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

鎖定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於陝西渭南市,2020年12月8日,入選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
地理位置
陝西渭南市
主要榮譽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歷史起源
西漢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歷史變革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遺址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遺址
洛惠渠灌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境內,其前身是西漢時期開鑿的龍首渠。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劉徹採取臨晉郡守莊熊羆建議,在洛河下游澄城縣老狀跌瀑處開渠引水,徵發士卒萬餘人,歷時十餘載,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時間最早、難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施工中,挖出了“龍骨”(恐龍化石),故名龍首渠。當年,古人在修築穿越鐵鐮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時,創造出神奇而充滿智慧的“井渠法”,即在隧洞施工中均勻佈設豎井,把長距離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個分部工程,然後相向開挖,以減少誤差。豎井既是務工通道,又可棄土棄渣,兼顧通風采光,可謂一舉三得,大大提高了工效。
公元233年,三國時期的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區,在龍首渠下游興建臨晉陂引洛灌溉,充足的糧草使這裏成為曹魏政權統一中原的根據地。
公元562年,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重新開鑿龍首渠,國力大增。
公元719年,唐玄宗時期,同州刺史姜師度在通靈陂引洛灌溉、壓鹼淤地,收穫萬計,水利工程強有力地支撐了開元盛世。
元、明、清時期,引洛灌溉零星分佈,鑿井引泉灌溉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
清代的《池泉分水碑》《水利章程碑》記載了灌溉次序、組織結構、糾紛處理等管理制度。曾經是水神崇拜之地的太白廟、曲裏廟、平路廟,演變為古代水事管理的主要場所,沿用至今,廟站合一,傳為佳話。
民國時期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在龍首渠的基礎上修建了“關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洛惠渠將歷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續建擴灌,歷時十四年才得以建成。它的渠線佈設、灌區控制科學合理,和龍首渠不謀而合。
現代的龍首渠引洛灌區已發展成為灌排體系完整的大型灌區,工程由大壩、灌排渠系及配套設施組成,分設洛東、洛西兩大系統,包括總乾渠1條、乾渠4條、分渠13條,總長248千米,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縣74.3萬畝農田,惠及人口69萬,累計引洪淤灌、改良鹽鹼地23萬畝,引水114億立方米,消納入黃泥沙2億噸,灌溉面積上億畝次,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先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先進灌區等殊榮。 [2]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成功申遺

2020年12月8,在摩洛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大會上,陝西的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是繼2016年、2018年陝西鄭國渠、“漢中三堰”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後,陝西省第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成功申遺,是挖掘、傳承、弘揚陝西曆史文化,不斷加強陝西水文化建設的實際舉措,對於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灌溉工程體系,挖掘和宣傳古代農業灌溉發展史及水利對陝西乃至中國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水利發展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深遠地意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