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馬村

(濟南市萊蕪區口鎮龍馬村)

鎖定
龍馬村隸屬萊蕪區口鎮,位於萊城北25公里處。東南鄰桃花村,西南鄰棲龍灣村。地處山區。耕地面積120畝,山場4000餘畝。現有80户,232口人。
龍馬村,是清朝末年由中姓遷此居住,後有薛、鄭、張、王、韓、李相繼遷此形成自然村落,中、薛、鄭姓相繼失傳或遷出,現有張、韓、王、李居此。原來是兩個村,村南部沿河東西走向 [1]  建村的叫石馬莊(後叫馬家莊),因村西山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馬,以此名村。另一村沿河南北走向建村,大都是韓姓,叫玲瓏石村。因村北邊河牀上有幾塊自然巨石,懸空而起,溪水從石底經過。從山頂望見,此石玲瓏剔透,美不勝收,因名玲瓏石,村亦由此得名。1982年,增劃大隊,原老毛家圈大隊所屬的6個自然村劃成5個大隊,石馬莊與玲瓏石屬一個大隊(村),兩村合一,稱龍馬村。
中文名
龍馬村
隸    屬
萊蕪區口鎮
地理位置
萊城北25公里處
耕地面積
120畝

龍馬村行政區劃

龍馬村 龍馬村
萊蕪市志載:龍馬村原屬“方山保”;抗日戰爭時期屬雪野區;1947年5月縣內進行區劃調整,本村劃歸口鎮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屬於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口鎮辦事處;1985年撤辦事處重建鎮後,屬口鎮至今。

龍馬村經濟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開了山寨的大門,喚醒了這裏沉睡了幾代的村民。1990年開闢龍馬村至南圈的公路,1991年修通了至嵬石的公路,1992年修通了至陳林的公路,1993年修通了至棲龍灣的公路,1994年修通了舍峪及林場的環山路,1997年用水泥硬化了村內至馬鞍山的路面400米,1998年用瀝清硬化了通棲龍灣的1400餘米路,1999年用水泥硬化了從石馬至玲瓏石的1060米路,龍馬村人奮戰10年,修路總里程1萬餘米,建成了以龍馬村為中心,北通雪野、南圈,南通棲龍灣、陳林,東通嵬石的交通網。
1991年產業結構調整,將七溝八峪承包給村民,將原來的成林面積2000畝,擴展到3500畝,刺槐新規劃2500畝。同年在馬鞍山東面至後龍門石村北雞窩平溝一帶種植花椒和板栗各100畝。1995年利用本村沙土地的資源,引進晚熟品種的西瓜,成為本村的一大特色,每年種植40餘畝,人均收入4000元。2000年,他們又利用大山的自然隔離區,發展科技農業,建立玉米配種基地,佔地70餘畝。
龍馬村地處沙岩地帶,四周沙岩上樹高林密,生態環境保護完好,能充分貯藏水分,因此村中小河的水常年不斷。潺潺細流為龍馬村人的農業種植和人畜用水給予了可靠的保障。自1995年起,他們便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到2000年在小河上共修攔河小壩一座、小型水庫一座、蓄水池兩座,實施留水工程,總蓄水量為4000立方,使水澆地面積達到80餘畝。

龍馬村地理環境

龍馬村建在一條長約2000餘米、寬約50餘米的山峪中,四周山高林密。一條小河自山谷流出,潺潺向北流去。小河兩旁是開墾出來的狹窄而肥沃的田地,也是龍馬村人賴以生存的根基。一條水泥硬化的道路沿河南北貫通,農家小院沿河而建。形態各異的小橋分居小河上下。龍馬村人世代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①石馬:石馬高16米,長30米,位於村西山頂,頭南尾北,卧狀。
②老毛家圈大隊:上毛家圈、下毛家圈、林家莊、棲龍灣、石馬莊、玲瓏石6個自然村組成一個大隊,稱老毛家圈大隊。

龍馬村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張新浩  排長,在沙頭集戰鬥中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80年-   以前屬老毛家圈大隊
1980年-1990年  韓文斌
1991年-   王昌美
三、歷任村主任
1980年-1984年  李海臣
1984年-1990年  王昌美
1990年-2001年  張洪秀
2002年-  張洪水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海保  團級幹部
參考資料
  • 1.    龍馬村  .萊蕪市人民政府網.2003-01-01[引用日期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