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

鎖定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成立於1953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省工商界組成的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
2021年5月,省工商聯經濟處被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龍江省脱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 
中文名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
外文名
Education type of the Fede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簡    稱
黑龍江省工商聯
別    名
黑龍江省總商會
性    質
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
地    區
黑龍江
成立時間
1953年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概況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簡稱黑龍江省工商聯),也稱黑龍江省總商會,是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樑和紐帶,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
黑龍江省工商聯成立於1953年。50多年來,在中共黑龍江省委的領導下,在全國工商聯的指導下,繼承和發揚工商聯緊跟中國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榮傳統,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與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風雨同舟,團結奮鬥,帶領全省老一輩工商業者和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積極參加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特別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工商聯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樑和紐帶,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作用,認真履行統一戰線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的職能,對廣大會員進行團結、幫助、引導、教育,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為會員搞好服務,培養一支擁護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分子隊伍,為推動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為推進全省經濟和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3年黑龍江省工商聯成立之初,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和廣大會員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積極加入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行列,捐獻了幾十架戰鬥機、數十門大炮等軍需物資,做出了突出貢獻,體現了廣大會員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黨和政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恢復國民經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全省工商聯組織認真宣傳貫徹黨對工商業的政策,動員廣大會員踴躍認購經濟建設公債,支援國家建設,鼓勵和支持工商業者立足崗位,搞好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生產經營。特別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全省各級工商聯認真組織廣大會員,深入學習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團結教育私營工商業者走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取得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廣大工商業者的座右銘。在“文化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工商聯組織被停止活動,大批成員被批鬥,但廣大會員在艱難的處境中,始終沒有動搖對黨和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了各項政策,工商聯組織得到恢復和發展,開創了工商聯工作的新時期。廣大老會員懷着強烈的報國熱情和奉獻精神,發揚“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革命精神,開展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的各項活動。與民主建國會密切合作,開展了經濟諮詢服務和工商專業培訓,支援邊遠、貧窮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省各級工商聯先後組織700多名會員面向社會開展經濟、技術諮詢服務,使接受諮詢的企業獲經濟效益1200餘萬元。面向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先後派出38批156人次,對58個企業96個項目提供諮詢服務,為振興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了響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號召,適應新時期軍隊建設的需要,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與部隊聯合開展共建共育活動,先後舉辦各種培訓班40多期,培訓軍地兩用人才1169人。工商聯組織恢復初期,正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廣大會員發揮懂經營善管理的優勢,從1979年起陸續興辦企業,積極安置待業青年,為國家分憂解難,以實際行動為四化建設做貢獻。截止1985年統計,全省工商聯和民建成員共有432人自辦、合辦、協辦企業334個,安置待業青年13344人,投資總額635萬元,盈利2984萬元,向國家交納税金1500萬元。五十多年來,老一輩工商業者自覺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與黨同心同德的政治立場和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的優秀品質,是工商聯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新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
1991年7月,中共中央下發了《批轉中央統戰部<關於工商聯若干問題的請示>的通知》(中發【1991】15號文件),文件闡明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形勢,賦予了工商聯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使命,並明確指出,工商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繫和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橋樑、助手,能夠配合黨和政府承擔這方面的任務。從而為新時期工商聯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全國工商聯的指導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省工商聯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與發展。全省各級工商聯會員總數已發展到35579個,其中企業會員13244個,團體會員402個,個人會員21609個,全省現已建工商聯省級組織1個,市(地)級組織13個,縣(區)級組織132個,基層組織491個,行業(同業)組織128個,形成了較完整的工商聯組織網絡。
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圍繞促進我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健康成長這個主題,積極建言獻策,有效地發揮了工商聯參政議政的職能作用。近年來,由於各級工商聯組織特別是領導幹部深入實際,大力開展調查研究,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全省共提出提案、議案2000餘件,所提建議普遍受到各級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有效地發揮了工商聯參政議政的職能作用。同時,工商聯各級組織非常重視做好代表人士的推薦工作,把擁護黨的領導、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良好企業信譽、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愛國、敬業、守法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向各級人大和政協舉薦,共舉薦各級人大代表720名、政協委員2171名。他們為全省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全省各級工商聯參加人大、政協的代表和委員提出提案和議案達4865件。在民主政治建設的舞台上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全省各級工商聯十分重視發揮商會職能,堅持為會員服務的宗旨,服務立會、服務興會,不斷拓寬服務範圍。省工商聯共組織48家會員企業參加我國“首屆民營企業交易會”,簽訂協議29項。2000年6月,省工商聯組織民營企業家赴俄羅斯進行經貿考察,並舉辦中俄企業家對接洽談會,為民營企業家走出國門,開闢國際市場做了有益的嘗試。2001年9月,又組織30名民營企業家出席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交流了思想,開闊了眼界,廣交了朋友,促進了相互間的經貿合作。2005年8月,由國家農業部、全國工商聯和黑龍江省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暨對俄經貿洽談會在牡丹江市舉辦。省工商聯承擔了組織和接待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以及本省13個市(地)工商聯前來參加洽談會的會員企業的任務。共組織5000多人蔘會,圓滿地完成了任務。2006年7月,由全國工商聯主辦,大興安嶺地區工商聯協辦,在加格達齊市舉辦了全國地區工商聯聯席會暨經貿合作懇談會。全國13個省(市)32個地市共138名工商聯領導和企業家參加會議。會議期間,大興安嶺地區工商聯及會員企業抓住時機,積極開展經貿活動,與到會客商簽訂了經貿協議5項,投資金額達1.4億元人民幣,並與海口、南昌、石家莊、秦皇島、赤峯等五城市工商聯簽訂協議,建立了友好商會關係。2008年1月,由省工商聯主辦,省商務廳等有關部門協辦的“龍、港、台商會合作與發展懇談會”在哈爾濱舉行。懇談會邀請了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台灣省商業會、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新華集團等商會領導及龍、港、台三地商會企業代表近百人蔘加會議。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洪袁舒與港台商會領導進行了友好洽談,並代表黑龍江省工商聯分別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台灣省商業會簽訂了“友好商會協議”。三地商會企業家還就傳媒文化、技術產業、基礎設施、旅遊業、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對接和洽談。2004年至2008年,齊齊哈爾市工商聯協助市政府連續舉辦了五屆中國(齊齊哈爾)國際小商品交易會,成效顯著。國外客商先後有俄羅斯、美國、韓國、日本、蒙古、約旦、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户企業的300多名來賓參加,國內有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等10多個省市的500多家小商品生產廠家及本地周邊縣(市)區300多家小商品經銷商參加交易。累計貿易額在10多億元人民幣,簽訂貿易合同56份,協議金額近10億元人民幣。從1990年開始,每年一屆的“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到2008年已經舉辦了19屆,省工商聯作為歷屆籌委會的組成單位之一,在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民間商會作用,積極邀請和接待國內外企業和工商社團參加洽談會,為洽談會的成功舉辦做出了突出貢獻,連續多次被評為洽談會先進單位,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獎勵。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省及各市、縣工商聯先後與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德國、捷克、泰國、馬來西亞、朝鮮、澳大利亞及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和友好往來。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同國內外工商社團及商會組織建立友好商會326個,其中國內271個,海外55個。
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紮實有效地開展了維權服務、信息服務、培訓服務等各項服務工作。一是在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發展的同時,引導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家參與國土綠化工程。二是進一步引導會員企業參與國企改革。全省有1540户民營企業參與1860家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共投入資金16億元,盤活資產22億元,年創利税2.1億元,培訓職工5萬餘人,安置國企下崗職工1.6萬人。三是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積極開展“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全省參加“扶貧幫困結對子”活動的非公有制企業家1444人,幫扶貧困户2973户。在經濟活動的實踐中,同時促進了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
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切實加強了對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按照“三個結合”的要求發展自己的事業,即把企業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把遵循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開展多種活動引導他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1994年由全國著名的十名民營企業家倡導發起的光彩事業,是一項得到黨中央高度讚揚,深受全國人民歡迎的公益事業。黑龍江省的光彩事業是1995年開展的,已走過了13年曆程。十幾年來,全省光彩事業在中國光彩會的指導下,始終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和支持,經過各級統戰部門、工商聯組織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積極參與,為推動黑龍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全省投身光彩事業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已達1.9萬餘人,實施項目132O個,其中有12個項目被批准為全國光彩事業重點項目,累計到位投資53億元,為貧困地區培訓各類人員25.3萬人次,光彩事業項目安排35萬人就業,使23.3萬人脱貧;捐建了7O所光彩希望中小學校,資助貧困學生2萬多人,向社會公益事業捐資近4.9億多元;在抗擊“非典”鬥爭中,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共捐款物2015萬元;在98抗洪救災中共捐款物5200多萬元;在2008年抗震救災中共捐款物14278萬元。在這十幾年中,有十多位企業家因在光彩事業、扶貧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被省工商聯推薦給有關部門,獲得了多項榮譽。如:有7位企業家榮獲中國光彩會頒發的“光彩事業獎章”、6位企業家榮獲“全省十大扶貧狀元”稱號、1位企業家被授予省扶貧貢獻獎,3位企業家獲國家綠化貢獻獎等等。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和大慶市光彩事業促進會還分別獲得了中國光彩會頒發的“光彩事業組織獎”。在98抗洪救災中,全省共有22個工商聯會員企業和51名企業家分別被中央統戰部、省委、省政府及省工商聯授予抗洪搶險先進集體、標兵和模範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委、各市、縣委的領導下,全省各級工商聯機關,在積極開展會務工作,抓好會員組織建設的現時,十分重視工商聯機關的自身建設。認真組織機關幹部職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各個時期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機關黨的建設,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不斷增強做好工商聯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積極開展“新世紀黑龍江人形象”教育活動和精神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強化機關幹部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牢固樹立為基層服務、為會員服務、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機關作風發生了顯著變化。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講大局、講團結、講貢獻,開拓進取,勤奮工作已蔚然成風。經機關全體同志努力,省工商聯已連續二年被評為省直機關精神文明單位和精神文明單位標兵,2004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0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標兵。許多市縣工商聯也跨入精神文明單位的先進行列。 [1]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任免信息

自1953年省工商聯成立以來,已經召開了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歷任省工商聯主席(主任委員、會長)的有劉佩芝、郭守昌、麻新泉、王範、吳鼎和、歐陽吟、洪袁舒。
2017年8月15日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第十一屆執行委員會,張海華當選省工商聯主席、總商會會長,林寬海當選為常務副主席,吳永久等25人當選副主席;林寬海等19人當選省總商會副會長。 [1]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所獲榮譽

2021年5月,省工商聯經濟處被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龍江省脱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 
2021年6月22日,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機關黨委被中共黑龍江省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授予“黑龍江省直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3]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現任領導

王淑濱:黨組書記 [7] 
韓聖健:黑龍江省工商聯主席、省總商會會長 [6] 
2022年8月14日至15日,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哈爾濱市召開。閉幕會選舉產生了黑龍江省工商聯(總商會)第十二屆領導機構和領導班子,張海華當選為黑龍江省工商聯主席、總商會會長,吳海寶當選為黑龍江省工商聯常務副主席、總商會副會長,喬惠東、韋紅兵、呂英斌、馬輝當選為省工商聯專職副主席、總商會副會長,李曉東等21名企業家當選為省工商聯副主席,江巖等15名企業家當選為省總商會副會長。 [4-5]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 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