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王廟

(江蘇省鹽城市廟宇)

鎖定
龍王廟是專門供奉龍王的祭祀場所。龍王是中國神仙體系中司雨的神祗,在全國各地均有供奉。
中文名
龍王廟
別    名
龍祠
坐落在
范公堤
建    於
明萬曆十年

龍王廟寺廟簡介

龍祠,是鹽城東門外龍王廟(今東門閘附近)。此廟建於明萬曆十年 (公元1582年),坐落在范公堤畔。廟前林蔭夾道,四旁古柏參天,甚為幽靜。 [1] 
清人高岑題《龍祠勝慨》詩曰:
百年華構古神祠,勝概逢春信覺奇。
殿柳綠圃清晝永,宮花紅襯夕陽遲。
樓台金碧徵遺構,霖雨蒼生樂盛時。
愧乏鄭虔三絕筆,新圖畫取更題詩。

龍王廟佈局結構

緊靠龍王廟旁邊,還有一座八蜡廟,此廟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鹽城知縣黃垣為紀元末殉國的吳川劉猛將軍所建,始稱劉將軍廟。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鹽城知縣陳蔭培改建為八蜡廟,臘有八者,指先嗇、司薔、農、郵表輟、貓虎、坊、水庸、昆蟲,意思是祭祀八位神靈的廟。
清人王兆熊有《春日過八蜡廟》詩云:
精廬春自好,徐步入方塘。
溪柳勻新綠,瓶梅綻暖黃。
雲低棲野寺,竹影瘦匡牀。
徙倚經壇晚,清風度夕陽

龍王廟相關典故

站在龍王廟前,可遠眺范公堤外的煙墩。煙墩為明嘉靖三十二年 (公元1553年),抗侯名將戚繼光率軍駐紮鹽城西北姚家蕩和鹽城東南西團時,發動軍民新建,共73座之多。東門閘下的頭墩、伍佑的三墩等,均為煙墩。每墩有士兵5名,負責瞭望與守衞。一旦倭寇入侵,立即在墩上舉火報警,各墩見一墩起煙,皆相繼舉火,內地官員見了即急馳救援,合力狙擊。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盤據在崇明三沙的倭寇三萬多人,欲進犯揚州,在如皋被千户王良、呂雄打敗,向北逃竄。白駒村民戴選和校秀因事外出,路遇倭寇犯境,二人奮力阻擊,戴選用鹽叉戳死一個倭寇,因鹽叉生鏽,尚未來得及從倭寇身上拔出,另一倭寇就從側面斷其左臂,戴選不顧疼痛,用右手奪下倭刀,獨臂再戰,終因寡不敵眾,二人英勇就義。是年八月,倭寇又竄至劉莊場,副使劉景韶率軍還擊,連戰皆捷,將倭寇圍困在劉莊。
這時,副總兵劉顯偕同參將曹克新率領本部兩千精兵增援,經過一場惡戰,全殲倭寇600餘人。倭寇見有了戒備,多少年不敢輕易來犯,至今人們仍傳頌戚家軍的抗倭功績。清康熙七年 (公元1668年)鹽城知縣陳繼美有《初春巡閲墩台二首》,其一雲:
墩堡星羅接大荒,憑高遠眺海雲翔。
射城廬舍臨蛟窟,淮甸桑田逼水鄉
試武春堤追細柳,談文紫陌憶長揚。
年來城外波濤靜,島國猶知有聖王。

龍王廟民間傳説

傳説在三千年前,這裏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一座小島,島上住着一位老道。
一天,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雷鳴電閃,風雨交加,波浪滔天,海潮侵上了小島,潮退後,島上留下一段檀香木,乃是東海龍王的化身。老道驚喜,就花了不知多少年月,親手雕成一尊龍王塑像。老道看真龍王登島,便在島上建廟,起名為“龍王廟”,供奉香火。後世,每逢乾旱,人們便抬出龍王老爺遊鄉求雨,但見龍體頓時淋出水珠,便回廟,到廟西的“良田井”接水。
老道歸西,到唐朝時,由一位高僧接管了龍王廟,又加擴建,就改名為“潮音院”。因為聽到海潮的吼聲。“潮音院”正殿朝南,兩側東西廂房,西廂為龍王塑像所在,面朝東,仰望大海;東廂有三官老爺。南側便是大門,門上有牌樓。正殿後有一株白果樹,樹幹三個大人才圍抱得住,高達數丈,主枝參天,遠看,好像青龍騰空,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堪為壯觀。

龍王廟文化意義

世世代代,人們常為修建龍王廟籌資,一位又一位的名僧為龍王廟爭譽。直到抗戰前,該廟還完整無缺,此地也很熱鬧。可惜,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者所焚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