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大康社區下轄村)

鎖定
龍村,位於橫崗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與安良五村莘塘村上中村下中村大鳳村相鄰。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廖姓先祖廖振元遷至此地定居而形成。村後之山遠看似飛龍,因而取名龍村;曾用名上圍仔、新排、龍湖、徐屋。該村背靠風嚇山、背夫山,背夫山海拔約500米;大康河流經村西北面。
中文名
龍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大康社區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大康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廖姓、徐姓。第一大姓為廖姓,據《廖氏族譜》記載,廖姓先祖廖振元從福田遷移至此地開基。第二大姓為徐姓,早年從福建遷移至廣東大逢(今大鵬);民國時期,從大鵬遷移至鳳山嚇(即大鳳村後山),後遷至龍村。2015年末,户籍人口175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98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5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7307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近100人,主要分佈在英國、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種植水稻,兼種植紅薯、花生、黃豆、蔬菜、龍眼,養豬和雞等。農產品以稻穀為主,紅薯、花生為次。在村裏的大龍果場和上圍仔果園,種有龍眼(品種為蛇眼仔、石硤)、荔枝(品種為糯米餈、桂味);原與五村、莘塘村相接處,還有100多畝橙、柑、桔。2000年,村集體興建大型廠房5000平方米。第二年開始招商引租,引進來料加工企業。自此,集體經濟不斷轉型升級。現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及物業管理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務工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橙、角仔、斂粄、碗粄,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艾粄、雞屎藤結,冬至的蘿蔔粄、餈粑等。山子下路、沙荷路、安華路、油甘園路經過該村。1965年通電,1982年通自來水,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後期通互聯網,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座。龍湖老屋,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只剩下龍湖老屋門樓,門額上書“龍湖”二字,房檐處有不太清晰的壁畫。徐氏老屋蘭桂騰芳,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上圍仔老屋,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現存廖氏祖祠集德堂,始建於民國時期,由於建沙荷路被徵用,於2012年在距離原祠堂500米處重建,佔地而積約800平方米,有傳統特色的天井、屏風,大門兩傭有複製自原祠堂的對聯“三洲世澤:方石家聲”該村存有《徐氏族譜》和《摩氏族譜》,《廖氏族譜》由鷹顯軍等人於1998年續修,《徐氏族譜》的編募者和編募時間不詳。
每年正月初二廖姓村民在宗祠祭祖,農曆八月初一祭三洲田先祖,八月初三祭先祖廖賡聖龍村保留着傳統的“做滿月”習俗。嬰兒滿月之日,若是男嬰必撰滿月酒席,失胎更不能例外,俗稱“做滿月”或“做出月”。親戚朋友備賀禮,送嬰兒衣物服飾。嬰兒的外婆則帶來親手建制的衣服、揹帶、帽子及小銀項、小手鐲、小腳鐲等,作為給外孫的滿月禮。食物禮品一般有葱(寓小孩日後聰明)、蒜(寓小孩日後會算多謀)、雞蛋(客家人稱雞蛋為春,寓日後生活無憂)等。嬰兒滿月時,長輩給嬰兒起定名字,來賓問及,便可告知。嬰兒滿月後便可抱出居室見世面。
傳説村裏的一位先祖,名寶泉,是清光緒年間武秀才。相傳,他力氣非常大,單手能拋玩100多幹克的麻石樁柱。現村內還留存有這樣的麻石樁柱。
代表性人物:
徐發(1924——1946),1944年參加革命,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小隊長,英勇善戰,多次參加對日作戰。1946年,在惠陽東江河作戰時犧牲。1983年9月10日,民政部為他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
廖玉皇(1926——),1942年與鍾秀英、徐發等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在銅鑼徑與日軍作戰,抗戰勝利後被評為抗日戰鬥英雄。
廖漢挺(1928——),又名廖觀連,曾任深圳沙頭角法院院長。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4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