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標縣

鎖定
龍標(lóng biāo),唐代縣名,縣治在今湖南懷化洪江市黔城鎮(原湖南黔陽縣治)。 [1]  [4]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省辰陽縣併入鐔成,沅陵、舞陽大體未變。東晉因之。安帝義熙六年(410)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於故鐔成縣。宋孝武孝建元年(454),分荊州置郢州,武陵郡改隸之。齊,武陵郡移治沅陵。建元元年(479),舞陽縣的“舞”加水旁,稱潕陽縣。天監十年(511),武陵郡開始分化,析武陵郡僑置南陽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改辰陽縣為建昌縣,改潕陽縣為龍檦縣,此二縣為南陽郡領縣。南陽郡治今辰溪縣西北,建昌縣治亦移此。爾後,分沅陵縣置盧州,治今瀘溪,據徐文範《輿地表》,盧州領南陽郡,郡領建昌、沅陵、酉陽、鹽泉、龍檦五縣。據辰州府志記載:龍檦縣治在沅陵西南50裏,以“城東有龍標山故名為龍標”,遺址尚存。陳文帝天嘉元年(560),以州統郡,置沅州通寧郡,宣帝大建七年(575),州廢改置為沅陵郡,領沅陵、辰陽、龍檦等縣。隋開皇初,廢南陽置壽州,九年(589)隋文帝滅陳,佔領江南,改沅陵郡為辰州,領沅陵、大鄉(含永順)鹽泉、龍檦、辰溪,計4l40户。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辰州復為沅陵郡。貞觀八年(634),龍檦縣的“檦”改為“標”,以龍標置巫州,以巫山巫水得名,巫州治今湖南黔陽,並析龍標縣置朗溪縣,隸巫州。潭陽縣,先天二年(712),分龍標置。 [2] 
中文名
龍標縣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懷化市
地理位置
湖南省洪江市(原黔陽縣 [4] 
政府駐地
黔城鎮 [4] 
電話區號
0745
著名景點
黔陽古城 [4] 
機    場
芷江機場
火車站
懷化火車站 懷化高鐵南站
車牌代碼
湘N

目錄

龍標縣古蹟

黔陽芙蓉樓 黔陽芙蓉樓 [5]
龍標古城,曾經的黔陽縣城,如今的洪江市治黔城鎮。黔陽古城內遺存了四座城門,青石街巷縱橫交錯,依附南北兩條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魚骨狀道路系統保存完整,古稱九街十八巷。據統計,目前古城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蹟有:明清時期的南正街、鐘鼓樓、萬壽宮、狀元橋、老縣衙、寶山書院、龍王廟、老爺巷、赤峯塔以及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蹟”的芙蓉樓等40多處。 [3-4] 
“龍標勝蹟”大門是芙蓉樓頗為壯觀、極具特色的園門,也是整個芙蓉樓唯一的門庭。據有關專家介紹,這座園門傾斜度超過了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其原因是當年王昌齡藉機諷刺當時朝政昏庸,痛恨奸相李林甫殘害忠良,有感而發修建的“斜門歪道”。 [6] 
“芙蓉樓”自然景觀得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因洪江電站被淹的樓下大石山,鍾巖、鼓巖“兩姊妹”雖然風光不再,但當年見其風采的人,一定會記得,夜深人靜時划船至巖下,水浪衝擊鐘岩石洞發出的“噹噹”之聲,衝擊鼓巖發出的“鼕鼕”之響。 [6] 

龍標縣沿革

黔陽龍標山 黔陽龍標山 [6]
1、《舊唐書》志第二十·地理三:巫州下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徵三縣。九年,廢思徵縣。天授二年,改為沅州,分夜郎渭溪縣。長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陽縣。開元十三年,改沅州為巫州。天寶元年,改為潭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巫州。舊領縣三,户四千三十二,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寶,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萬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師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龍標:武德七年置,屬辰州。貞觀八年,置巫州,為理所也。
朗溪:貞觀八年置
潭陽:先天二年,分龍標置。
2、《通典·州郡》“潭陽郡巫州”條:“巫今理龍標縣。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或為潭陽郡。領縣三。”;
《太平御覽》卷一七一《州郡部》一七《敍州》:“天授三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為沅州,以沅水為郡名。”
3、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黔州》記載:“秦置黔中郡,漢為武陵郡無陽縣之地。隋初於此置辰州。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開元十三年,以‘沅’、‘原’聲相近,復為巫州。天寶元年改為潭陽郡。大曆五年,以境接敍浦,改為敍州。”
建置、沿革、改名緣由交待清楚,但“八到”只見“六到”:
“東北至東都(洛陽)二千七百八十八里。
北至上都(西安)三千四十八里。
西溯流至獎州(待考)八百里。
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
南逾嶺至融州水陸共一千五百里。
東南逾嶺至吉水水陸共二千一百里。”
4、《武經總要》載:“敍州,秦為黔中,漢武陽地,在武水之陽。唐貞觀中,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東至邵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
《武經總要》前集·卷二十一:“敍浦寨,漢武陽縣也,因縣城置寨,控敍浦江口。北至州,西南至富州界。

龍標縣區劃

龍標在今湖南黔陽縣地。

龍標縣爭議

唐代龍標縣乃宋以後之湖南省懷化,這本是宋以來各朝史志業已確載,而又為當今舉世公認的歷史事實。然而,近十餘年來,仍時有對之加以質疑或否定者,甚至還提出了龍標不在黔陽而在其他縣的種種新説。《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第2期楊再興《何處是龍標》一文雲:“現在的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乃唐代敍州潭陽郡故龍標縣。”《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胡克敏《唐代黔中地區的三個夜郎縣》一文雲:“後來王昌齡貶為龍標尉,黎平有王的遺墓。事實上王未死於黎平,系後世為悼念王在當地的功績而造的假墓。”所謂“當地”,顯然是把貴州省黎平縣視為王昌齡所任職的唐代龍標縣了。《懷化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鄧文敏《從楊再思的族屬看湘黔桂邊界的民族關係》一文雲:“唐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領潭陽、朗溪、龍標三縣,潭陽在今芷江縣地;朗溪在今黔陽縣地;龍標在今靖州(亦説黔陽)縣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