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衣壯

鎖定
黑衣壯是廣西壯族的一個支系,即布嗷、布敏兩族 [1]  ,主要集中在廣西與雲南邊鄰的那坡縣,按自稱和語言劃分有12個族羣之多,總人口51,800多人,佔當地壯族總數33%。黑衣壯以黑色為美,並以黑色作為族羣的標記,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徵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中文名
黑衣壯
隸    屬
廣西壯族
地域分佈
廣西與雲南邊鄰的那坡縣
總人口
51,800多人
特    點
黑色為美
建築風格
古老的石木結構幹欄式建築
婦女配飾
銀項圈

黑衣壯黑衣壯簡介

黑衣壯村落
黑衣壯村落(6張)
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以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為主,居住木瓦結構的房屋。儘管生活並不十分富裕,但是他們勤勞、節儉、家庭關係和諧、社會安定。 黑衣壯是壯族,但它又不同於一般壯族,它是壯族族羣小一個特殊的族羣,他們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受到了世人的青睞。黑衣壯作為壯族的一個支系,現多數聚居在那坡縣境內生態環境脆弱的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其居住的房屋為古老的石木結構幹欄式建築。如那坡的馬獨屯就是依山傍林,沿山坡建成的階梯式排房。黑衣壯多數分佈在那坡的82個村的377個屯中,現有9900餘户,總人口約51800餘人。佔當地壯族總數的33%。
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有相當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壯,有的村落90%以上都是黑衣壯。黑衣壯的高度聚居是歷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壯長期社會變遷的結果。

黑衣壯黑衣壯歷史

黑衣壯 黑衣壯
唐代,廣西曾經爆發過由黃乾耀領導的農民起義;宋代爆發了由儂智高領導的農民起義並建立了“南天國”。這些起義在當時有力的打擊了封建統治,迫使統治者作出種種讓步。然而,起義終於失敗,統治者對起義軍和他們的家族大肆絞殺,眾多壯族人為逃生舉家躲入深山老林,世世代代在封閉的環境中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從另外的角度説,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壯傳統文化和習俗沿襲至今,完好保留下來。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黑衣壯也開始走出大山,接觸外面的世界了。
黑衣壯以崇尚黑色與其歷史文化有關。相傳古時候,黑衣壯遭到了外族入侵,其首領儂老髮帶兵抵抗,不幸受傷,在退入密林中隱蔽時,儂老發發現一片青綠的野生藍靛,他隨手摘來藍靛葉,搗爛敷在傷口上,果然消腫止痛,傷口很快癒合了。儂老髮帶兵重上戰場,擊退了敵人,保衞了自己的家園。於是,儂老發便令族人移植野藍靛,用藍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藍靛染制的黑色服裝,作為族羣標記,沿襲至今。“黑衣壯”也因此而得名。

黑衣壯取名習俗

黑衣壯地區孩子的取名是嚴格按照“鄧、趙、馬、關、康、機、皇、帝、將、佛、元、項”等12字來命名的,而現在只有對女孩子才這麼作。取名時,師公把這12個字分別寫在不同的紙片上,做成12個籤,放在一個小碗裏,由孩子來抓,孩子不會抓的,由其父親、祖父來抽,抓到或抽到哪一個籤,孩子就叫哪個名字。可以叫以下名字中的—個:丁鄧、丁趙、丁馬、丁關、丁康、丁機、丁皇、丁帝、丁將、丁佛、丁元、丁項。
如果多人同用一個名字,則在其名字後面加上其兄或其弟的名字,以示區別。例如其兄名字叫黃文權,其妹的名字“刁—鄧”就叫“丁鄧權”。鄧、趙、馬、關等12個字是名而不是姓,是平常所説的乳名。這12個字,如果不讀書就喊到老,如果讀書或辦身份證,就改用書名。另外,婦女結婚生孩子之後,再也不能喊其乳名了。在黑衣壯地區,不僅孩子取名要使用這12個字,而且起房子、吉慶時也要使用。黑衣壯用這12個字給孩子取名,主要是傳統的沿襲和圖個吉利。這12個字可能是歷史上12位有名人物的名字,它們是神的化身。

黑衣壯服飾特色

黑衣壯
黑衣壯(18張)
黑衣壯服飾是至今仍然保留着最為傳統,最具有特點和內涵的壯族服飾。它不但以黑為美,以黑作為穿着和民族的標記,而且在穿戴上講究實用,款式大方,樸素美觀,別有風度。
男人穿的是前蓋大襟上衣,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這種裝束便於他們進行勞動和在山裏行走,古裝的男裝,頭上還纏着圈成數圈的黑布頭巾,腰間繫上一條紅布或紅綢,以示驅鬼趕邪,也兼有威武神勇的氣概。
婦女的服飾更具特點,無論是老婦,還是中青年婦女或少女,都喜歡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腰繫黑布做成的大圍裙,頭帶黑布大頭巾。其圍裙既寬且長,戴時能系周身有餘,裙底垂掛到小腿下部,具有一裙三用的特點:一是作為裝飾用,將圍裙戴上後,經過善折巧扮即將圍裙一角往上打折成三角形繫於裙頭(前身),使婦女更瀟灑美麗;二是趕圩或走親友、到孃家的時候,可將圍裙底翻卷上來作成小包袱,用以包裝衣物、針線和日用雜貨等;三是在勞動的時候,可把圍裙捲上來作鬥形的袋子,以便容納在勞動中撿來的少量萊豆類和零星的雜糧。
婦女頭巾都是一塊自己紡織染成的長條黑布,戴時先圍繞在頭上圈,然後翻折擺佈成火稜彤的圖樣,罩在整個頭上,再把頭巾的兩端分別垂掛到雙肩上,看上去樸素美觀。同時還可以當做帽子遮蔭用。他們的衣邊、衣角、袖口、裙邊和頭巾的四邊都用紅布或黃布剪成小條以後鑲捆上去,有的則用紅、黃、藍色絲線繡成波浪形的線條,使黑中襯出紅、黃、藍色的線條來,清雅明亮,色彩協調。再加上頭髮插着龍頭形的假簪,頸項上帶有銀鏈或項圈,手帶銀圈、玉鐲,耳掛珍珠耳環等,使人一看,黑中閃豔。樸素之中亦有玲瓏之美,表現了她們獨特的審美觀。

黑衣壯黑衣壯配飾

黑衣壯配飾 黑衣壯配飾
黑衣壯婦女佩戴的銀項圈,兩端都製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黑衣壯婦女婚嫁時必備之物,説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歷史上,在壯族傳統的稻作區,人們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魚,然後再投胎變成人。許多小女孩也佩戴雙魚對吻銀項圈,説明黑衣壯魚崇拜文化的遺風已經演變成他們族羣自身的傳統了。
黑衣壯女子的佩飾中最漂亮的是頭花。婦女在成年後要綰髻,插上班簪、頭籠、頭叉、頭花後用玉環珠纏繞頭花;頭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婦女只戴頭叉。
黑衣壯婦女的佩飾較多,耳環、耳墜、玉珠、項鍊、項圈、手鐲、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來自家傳或是出嫁時從孃家帶來的“浮財”。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數婦女喜歡將自己的門牙鑲成金色,以表示她們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現在,黑衣壯許多年輕人平時穿戴得比較隨便,從原來的“全黑”過渡到“上藍下黑白頭巾”的所謂第二代服飾了。但每逢傳統節日慶典或有外人來做客時,他們的穿戴仍舊非常認真,服裝和佩飾一絲不苟。特別是女孩子們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黑衣壯黑衣壯喪葬習俗

走進黑衣壯的村子,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園裏有一座座用瓦片覆蓋的墳墓。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僅僅露出屋頂部分,十分顯眼。黑衣壯人認為,老祖宗的墳不能遷走,要讓他們和子孫後代永遠在一起。

黑衣壯黑衣壯文化

黑衣壯建築文化

幹欄建築以石木結構為主,工藝簡單粗糙。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壯祖先自然生態的惡劣,以及生產及生活條件的艱苦。(在幹欄式建築的樓下,黑衣壯用石缸蓄水。)

黑衣壯銀飾文化

相傳在中國最早掌握紡織技術的是壯族人,黑衣壯至今都沿用着最古老的紡織術。他們人人都穿着自種、自紡、用野生藍靛染成的黑色土棉粗布服裝,上身前蓋大襟上衣,下身是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婦女頭巾也是用自己紡織染成的長條黑布折成,銀簪、銀鏈等物品的裝飾更使她們黑中閃豔。 黑衣壯婦女佩戴的銀項圈,兩邊都製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壯族婦女婚嫁時的必備之物,説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現代黑衣壯居住的環境是缺水的石山乾旱區,連人畜飲水都困難,何以來水養魚?原來,在壯族傳統稻作區,人們相信人死後變成魚。黑衣壯佩戴的雙魚對吻銀項圈,是崇拜魚文化的遺風。

黑衣壯服飾文化

黑衣壯的衣褲套裙別具一格,為廣西其他壯族地區所少見。這種着裝顯示出立體層次感,人也顯得活潑秀雅。趕圩或走訪親友時,將圍裙向上翻卷可作口袋使用,勞動時又可裝少量的菜豆和零星雜糧。黑衣壯婦女所戴的雙角形頭巾,也是外地壯族服飾中所罕見的。以崇尚黑色為主題的審美意識,構成了黑衣壯獨特的區域服飾文化(婦女們的穿戴全靠自己巧手一針一線縫製而成)。

黑衣壯婚姻文化

黑衣壯至今嚴格執行族內婚制,但絕對禁止近親結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傳統遺制,為了保持族羣純“黑”的純正傳統。千百年來,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也是其族內婚長期存在的原因。迄今為止,黑衣壯青年男女多喜歡在本屯本村找對象。青年男女雖然可以通過歌圩等場合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徵得父母的同意,要經過媒聘、定命、納幣等一系列禮儀。
婚禮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禮在夜間進行,新娘出家門時,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門。新娘出門後,不得回頭看孃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則,被視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過門入洞房後,對送入洞房的飯菜,只能象徵性的吃一點點。至午夜雞叫頭遍時,新娘必須悄悄的和伴娘返回孃家(無論路途多遠)。此後,每個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幫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後,新娘又返回孃家與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此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懷孕將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來,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處。

黑衣壯黑衣壯村屯旅遊

黑衣壯村落風景 黑衣壯村落風景 [2]
政府方面早在2002年,就傾力打造了吞力屯黑衣壯民俗旅遊村,讓村民們依託黑衣壯的民族特色來發展經濟,在發展中保護民族特色。另外,自治區文化廳投資80萬元,支持建設達文黑衣壯生態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已於2008年9月落成開館。這個博物館最大的特色是實物多,除了750張圖片外,還收集到反映黑衣壯社會生活、民居、生產、服飾、習俗、歌舞等方面內容的200餘件文物,基本上囊括了黑衣壯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黑衣壯的民族特色基本縮濃在了這個博物館中,以讓他們少受歲月的創傷,得到更好的保護。
黑衣壯居住在環境艱苦的大石山區 。
因為沒有真正開發成旅遊景點,村屯裏沒有招待外人的客棧。但可以到任何一個家庭去居住,只要你誠心實意,男女老少都會歡迎你。一進到黑衣壯的家庭,他們自釀的玉米酒你卻不可不喝,而且得喝夠雙碗。晚間睡覺很涼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裝了“天然空調”。
住在大石山間,雨後清晨起牀,可以看到大片壯觀的雲海。如果再有趕早的馬幫經過,應該是攝影發燒友的“美餐”。
在黑衣壯聚居區旅遊,享受的是一種狀態。當地人打磨、染布、織布、節慶、唱歌、婚嫁等,都可以令都市人大飽眼福。

黑衣壯黑衣壯發展

黑衣壯是一個非常古樸非常純正的民族支系。他們恪守族規,只與族內人通婚。直至現在,哪怕是已在外打天下,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個黑衣壯伴侶來同甘共苦。儘管有如此嚴格的族內婚制,儘管婚姻半徑僅限於那坡的51800人,他們卻聰穎地知道近親結婚的壞處,禁止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七代內通婚,其嚴格程度,比我們的婚姻法更甚。所以,黑衣壯人一直得以保持純正和活力,男的健壯,女的健美,並不乏俊男美女。
而在黑衣壯人自己眼中,族內人個個都是至美,於是,為博得嬌美的黑衣姑娘的青睞,黑衣壯小夥放開嘹亮的歌喉,縱情高歌,在抑揚頓挫、行雲流水之中,姑娘們心旌動搖,紛紛和聲,考驗小夥子的真心程度和聰明才智。你來我往之中,婉轉回旋,唱得山谷生色、生命添彩,成就一對對恩愛夫妻,造就一個個山歌高手。而其他人也不錯過唱山歌的舒暢,阿公阿婆唱生活,內藴的哲理警動後生;阿爹阿姆唱生產,豐富的經驗令人折服。唱山歌不論場合,田間地頭、樹下林中,有情乃發。
到了壯族盛大的節日時,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畢臘肉、五色米飯後,扶老攜幼,盛裝從自家的幹欄式木樓中走出。男的捆上紅腰帶,紅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銀首飾,銀光閃閃,倍顯嫵媚;小孩煥然一新,跑來竄去,快樂無比。這時的山歌便展開了多種多樣的形式:獨唱、對唱、聯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壯人能歌,也善舞。獻紅舞、祝壽舞、黑槍舞、團結舞……歡快熱烈,各領風騷。還有一種獨特的舞,槌來棒往,上搗下捶,優美靈動,這種尚未有確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壯人民在年復一年的漿衣搗布中逐漸形成的,最能體現黑衣壯的勤勞純樸、快樂達觀。
如今,被譽為“壯族的活化石”的黑衣壯,正嘗試着用他們獨特的民俗風情敲開山外的大門,走進多彩的大千世界。山外的人們,也想走進黑衣壯這個神秘的部落,去領略他們絕世的風采。在民歌節開幕式上,人們已欣賞到他們演唱的開台歌《山歌年年唱春光》。

黑衣壯相關傳説

相傳古時候,布嗷、布敏居住的地區山林茂密,土地肥沃,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一年。忽然遭到外來人的入侵。布嗷、布敏的首領儂老髮帶兵抵抗,在戰爭中不幸受傷。在退入密林中隱蔽時,儂老發忽然發現,一片青綠的野生藍靛,他隨手摘來一把野生藍靛葉,搗爛敷在傷口上,果然消腫止痛,傷口很快癒合了。儂老髮帶兵重上戰場,擊退了入侵之故,保衞了自己的家園,於是,儂老發便下令族人移植野藍靛,擴大種植面積,用藍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上藍靛染制的黑色服裝。從那時起布嗷、布敏便開始種藍靛,穿藍靛染制的黑色衣服,黑衣壯也因此而得名。
廣西“黑衣壯” 廣西“黑衣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