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川村

(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

鎖定
龍川村,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瀛洲鎮下轄行政村,位於績溪縣城東11千米,由原坑口、滸裏、橫川3個村合併而成, [1]  村域面積為21.5平方千米。 [2] 
東晉鹹康三年(337年),胡焱定居龍川村,成為龍川村胡氏始祖。 [3]  龍川村東為龍峯山,村西為鳳山,北有登源河,南有天馬山,主要地形為山地和丘陵,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落。 [4]  從高處俯瞰,整個龍川村形似一條龍舟,呈一葉扁舟形,又有“船形村”之稱。主要景點有龍川胡氏宗、祠奕世尚書坊、進士巷等。 [5] 
2012年12月17日,龍川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6]  2019年9月27日,龍川村入選安徽省“2019年第一批美麗鄉村重點示範村”名單。 [7]  2019年12月25日,龍川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8] 
中文名
龍川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鎮
村域面積
21.5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東晉鹹康三年(337年)
主要產業
旅遊業、農業
主要景點
龍川胡氏宗、祠奕世尚書坊、進士巷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龍川村村落歷史

龍川村總體概貌圖
龍川村總體概貌圖(3張)
龍川村先民從山東遷徙而來。
東晉建武二年(318年),胡焱以散騎常侍銜領兵鎮守歙州。
東晉鹹康三年(337年),胡焱定居龍川村,成為龍川村胡氏始祖。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績溪縣境屬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年),屬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年),屬江南東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龍川屬之。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績溪縣屬江淮行省徽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屬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屬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為興安府,龍川均屬之。
吳元年(1366年),興安府改為徽州府,龍川屬之。 [3] 
龍川村 龍川村

龍川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龍川村位於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城東11千米, [9]  村域面積為21.5平方千米。 [2] 
  • 地形地貌
龍川村位於四面環山的盆地裏,四面環山,主要地形為山地和丘陵,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落。 [4] 
  • 水文特徵
登源河從西到東繞村而過,為龍川村提供用水來源。 [4] 
  • 氣候條件
龍川村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5.9℃,春秋兩季濕潤温和,夏季平均氣温超過22℃,雨熱同期;冬季平均氣温小於10℃。 [10] 

龍川村村落特色

龍川村選址理念

龍川村
龍川村(2張)
龍川村東為龍峯山,村西為鳳山,北有登源河,南有天馬山。坐落於登源河右岸一級階地之上,依山傍水,格局完全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風水基本模式。在風水格局上有內外兩個水口。水口在徽州傳統村落中尤為重要,“凡一鄉一村,必有一源水,水去處若有高峯大山,交牙關鎖,重疊周密,不見水去,……其中必有大貴之地”。龍川村的內水口在龍川河與登源河交匯處,被寓義為“藏龍卧虎之坑”。龍川村的外水口在天馬山下,登源河在天馬山和石笏山的夾峙下,形成一個“S”形,構成典型的“獅象把口”格局,由於水口緊鎖,所以能夠聚財。 [5] 
龍川村 龍川村

龍川村空間佈局

龍川村的祠堂、都憲坊、龍溪橋、康匯橋等主要分佈在村內水街兩旁,其中村內一條主要街巷為進士巷。從高處俯瞰,整個龍川村形似一條龍舟,呈一葉扁舟形,所以龍川村又有“船形村”之稱。 [5] 

龍川村建築特色

在龍川村中,共存在一類、二類和三類風貌建築。
一類風貌建築是傳統建築,包括文物建築、1949年以前的歷史建築以及部分重建建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整體或局部保存完好 [11]  。例如胡氏宗祠飛檐翹角,三進七開間,銀杏金柱筆直聳立,柱礎、樑柱鏤空雕刻,木雕藝術價值較高,落地花雕隔扇雕刻着四時花卉。 [12] 
二類風貌建築指1949年以後建築,磚木或磚混結構、具有典型徽州建築特徵的建築,以單層和兩層建築為主,外觀簡樸。從龍川村現狀建築風貌來看,以二類風貌建築居多。
三類風貌建築指20世紀80年代以後新建的非傳統風貌建築,主要從建築結構上是磚石混凝土結構,後現代形式的以瓷磚貼面和紅色琉璃瓦作為屋頂,山牆以白色石灰塗料為主體的新型建築。 [11] 
龍川村 龍川村

龍川村經濟社會

龍川村人口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龍川村户籍人口為2427人,常住人口為2300人,主要民族為漢族。 [2] 

龍川村經濟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龍川村主要產業為旅遊業、農業,村集體年收入為3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11500元。 [2] 

龍川村主要景點

龍川村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10張)
龍川胡氏宗祠為中國古代宗祠建築,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歷代多次維修。其中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大修。現存主體建築結構為明代特徵,內部裝修具清代風格。
龍川胡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三進七開間,建築面積1564平方米。階墀、欄杆、地坪、旗杆石、石鼓、石獅等均為花崗岩築成。祠堂前進門廳是一座高10.5米、寬22米的重檐八角門樓。門樓的大小額枋飾木雕龍戲珠、獅滾球和歷史戲文等。門樓後為天井、廊廡。祠堂中進是全祠的正廳,為抬梁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建築結構。廳內4根銀杏金柱,柱礎、樑柱、平盤鬥、雀替等均鏤空雕刻。正廳兩側和上方存32扇高4米的落地花雕隔扇。祠堂後進為二層樓房,為抬梁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構架。後進廂房和一樓存高3米、寬60.4釐米的落地花雕隔扇32扇,其裙板和中絛環板的雕刻均為各式博古圖案和四時花卉。建築屋面角翼多姿,圍以馬頭牆。 [5] 
1988年1月13日,龍川胡氏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村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8張)
奕世尚書坊為户部尚書胡富和兵部尚書胡宗憲而建。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徽派石雕建築。
據胡氏宗譜紀載,龍川村形狀似停於河畔之船,而胡宗憲尚書府恰處於“船”的“舵手”位置。整個尚書府佔地5000多平方米(今修復2000多平方米),內有從善堂、官廳、梅林亭、轎廳、蒙童館(梅林學堂)、醫館、松公家祠、土地廟、徽戲園、文昌閣、觀音堂(佛堂)、逍遙齋、徽州廚房及眾多園亭,內門八十多道,外門二十四道,故當地人稱“二十四個門闕”。
奕世尚書坊牌坊的整體結構採用側腳做法,向內收斂,四大柱子抹去稜角,即訛角柱;立柱的南北兩向各有抱鼓石護靠,造就了端莊穩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頂為歇山式,用茶園石石板砍鑿而成,由斗拱支撐並挑檐。各正脊兩端,鰲魚對峙,明間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戧角翹然騰飛。主樓正中裝置豎式“恩榮”匾,其四周盤以浮雕雙龍戲珠紋。下方花板南北兩面,分別鐫書“奕世尚書”和“奕世宮保”,為書法家文徵明手書。奕世尚書坊的四根定盤枋起線兩道,再飾以蓮瓣紋。樑柱接點處用花牙子雀替裝飾。匠師運用圓雕在額枋上雕刻圖案:鯤鵬展翅、仙鶴騰飛、太獅滾球、雙龍戲珠。 [5] 
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

龍川村龍堤鳳街

龍堤形成於明清時代,是龍川村內主要街道,龍堤衍出於河東的龍峯山,堤中間縱鋪石板代表“龍脊”,兩側鵝卵石壘鋪,代表“龍鱗”,相較於“鳳街”地形更高一些。
鳳街形成於明清時代,是龍川村內主要街道,鳳街因脈接西面的鳳山而得名。鳳街用白鳳凰麻石橫鋪,代表鳳凰的一片一片羽毛,與龍堤合稱“龍鳳呈祥”。 [5] 
鳳街 鳳街

龍川村進士巷

進士巷命名由來源於明清時代,是村內的主要街巷。椐《胡氏宗譜》記載,僅宋、明、清三朝,龍川村就考中進士11名,其中明朝就有7名,最為著名的是“一族開三府”的户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副都御史胡宗明三人。歷史上進士巷沿線有十四座仕科坊,現已不存在。 [5] 

龍川村古官道

古官道 古官道
古官道位於奕世尚書坊南側,來源於明清時代,是古代的驛道,又稱為官道。當時是村內通向外界的主要通道,與龍川驛道相連通往村外。 [5] 

龍川村龍川內水口

龍川內水口源於清代,內水口得小橋流水之精神,植樹造壩、涵源養水、搭橋置亭、障空補缺,登源河水再漲再猛而不會倒灌入龍川溪。 [5] 

龍川村七星塘

七星塘始建於清代,主要為村內提供消防滅火之水,同時也要觀賞作用,七星塘彎曲如一把勺子,也有傳説此地有七眼泉水井,位臵如天上北斗七星,為掩其帝王氣象,胡宗憲水淹七井,形成了如今的七星塘。 [5] 

龍川村都憲坊

都憲坊
都憲坊(3張)
都憲坊始建於明代,於2004年在原址上恢復建造,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憲坊最上方是“聖旨”二字,在牌坊等級中屬於第三等。都憲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簡稱,相當於中央檢察院副檢察長。石柱兩側使用的是倒爬獅,寓意為國泰民安、千秋萬代,梁坊兩頭用雀替來增加抗壓強度,所謂的“固”。牌坊上部裝飾多采用透雕方式,通透泄風,減小風的阻力,使合理結構和美觀造型協調統一,這便是“透”。 [5] 

龍川村方言堂

方言堂始建於清代,主要為村民子弟建立的學堂。龍川人崇尚讀書明禮,歷史上有龍峯書院,孕育了胡宗憲等眾多歷史名人,現還原有龍川書院。 [5] 

龍川村歷史文化

龍川村歷史人物

人名
簡介
胡焱
字子琰,龍川人。東晉監察御史,出按廣東,官至散騎常侍。東晉大興元年(318年),提兵鎮守歙州,民賴以安,敕賜田宅於新安之華陽鎮,後家於績溪龍川,為龍川胡氏始遷祖,其子孫散遷各地。
胡富
字永年,龍川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授南京大理寺評事,掌管案件,平反眾多冤獄。相繼任福建僉事、山東分巡海右、廣東副使、湖南按察使、、陝西右布政使、順天府尹、南京户部侍郎、南京户部尚書等官職,胡富果敢執法,不畏權貴,著有《龍峯文集》。卒年77歲,贈太子少保,諡號康惠。
胡宗憲
字汝貞,號梅林,龍川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嘉靖十九年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先後任餘姚知縣、浙江巡按御史及總督,總制7省軍務抗倭滅寇,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加少保。明嘉靖四十一(1562年)年,因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劾宗憲為“嚴黨”而入獄,嘉靖四十四(1565年)年,瘐死獄中。明隆慶六年(1572年),宗憲案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勳。
胡宗明
字汝誠,龍川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授户部主事。先後任四川參議、河南副使、雲南、山東布政使,後以副都御史巡撫遼東。著有《蘭言集》(佚)。
資料來源: [3] 

龍川村傳統民俗

  • 龍川善會
龍川善會是龍川村胡氏家族為了尊祖敬宗而舉行的大型活動,每逢潤年(當地俗稱大年)龍川胡氏五支相互比賽,內容以祭祖為主,同時演戲、舉辦宴席等。龍川善會屬於歷史風貌,未延續至今。 [14] 
龍川村 龍川村
  • 祭祀崇禮
祭祖是龍川胡氏宗族最盛大的典禮和活動。祭祖分為祠祭和墓祭兩類,祠祭一年兩次,即春祭和秋祭。春祭清明節舉行,冬祭冬至日舉行;墓祭一年一次,在清明節舉行。
主祭者是族長。禮生48人,按職責分為通贊(當地人稱“大讚”)、引贊(當地人稱“小贊”)、陪贊、司盥、司樽、司帛、司祝、司饌、司過等。據調查龍川胡氏宗族祠祭禮生人數之多,在徽州名宗右族祠祭中是少見的。根據族規家法規定,十五歲至六十歲的支丁全體都要參加陪祭。
祭日,值年沿街鳴鑼三遍,通知與祭支丁至東、西、南、北、中各自祠堂集合,由門長率領至宗祠參加祭禮。遲到者,輕則訓斥,重則罰胙。宗祠張燈結綵,儀門洞開。參祭支丁按昭穆世次戰列享堂前面天井。 [14] 
  • 習俗
龍川村有一習俗,若結婚後生男孩就在家中擺放茶壺和天竹葉,寓意甜甜美美;生女孩則擺放酒壺和柏枝葉,寓意長命百歲。並且要拿着茶壺或酒壺去岳母家討喜酒,不僅圖個吉利也為了與大家分享家中生子的喜訊。 [14] 

龍川村傳統技藝

  • 胡琴
龍川村胡琴
龍川村胡琴(3張)
胡琴是龍川村內流傳很久的樂器,琴筒兩頭以蟒蛇皮包裹,發出的音質較為淳厚。 [14] 
  • 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又稱宣紙,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龍川村原有一個澄心堂紙作坊,製作品質較高,供皇上專用,寫信、寫聖旨等,後擴大規模,原材料不夠,後採用當地龍鬚草製作而成宣紙,故宣紙的前身實則為澄心堂紙。 [15] 

龍川村族譜家訓

龍川村族譜
龍川村族譜(3張)
自胡焱從山東搬遷至龍川村,傳至“錦”字輩已有48代,從一到二十代族譜為統一一支,第二十代時念五公生七子,後只有五子留在龍川,“念五公”名稱因此得名,從念五公起族譜分為五支,延續至今。 [3] 

龍川村地方方言

龍川村民絕大部分都説皖南方言中徽語,與吳語及贛語相較,徽語兼具兩者特色,如聲母系統接近贛語,而韻母系統則與南部吳語接近。徽語殘留了一些中古漢語的特徵,如入聲、次濁音。語音上,大多數具有尖音;鼻音聲母g,跟k、x為伍,同是標準的舌根音;沒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韻嚴重。 [14] 

龍川村物產美食

龍川村美食
龍川村美食(2張)
龍川村大部分農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由於農田較少,產量不高,村民只能自給自足。
龍川美食首屬“九碗六”,後增加為“十碗八”。“十碗八”是“十碗八盤”的簡稱,一般由十隻冷碟、八道大菜組成,有時配加四盤瓜碟。冷碟有瓜子、花生、海蜇絲、米粉炒排骨、豬肝(或豬耳朵)、雞蛋瓣,其中瓜子與花生不可缺少,績溪縣嶺南方言中的“瓜”與“加”、“生”與“孫”同音,寓意“加子加孫,福澤綿長”。普通的十道大菜有“石耳燉雞、時蔬粉絲、鄣筍豬蹄、棗耳甜羹、紅燜塊肉(外加發包)、蝦米煨湯、三丁燜粉、蘿蔔雜燴、清湯肉圓、紅燒全魚”。這種民間套菜一般只在婚壽吉慶之日操辦。 [15] 

龍川村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17日,龍川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6] 
2019年9月27日,龍川村入選安徽省“2019年第一批美麗鄉村重點示範村”名單。 [7] 
2019年12月25日,龍川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8] 
龍川村 龍川村

龍川村旅遊信息

  • 交通
龍川村風景
龍川村風景(56張)
績溪北站高鐵站乘坐到龍川的班車或公交車,每20分鐘一趟。 [9] 
  • 導覽
自龍川景區入口進入則是仁和園,由仁和園穿出會有一條水街,水街兩岸分別是龍堤與鳳街兩條街道,其中龍堤上有都憲坊、進士巷、鄉賢祠、胡氏祠堂等景點,鳳街有仁和園、如心亭、胡炳衡故居、茶莊、古官道、奕世尚書坊等景點。 [9] 

龍川村閉園

截至2022年2月7日15點,龍川等5A級景區封山或閉園。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