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鼻孢子蟲病

鎖定
鼻孢子蟲病是由Seeber(希伯)鼻孢子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及鼻黏膜的良性、慢性肉芽腫性感染。該病好發於熱帶及亞熱帶,80%以上的病例發生於印度和斯里蘭卡,其他是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本病可發生於任何性別和年齡,兒童及青年多見,好發於男性,男女比為4︰1。本病經水或灰塵傳播,傳染性很弱。常見感染部位為鼻和鼻咽部、眼和眼附屬器,少見部位為尿道、喉、腮腺導管、氣管支氣管、陰道、陰莖、肛門、皮膚和骨等,腹腔積液中也可發現,內臟鼻孢子蟲病極為罕見。
外文名
rhinosporidiosis
就診科室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多發羣體
兒童及青年多見,好發於男性
常見發病部位
鼻部
常見病因
由Seeber(希伯)鼻孢子菌引起
常見症狀
疣,黏液囊腫,耳部息肉,尖鋭濕疣,腸息肉等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經水或灰塵傳播
中文名
鼻孢子蟲病

鼻孢子蟲病病因

Seeber(希伯)鼻孢子菌系統分類屬於chromista的絲壺菌門,其在動植物分類中位於真菌與動物分支之間,尚未培養成功。其存在於湖水、池塘和土壤中。部分動物如馬和牛是該菌的儲存宿主,可傳染至人。

鼻孢子蟲病臨牀表現

該病可見於各年齡組,兒童及青年多見,男多於女,鼻部最常發病。初為乳頭狀,表面皺縮如,漸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狀,瘤內有黏液狀物積聚,如黏液囊腫。當發生在耳道時,有如耳部息肉;當發生在陰莖、肛門和陰道時,有如尖鋭濕疣;發生於直腸時,有如腸息肉。可通過血源播散至腎血管、尿液、腹腔積液和內臟,但非常罕見。

鼻孢子蟲病檢查

組織病理:取息肉樣物活檢,其表面灰白斑點為大的孢子囊,其上可覆有表皮,HE染色可見這種直徑達300μm的孢子囊中充滿着無數內生孢子,有時見破裂或不成熟的各階段孢子囊,當內生孢子脱離孢子囊進入組織,可引起周圍組織中性粒細胞浸潤,並有組織壞死而形成膿腫。亦可見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在空的孢子囊周圍有鉅細胞和血管豐富的肉芽腫及瘢痕

鼻孢子蟲病鑑別診斷

應與纖維血管瘤鼻硬結病、乳頭狀瘤、急性感染性息肉、肉芽腫性疾病、結核及尖鋭濕疣相鑑別。病原菌亦應與另一常見的鼻黴菌病——球孢子菌區別,後者有相似的成熟階段,表現為大而厚壁的球形結構,包含內孢子,但球體較小,直徑在20~80μm。成熟的內孢子亦較小,只2~5μm大小。球孢子菌黏液染色陰性,且培養可鑑定。

鼻孢子蟲病治療

目前鼻孢子蟲病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一般抗菌藥物、銻劑治療未證明有效,全身性應用抗真菌藥物有一定療效。惟一被證明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局部外科手術切除後處理基底部,如冷凍、電凝或硝酸銀燒灼等,目的是殺死殘留的病原體。鼻孢子蟲對冷凍及放射不敏感,且放射治療的不良反應大,故不宜提倡。有報道證實,外科切除加氨苯碸治療鼻孢子蟲病有效。手術時應避免將孢子植入到外傷部位。

鼻孢子蟲病預防

1.避免進入流行區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2.在流行區多禽糞處勞動,或通過該菌生物劑污染區,以及研究該菌的實驗室人員,在工作時均應戴上口罩或防毒面具,以防吸入鼻孢子。
3.研製疫苗是預防該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