要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上學困難問題,讓每個孩子都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繼續紮實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確保到2007年如期實現計劃目標。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今後五年中央財政將投入10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高等教育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傑出的教育家。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多渠道增加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規範人才市場管理。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事業。加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大力扶持民族文化藝術,擴大國際文化交流。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持開展“掃黃打非”。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繼續做好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
因字數限制,未盡全文見中國政府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