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頸擬蠟嘴雀

鎖定
黃頸擬蠟嘴雀(學名:Mycerobas affinis):小型鳥類,體長20-22釐米。嘴粗大,黑色。雄鳥整個頭、頸、頦、喉和上胸輝黑色,兩翅和尾亦為黑色,其餘上體橙黃色,下體鮮黃色。雌鳥頭、頸、頦、喉和上胸中央灰色或暗灰色,背、肩和兩側覆羽橄欖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色,下體橄欖黃色。
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樺樹林、櫟林、林線以上的杜鵑灌叢和矮樹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亦成羣,在灌木或樹上活動。主要以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漿果、幼芽、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佈於中國、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和印度阿薩姆等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緬甸北部。
外文名
Collared Grosbeak
別    名
黑翅擬蠟嘴雀
中文學名
黃頸擬蠟嘴雀
拉丁學名
Mycerobas affin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雀科
擬蠟嘴屬
黃頸擬蠟嘴雀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5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黃頸擬蠟嘴雀形態特徵

黃頸擬蠟嘴雀體長約22釐米且頭大的黑黃色雀鳥。嘴特大。成年雄鳥頭、喉、兩翼及尾黑色,其餘部位黃色。雄性幼鳥似成鳥但色暗。與所有其他中國的蠟嘴雀的區別為頸背及領環黃色。 [3] 
雄鳥從額至頭頂、枕、頭側、頦、喉等整個頭部概為黑色富有光澤,向後延伸至上胸中部,後頸、頸側、胸側橙黃色,形成一寬的橙黃色翎環。其餘上體鮮黃色,先端綴棕色,兩翅和尾黑色。下體除頦、喉和上胸中部為黑色外,其餘下體概為鮮黃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黑色。 [3] 
雌鳥整個頭、頦、喉和上胸灰色或暗灰色。其餘上體包括兩翅覆羽和內側三級飛羽橄欖綠色,腰和較黃和較亮。下體橄欖黃色,兩翅和尾黑色。 [3]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藍灰色或綠藍色或黑褐色,嘴端及嘴緣綠黃色,腳肉色。
大小量度:♂60-67克,♀60-70克;體長♂210-229毫米,♀201-236毫米;嘴峯♂21-25毫米,♀22-24毫米;翅♂119-126毫米,♀123-124.5毫米;尾♂89-95.5毫米,♀81-94.5毫米;跗蹠♂26-27毫米,♀24-26毫米。(注:♂雄性;♀雌性) [3] 

黃頸擬蠟嘴雀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樺樹林、櫟林、林線以上的杜鵑灌叢和矮樹叢中,冬季常下到3000米以下甚至2000米左右的低山山腳和溝谷地帶。地方性常見於海拔2700-4000米的亞高山林;冬季移往較低處。 [3] 

黃頸擬蠟嘴雀生活習性

遷徙: 留鳥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亦成羣,在灌木或樹上活動。活動或飛翔時常發出一種單調而尖鋭的叫聲‘kurr’,像兩塊石頭碰擊後發出的聲響此外它也有一種七音節的歌聲,其聲似‘te-de-le-li-di-li-um’。
食性:主要以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漿果、幼芽、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 [3] 

黃頸擬蠟嘴雀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於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和印度阿薩姆等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緬甸北部。 [2] 
中國:分佈於西藏南部通麥、扎曲貢、申達和昌都地區西南部,雲南西北部麗江、維西、中甸,四川西南部木裏、西部康定、北部汶川、平武、中部峨眉、寶興和甘肅西部。 [3] 
黃頸擬蠟嘴雀分佈圖 黃頸擬蠟嘴雀分佈圖

黃頸擬蠟嘴雀繁殖方式

尚未有研究。 [3] 

黃頸擬蠟嘴雀保護現狀

黃頸擬蠟嘴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 

黃頸擬蠟嘴雀種羣現狀

在中國分佈區域狹窄,種羣數量稀少,不常見。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