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舞(埔寨火龍)

鎖定
龍舞(埔寨火龍),廣東省豐順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埔寨火龍是粵東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埔寨火龍是廣東省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傳統活動內容,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逢新春佳節,埔寨鎮村民便會出錢出力製作火龍,並於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龍身(地名)進行表演,以祈風調雨順,吉利祥和,年年豐收,歲歲平安。火龍舞動時,居住在周邊的數萬名羣眾聞聲來觀,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民俗傳統,世代傳沿不絕。
2008年6月7日,廣東省豐順縣申報的龍舞(埔寨火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 [1-2] 
中文名
龍舞(埔寨火龍)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廣東省豐順縣
非遺編號
Ⅲ-4

龍舞(埔寨火龍)歷史淵源

龍舞(埔寨火龍)
傳説在遠古時期,東海龍王的第21孫名叫濁龍,分管粵東蓮花山赤嶺一帶播放雲雨。濁龍上任後,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把這個地區搞得烏煙瘴氣。消息傳至天庭,玉帝大怒,叫青風公主趕赴嶺南。青風公主大義滅親,趁濁龍躺在山洞裏醉生夢死的時候,將其殺死,斬成四段。她把龍頭帶回覆命;把濁龍的頸部放在今揭西縣西山,後人稱那個地方為“龍頸”;又把濁龍的尾巴放在今揭西的龍尾鎮;再把濁龍身腰放在今埔寨的東面,後人稱為“龍身”,也就是如今每年元宵燒龍的地方。青風公主處死濁龍後,立即行雲布雨,滋潤久旱之地,因此蓮花山一帶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埔寨鎮村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風公主,每逢元宵佳節,便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形狀,安上炮竹,插上香火,配以鑼鼓,進行燃放、舞動,俗稱“燒龍”,意在祈金龍年年降臨人間,人間年年風調雨調。隨着時代的推移、歷史的變遷,在龍的首、身、尾各個部位再裝上煙花、火箭,繪上形象逼真的龍鱗,再輔以煙架、禹門和魚、蝦等水族羣英,便逐漸成為獨具風格的“埔寨火龍”。 [3] 
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逢元宵節,埔寨鎮村民便會出錢、出力,製作火龍,並於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龍身(地名)舉行火龍表演活動。 [3] 

龍舞(埔寨火龍)舞蹈特色

龍舞(埔寨火龍)表演技藝

龍舞(埔寨火龍) 龍舞(埔寨火龍)
火龍起舞於元宵夜或者農曆的八月十四、十五、十六連續三個晚上,舞龍表演之前要先點燃“彩門”(彩門上有龍、鳳、大紅燈、橫額、對聯等)。接着,燃放鞭炮,“請龍”出海。“請龍”的儀式由一隊赤膊坦胸手舉火棍的火龍舞者隨急促的鑼鼓聲在場上快跑三遍來完成。隨着儀式的結束,火龍“出海”。火龍“出海”一般由繡球引路,近百名後生手擎“小龍”、“金鯉”、“龍蝦”、“鱉魚”隨後奔走。.其表演過程包括燒火樹(燒煙架)、燒禹門(鯉魚跳龍門)、舞火龍(燒火龍)三項組成。
1.燒火樹(燒煙架)這個環節主要由十二託完成。所謂的十二託,實際上是由安裝好的煙架依次飛出十二種不同的吉祥物,並由勇士們輪流承接。第一託,飛下的是一條“蜈蚣”,在一位勇士不斷地搖晃下,蜈蚣在空中不停地飛舞,一邊吐珠一邊放出豔彩。第二託,飛下的是一條的小龍,一條口吐着火光的小龍,一勇士迅速抓住小龍,上下左右舞動,使小龍一邊不時地在空中輕盈飛舞,一邊綻放出燦爛的火花。第三託,飛下的是一條“大鯉魚”,“大鯉魚”口吐着金珠,接着撒下一羣小鯉魚。第四託,飛下的是一隻“菊盆”,“菊盆”旋轉着,燃放着五光十色的火花,酷似一盆盛開的菊花。第五託,飛下的是“輪船”,在火花的映襯下“輪船”好似在金色大海中乘風破浪。接着呈現的依次是第六託“對聯”、第七託“珠燈”、第八託“花籃串”,第九託“箭擔”,第十託“大箭擔”,第十一拖是“大珠盤”。最後第十二託飛出的是轉動“大箭桶”,正當空前的“大珠盤”進入尾聲,萬劍齊發,長空溢彩,天地渾然一體。
2.燒禹門(鯉魚跳龍門):是為了紀念大禹的歷史功績,根據大禹治水的歷史故事而設立的活動。由正門和兩個小門構成,禹門高6米,寬10米,門上扎滿各種煙花。燒禹門時,門上一排排煙花燃放出的火焰五光十色:珠燈閃閃,龍門之下,成羣的龍蝦、金魚在鰲魚的帶領下遨遊、戲水、跳躍。
3.舞火龍(燒火龍):它是埔寨火龍以煙花舞龍表演的壓軸節目。未見火龍,遠遠的就聽見了鑼鼓聲,伴隨着鑼鼓聲、鞭炮聲越來越近,只見鑼鼓隊、鰲、鯉、蝦、繡球帶路,後面是火龍,火龍兩邊還有一羣赤膊高舉的“火纜隊”,不時將“火纜”劃成半圓狀。舞龍者赤膊袒胸,手持龍棍,舞龍隊的前面是“鞭炮球”,一串串的鞭炮纏在長長的竹杆上燃燒,隨着鑼鼓的節奏,在場上快跑三次,同時還不時向觀禮台及觀眾致意,此為“請龍”。然後讓火龍有節奏的舞動,快如萬馬奔騰,慢似潺潺流水,急像風雷激盪,緩如蜂蝶空花,靜如老僧入定,抑揚頓挫、跌宕有致。只見點燃“火龍”後,從龍嘴裏吐出火珠,全身綻放出綺麗的光彩、各種各樣的火花交織在一起,爭奇鬥豔。 [4]  [3] 

龍舞(埔寨火龍)道具特徵

“火龍”的製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龍的軀體,再裱上白紙,塗上顏色,就成一條簡單的龍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製成的火藥,做成“土火箭”,還有吐珠、轉花、大犁等不同式樣的煙花,安裝在龍的全身。“燒火龍”經過幾百年來藝人不斷的研究改進,如今火龍由原來丈把長,發展到30多米長;煙架也由原來五、七架,發展到多的有13架,高達15米,特別是“禹門”,已失傳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來,進行藝術加工。 [3] 

龍舞(埔寨火龍)文化特徵

由舞火龍有關來源的三種傳説可以看出,第一種傳説是祈雨,第二、第三種傳説都是除惡去害,從傳説中就不難看出舞火龍運動具有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除惡滅害、逢凶化吉、祥和平安的文化寓意。舞火龍其中的“燒火樹”,十二託所帶來的吉祥物更是藴含了吉祥如意的祈求。埔寨的火龍,出現在元宵夜之夜,將元宵夜火的元素引入傳統的舞龍活動中,當晚,埔寨的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舞火龍表演,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果火花濺在身上燙出了泡,泡多象徵着錢多,今年一定會發大財。特別是擎龍頭,出錢最多的才能擎龍頭,擎了龍頭一定會行好運,當地人稱之為“大發隆運”。 [4] 

龍舞(埔寨火龍)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埔寨火龍後繼乏人,面臨生存危機,亟待保護傳承。 [1] 
傳承人物
張自進,男, 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豐順縣申報。 [5-6]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豐順縣文化館獲得“龍舞(埔寨火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舞(埔寨火龍)》項目評估合格,豐順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龍舞(埔寨火龍)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6月23日,“2017”客家文化(非遺)藝術週上表演埔寨火龍。 [8] 
2018年元宵節,豐順縣埔寨鎮舉行傳統的燒火龍活動,表演埔寨火龍。 [9] 
2024年2月24日晚(正月十五元宵夜),豐順縣埔寨鎮舉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燒火龍”民俗表演活動,在該鎮火龍廣場燒了“五大五小”10條火龍,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數萬羣眾以及各大媒體記者、攝影愛好者觀看。 [11] 

龍舞(埔寨火龍)文化軼事

龍舞(埔寨火龍) 龍舞(埔寨火龍)
第一種傳説:古時客家居民集中居住在南粵蓮花山赤嶺一帶(即今豐順埔寨所在),五年連續旱災,顆粒無收,人民生活困苦。元宵節來臨之際的某天,突然天空流光溢彩,天空飛來一條口吐祥雲的金黃色的火龍,當瑞雲覆蓋整個天空之時,整個天空漸漸烏黑起來,霎時滂沱大雨下個不停,一直維持了數天。由於久旱逢甘露,冬種農作物迅速生長,人們媚開眼笑,載歌載舞度過了旱災後第一個歡樂的元宵節。以後當地風調雨順,年年豐收。人們把功績歸功於火龍給他們帶來的福祉,在這個信念驅使下,善良的客家民眾,每年都在元宵節自發組織,模仿火龍下凡,巡遊村寨的活動。
第二種傳説:古時埔寨鄉飛來一條惡龍,它魚肉百姓,興妖作亂,有年大旱,一對年輕夫妻帶領鄉親鑿山挖渠,引來山泉。但是這條惡龍口噴烈火燒死了這對夫妻。百姓十分痛恨惡龍但是無可奈何。但這對夫妻的兒子張共,決意剷除惡龍,為父母報仇。遂於峨眉山拜師學藝,終得法術。三年後回鄉,與惡龍苦戰三晝夜,大勝惡龍。惡龍立即逃進石洞,張共即刻引來神火,將惡龍燒死在洞中。結果張共也因勞累過度犧牲在洞口。自此,埔寨連年五穀豐登,於是便在元宵夜燒火龍紀念張共。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