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喜記

鎖定
《龍喜記》是印度戒日朝國王戒日王著中古五幕梵文詩劇,創作於7世紀。 [1]  [4] 
《龍喜記》前兩幕講述雲乘王子與摩羅耶婆地公主的愛情故事,婉轉纏綿;第三幕以丑角的插科打諢為過渡;最後兩幕搬演雲乘以身代龍的故事。《龍喜記》是戒日王的晚年心境和人生態度的反映。戒日王此時的心境與創作《妙容傳》和《瓔珞傳》之時已然不同。《龍喜記》中不再有徵服的喜悦,而代之以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感,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君臨天下的雄主,而成為恬退隱忍、具有犧牲精神的殉道者。戒日王借雲乘之口道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2] 
作品名稱
龍喜記
外文名
नागानन्दम्
作    者
戒日王
創作年代
7世紀
文學體裁
五幕詩劇
字    數
75000

龍喜記內容簡介

《龍喜記》是一部五幕詩劇,主要人物是持明國的雲乘太子和悉陀國的摩羅耶婆地公主。詩劇主要描寫他們一見鍾情、結為夫妻和雲乘太子捨身救助龍族的故事。劇前有序幕,除朗誦祝辭外,由班主介紹劇情和作者。
第一幕寫二人初會。悉陀國公主摩羅耶婆地正在林中彈琴歌唱,回味夢中的神示:她將同持明國王百年偕老。時雲乘太子野遊,循着美妙歌聲而來,同公主邂逅相遇。二人雖未交一言,但一見鍾情。當他們尚未互相探明身份時,公主被使者請回,二人依依惜別。
第二幕寫成婚。摩羅婆耶地向宮女透露自己思念之情時,雲乘也來到這兒,在岩石上畫下公主面相,以表示自己的思念。此時,公主之兄友世太子奉國王之命,告訴雲乘太子,決定把摩羅耶婆地許配給他。雲乘不知公主就是他所看到的女子,就予以拒絕。偷聽的公主很傷心,準備自縊。雲乘見了立即解救,兩廂才弄清身份,轉悲為喜,遂成婚姻。
第三幕寫二人歡度蜜月,形影不離。時摩騰迦國侵佔持明國土,友世太子準備發兵奪回國土;可雲乘反對,他説:“我願意自動地把身體做為犧牲,怎能夠為了爭奪王座,殘忍地屠殺生靈”。
第四幕寫雲乘捨身。雲乘和友世在海邊遊玩時,發現龍骨堆積如山,遂問其故。友世説:古時金翅鳥揭樓羅每天鼓動金翅,開海水,從龍宮中抓出龍來飽餐。龍王為免除滅族之災,每日送一龍為鳥食,故龍骨成山。後雲乘獨自去海灘時,看到輪為鳥食的螺髻和母親死別痛哭的慘景,決定捨棄自己的身體,以救龍族一命。螺髻不允,雲乘暗地躺在死巖上,被揭樓羅叼走。時天花亂墜,天鼓齊鳴。
第五幕寫復活和團圓。金翅鳥得知誤食了大聖人,後悔莫及,立誓不再殺生,並請因陀羅之妻合理天灑下甘露;雲乘得救,歷來被吞食的龍族,也全部復活。摩騰迦王也俯首稱臣,雲乘即位為王,全家歡聚,夫妻團圓,結束全劇。 [1] 

龍喜記創作背景

該劇的序幕中寫道:“劇本所描寫的故事,是從《持明本生話》裏徵引來的。”《持明本生話》是敍述雲乘菩薩前生的佛教故事,可能是原始佛教的典籍,現已失傳。《龍喜記》的中譯者吳曉鈴認為:現存的巴利語的《雲乘菩薩譬喻》,可能就是《持明本生話》或其改寫本,或只是受其影響而寫成的。該詩劇故事的本源較多,如《摩訶婆羅多》中的屍毘王割肉養鷹救鴿的故事,北魏時慧覺翻譯的《賢愚因緣經》、趙宋時日稱翻譯的龍樹菩薩的《福蓋正行所集經》以及其他漢譯佛經,都有許多類似的捨身故事。 [1] 

龍喜記人物介紹

雲乘太子:持明國雲明王的太子云乘在森林中與一少女邂追,一見鍾情。不久,雲乘太子得知悉陀國王願將公主摩羅耶婆地許配他,卻因不知公主正是自己所思戀的情人而加以拒絕。後兩人消除誤會結成夫妻。龍官的螺髻太子將成為金翅鳥的祭品,雲乘太子看到他臨行告別母親的悽慘情景,便以身代死;金翅鳥為之感動,決定改變每日必食一龍的行為,並求得甘露,使雲乘太子及死去的諸龍得以復生,併發誓不再殺生。諸龍皆大歡喜。 [6] 
摩羅耶婆地公主:悉陀國的摩羅耶婆地公主與持明國雲明王的太子云乘邂追,一見鍾情。因太子不知悉陀國王許配給他的公主正是自己心愛之人,予以拒絕,使得摩羅耶婆地公主悲痛欲絕,欲尋短見,為雲乘太子所救,後結為夫妻。 [1]  [6] 

龍喜記作品鑑賞

龍喜記主題思想

這是一個取材於佛教故事的英雄劇,但具有濃厚的宮廷色彩。前三幕是屬於流行的帝王愛情故事和宮廷享樂生活的描寫,後兩幕則是用來表現佛教的教義和思想的。在佛教的教義中,認為人的生前行為,決定來世的幸福或痛苦。故生前為善,以修來世,成為人們生活的目的。在種種善行中,把“佈施”提到重要的地位,包括捨棄生命在內。這種説教當然是唯心主義的,其邏輯也是荒謬的。但佛家那種捨身以濟眾的思想,卻表現了博大為懷的崇高而莊嚴的品德。
《龍喜記》中雲乘捨身以救龍族的行為,固然令人感到無濟於事;但他的那種品德,卻為人們所崇敬。在詩劇的末尾,雲乘指出他的希望:“讓人民增加在道德上的進步,一切的災禍全都永遠掃除。讓世人都像兄弟和朋友般地快樂相處,為心裏毫無嫉妒而縱聲歡欣鼓舞。”“但願那全世界只有幸福,但願那眾生都勤勞於為大眾造福,但願那罪惡的行為永遠走向那滅亡的道路,但願那人人到處得到和平的庇護。”因此,雲乘不只是一個捨身的佛門弟子,且是一個着眼於社會改革的理想家。 [1] 

龍喜記藝術特色

《龍喜記》無論從情節安排、背景設置還是從表現手法看,前三幕都承襲了以迦梨陀娑為代表的古典梵劇的基本程式。如:男女主角身邊都有隨從,男女主角邂逅相遇,一見鍾情。一個傾訴相思,一個躲在一旁仔細聆聽。靜謐、美麗、鳥語花香的樹林是談情説愛的環境,後又因誤會使女主角絕望悲痛,但誤會一旦過去,便更加情深意濃。從這些情節可以看出,印度戲劇由公元4、5世紀經迦梨陀娑為標誌的黃金時代發展到戒曰王時代,已陷於程式主義的“輪迴”之中。儘管《龍喜記》在某些方面突破了傳統規範的束縛,如在舞台上表現殺傷、沐浴、更衣等傳統“英雄喜劇”所不允許的情節,但基本上承襲了舊有的規範。《龍喜記》的後兩幕宣揚佛教的同情、利他和自我犧牲精神,為此後的梵劇利用戲劇宣揚宗教哲學首開風氣。 [5] 

龍喜記作品評價

中國唐代譯經僧人義淨(635—713):“戒日王的雲乘菩薩以身代龍之事,輯為歌詠,奏諧弦管,令人作樂,舞之蹈之,流佈於代。” [1]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曉鈴:這本戲劇(《龍喜記》)所要説明的主要道理——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在印度教和佛教是共同的,一致的,因為它是為印度的善良的人民所共有的道德品質。該戲劇在印度古典戲劇發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價值和突出的特色。 [1] 
中國學者金克木《梵語文學史》:雲乘是一個“貪戀酒色,不顧國家”的“封建主的醜惡形象”。該劇本“含有毒素”。 [1] 

龍喜記出版信息

《龍喜記》由戒日王創作於7世紀。中國藏譯佛經《丹珠爾》中,就有《龍喜記》的藏譯本。195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吳曉鈴譯自梵文的中譯本。譯本前《譯者的話》,對劇本的作者、內容和評價,都有介紹;卷尾附有《雲乘的故事》。 [1]  [4] 

龍喜記作者簡介

戒日王(590—648),印度7世紀上半葉在位的帝王。名喜增,積極贊助文化學術活動,本人也從事文學創作,歸在他名下的作品有詩歌《八大靈塔梵贊》(梵文原本已佚,現存宋代法賢的漢語音譯本和意譯本),戲劇《瓔珞傳》《妙容傳》和《龍喜記》。 [3]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192-194.
  • 2.    王彤著. 戒日王戲劇論[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6.08:36-38.
  • 3.    楊哲等主編. 文學百科辭典[M]. 北京:知識出版社, 1991.04:344.
  • 4.    邱紫華著. 東方藝術哲學[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09 :404.
  • 5.    王向遠著. 王向遠著作集 第1卷 東方文學史通論[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7.10:083.
  • 6.    雲嵐等編寫. 簡明戲劇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0.0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