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川手擎木偶戲

鎖定
龍川手擎木偶戲是廣東省的傳統戲劇。據《黎咀鎮志》記載(詳見附頁《黎咀鎮志》第292頁、293頁)早在民國三年(1914年),龍川木偶由駱七等人從福建引入,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1] 
2009年10月,龍川手擎木偶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龍川手擎木偶戲
批准時間
2009年10月16日
非遺級別
省級
申報地區
河源市龍川縣
性    質
傳統戲劇
地    域
廣東省
角    色
生、旦、醜、公、婆、淨等

龍川手擎木偶戲藝術特徵

龍川縣木偶戲最早為提線木偶戲,主要是村民婚喪喜慶時,以木偶人配以瑣吶音律起舞歌唱助興、營造氛圍之用。木偶一般分為軟、硬兩種,通常有十多條線進行操作,部分可達二、三十條線。木偶戲班多由10至20個木偶組成,有單線木偶班和雙線木偶班之分。後來,當地木偶戲逐漸發展出手擎木偶,併成為龍川獨有的木偶戲品種。 [3] 
木偶角色分為生、旦、醜、公、婆、淨等行當,音樂有民間小調,客家山歌等曲調,形式多樣。木偶的手、腳都能活動,嘴巴、眼睛能隨曲調的旋律張合、轉動,造型十分精巧,惟妙惟肖。既能演現代劇,又能演古裝劇,表演的人物生動鮮明,活靈活現。 [1] 

龍川手擎木偶戲代表劇目

在眾多的木偶戲班裏,黎咀虎口村的“兆豐年”和“賀豐年”兩個木偶戲班比較出名。二、三十年代這兩個木偶戲班在龍川縣甚為活躍。解放後,原“賀豐年”和“兆豐年”木偶戲班中部分木偶藝人於1953年8月成立了“龍川縣文聯線劇隊”。線劇隊排演出傳統木偶戲《蘇小妹三難新郎》、《夜打登州》、《梁山伯與祝英台》、《孫悟空大鬧天宮》等節目,經常在廣東及江西等地演出。劇隊所到之處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省市廣播站及電台紛紛轉播演出實況或錄音選段,當地報刊也熱情洋溢地刊登介紹文章及消息。 [1] 

龍川手擎木偶戲傳承保護

龍川手擎木偶戲傳承價值

龍川木偶延續了傳統木偶藝術,其木偶造型精巧逼真,表演人物生動、惟妙惟肖,對於瞭解、研究、傳承傳統客家文化以及地區戲劇發展史等,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龍川手擎木偶戲深受當地羣眾喜愛,對豐富、活躍人民羣眾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3] 

龍川手擎木偶戲傳承現狀

龍川手擎木偶戲表演需要較好的體力,近年來,老一輩木偶戲藝人多因年事已高、體力難以支撐高強度表演等問題退出劇團,而年輕人大多害怕辛苦,不願傳承,致使木偶劇團的傳承出現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面。此外,由於傳統木偶表演的道具損毀嚴重,藝人們多靠自己手工維修、製作木偶道具,龍川手擎木偶戲藝術已經處於瀕臨湮滅失傳的狀態,亟待加以搶救和保護。 [3] 

龍川手擎木偶戲傳承人物

駱錦標,男,1938年生。曾隨父親駱民生在木偶劇團學習提線木偶藝術和木偶製作技藝,後多次白手起家,先後組建“賀豐年木偶戲團”、“龍川縣文聯線劇隊”、“龍川黎咀木偶劇團”等,較為全面的掌握龍川手擎木偶製作技藝和表演技法,其木偶製作惟妙惟肖,可表演變臉、變衣服等高難動作,表演生動鮮明、活靈活現。長期以來,堅持排練傳統木偶節目,並不斷推陳出新,並注重手擎木偶人才培養,將自身技藝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給子女,為龍川手擎木偶戲的傳承、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4] 
駱志鴻,男,1962年生於木偶戲世家。其曾祖父駱七、父親駱錦標都是當地有名的木偶戲藝人,自幼受薰陶,8歲起隨父親走南闖北演出,耳染目濡加之勤奮好學,練就了一手操縱木偶的精湛技藝。1981年高中畢業後正式隨父親在黎咀公社木偶劇團學習木偶戲。其精於通過設計與製作,使呆板乏味的木偶人物形象變得生動鮮明,其頭、手、腳都能活動,嘴巴也能跟着曲調旋律張合,眼睛也能靈活轉動,從而激發觀眾觀看木偶戲的興趣。2004年與父親重組木偶劇團並任副團長,每年組織劇團送戲下鄉,並多次參加省、市各項演出活動並獲獎,2007年榮獲河源市第三屆民間文藝匯演二等獎,2008年榮獲中國首屆國際動漫博覽會三等獎。其不僅傳承、延續了家族的木偶製作和木偶戲編導、演藝等藝術,也不忘培育新人,經常到學校舉辦木偶戲培訓班,對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5] 

龍川手擎木偶戲保護措施

2007年,龍川手擎木偶戲被列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 
2009年10月16日,龍川手擎木偶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龍川手擎木偶戲社會影響

1955年夏,木偶劇隊被選派為蘇聯、東德、捷克斯洛伐克三國組成的木偶專家代表團專場演出。
1955年秋,“龍川縣線劇隊”經國家文化部批准撥調廣西,並改名為“廣西木偶藝術劇團”。
1973年成立了“龍川縣黎咀木偶劇團”。1979年下半年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該團解散。
2004年為拯救行將湮滅的木偶藝術,成立了 “龍川縣黎咀木偶團”,時有人員12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