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翅擬蠟嘴雀

鎖定
黑翅擬蠟嘴雀(學名:Mycerobas affinis):外形頗似黑頭蠟嘴雀,頭、肩、側、翅和尾均黑色,其餘體羽大致為金黃色;雌鳥頭灰色,到翅為帶灰的橄欖綠色;下體暗沙黃色。
高山鳥類,棲息於松杉林、針闊混交林和櫟林中。 食物為裸子植物種子、漿果、水果、幼芽等,也兼食昆蟲及其幼蟲和其它動物性食物。此鳥多用其堅大的嘴咬開果實,同時也到地面尋食昆蟲和其他動物。
分佈於從印度西北部(喜馬偕爾邦西部),東到緬甸北部和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甘肅西南部、西藏東南部、四川西部和雲南東北)、喜馬拉雅山。
外文名
Collared Grosbeak
別    名
黃頸擬蠟嘴雀
中文學名
黑翅擬蠟嘴雀
拉丁學名
Mycerobas affin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雀科
擬蠟嘴雀屬
黑翅擬蠟嘴雀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5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黑翅擬蠟嘴雀形態特徵

黑翅擬蠟嘴雀
黑翅擬蠟嘴雀(7張)
雄性成鳥:頭頂、枕部、頭側和喉概黑色;後頸、兩肩、內側覆羽,背和腰桔黃色,肩羽及上背羽片中央黑色;翼、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下體除喉外概鮮黃色,包括大腿羽、翼下覆羽和腋羽黑色。 [3] 
雌性成鳥:和雄鳥羽色不同處在於上背橄欖綠色,後頸、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暗橄欖黃色,翼上覆羽暗橄欖黃色,而大覆羽色淺,小翼羽黑,羽緣灰橄欖色,初級覆羽和飛羽黑色,而次級飛羽外緣以橄欖黃色,外翈尖端帶灰色,尾羽黑色,頭頂、耳羽、頰和喉暗灰色,而喉部色較淺淡,頸側和下體餘部橄欖黃色,體側和兩脅微沾綠,覆腿羽,尾下覆羽橄欖黃微沾綠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暗灰色,沾橄欖黃灰色。 [3] 
虹膜褐色;嘴綠藍色;腳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60-63克,♀60克;體長♂210-221毫米,♀201毫米;嘴峯♂24-25毫米,♀24毫米;翅♂89-90毫米,♀88毫米;尾♂26-27毫米,♀26毫米;跗蹠♂3毫米,♀3毫米。(注:♂雄性;♀雌性) [3] 

黑翅擬蠟嘴雀棲息環境

黑翅擬蠟嘴雀屬於高山鳥類,在中國四川各地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在雲南玉龍山而在3400-4000米處。棲息於松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槭櫟林中,很少到森林上線的灌木叢中。冬季也有垂直遷移現象,下降到低山區越冬。 [3] 

黑翅擬蠟嘴雀生活習性

夏季成對生活,冬季成羣,一齊飛翔和同時起落。叫聲是一種柔潤但急促的“pip-pip-pip-pip-pip-pip-ugh”的旋律,還有一種尖鋭的驚叫聲,“kurr”,常常快速地重複,很像兩塊石頭的碰擊聲。歌聲是一種清晰、宏亮和逐漸升高的,像美妙的笛聲一樣的旋律,這旋律由5-7個音節組成,即“ti-di-li-ti-di-li-um”。另外,還有一種宏亮而吱吱作響的,中間夾雜着優美的像鵯科鳥鳴的歌,而且這種旋律是不變化地重複。
食物為裸子植物種子、漿果、水果、幼芽等,也兼食昆蟲及其幼蟲和其它動物性食物。食物中動物和植物性比例相等。此鳥多用其堅大的嘴咬開果實,同時也到地面尋食昆蟲和其他動物。 [3] 

黑翅擬蠟嘴雀分佈範圍

分佈於克什米爾、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 [2] 
分佈於西藏南部通麥、扎曲貢、申達和昌都地區西南部,雲南西北部麗江、維西、中甸,四川西南部木裏、西部康定、北部汶川、平武、中部峨眉、寶興和甘肅西部。

黑翅擬蠟嘴雀繁殖方式

在混交林和槭櫟林的林木或灌木上築巢。6月開始產卵。每窩卵2-3枚。其他尚無研究。

黑翅擬蠟嘴雀保護現狀

黑翅擬蠟嘴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黑翅擬蠟嘴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