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柄炭角菌

鎖定
黑柄炭角菌(學名: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Sacc.)是炭角菌科、炭角菌屬真菌。子實體小型,長可達10釐米,直徑可達4毫米,頭部圓柱形,頂端鈍,初期白色,後變灰褐色至黑色;柄細長,黑色,基部連於菌核上;菌核卵圓形,暗褐色,7-12釐米;孢子灰褐色,圓球形,類圓球形或不規則呈扁平條塊,平均長L=4.4微米,平均寬W=2.52微米。 [2] 
黑柄炭角菌是温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菌類,生於温暖山丘坡地、闊葉樹林地上或河堤土坡上的土棲白蟻死亡或搬遷後的蟻穴中。在中國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河南、江蘇、江西、四川、台灣、西藏、浙江等省區。 [1-2] 
黑柄炭角菌的菌核具有健脾除濕、鎮靜安神、補氣固腎、養血等功效,可治療脾虛食少、產後與手術後失血過多、產後乳少、胃下垂、疝氣、心腎不交型心悸、失眠、神經衰弱抑鬱及小兒驚風、跌打損傷等症。 [4]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中文名
黑柄炭角菌
拉丁學名
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Sacc.
別    名
烏靈參、雞茯苓、地炭棍
真菌界
子囊菌門
亞    門
子囊菌亞門
核菌綱
球殼目(炭角菌目)
炭角菌科
炭角菌屬
黑柄炭角菌
命名者
(Klotzsch) Sacc.

黑柄炭角菌真菌學史

由於黑柄炭角菌生長環境特殊,採掘困難,數量極少。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有Berkely、Petch、J微米ella等人對其進行過野外採集、描述和研究。 [3] 
20世紀30年代,中國植物病毒學家周家熾在研究雞縱菌與白蟻的同時,曾報道,有土棲白蟻生活的菌台(圃)上,生長雞縱菌、小白球菌,而被土棲白蟻遺棄的菌苔上則長出黑柄炭角菌等3種炭角菌屬的子囊菌。其子實體長條形、黑色,似供佛之香,俗稱“雞縱香”,其菌核圓形、黑色,農人稱之“雞縱蛋”。鄔家林曾對真菌中藥烏靈參的生長情況、藥材功效進行了研究。杭州大學陳宛如等從1978年開始對黑柄炭角菌等3種炭角菌屬真菌的生態生物學進行了研究,揭示了該菌與白蟻的特殊生態關係,並分離、純化獲得了菌種,建立了黑柄炭角菌深層發酵工藝。 [3] 

黑柄炭角菌形態特徵

子實體子座一年生,通常單生,但有時具少數分叉,棍棒狀,頂部圓鈍,新鮮時革質,無特殊氣味,烏黑色至黑色,幹後硬木栓質至木質,顏色幾乎無變化,表面粗糙,中空,根部強烈彎曲,硬木質,長可達10釐米,直徑可達4毫米。 [1] 
子座:菌絲無色,薄壁至稍厚壁,頻繁分隔,偶爾分枝,平行與子座排列,IKI-,CB-,直徑為4-7微米。 [1] 
子囊圓柱狀,無色,稍厚壁,內含8個子囊孢子,大小為(23-32)微米×(3.5-4)微米。 [1] 
菌核:菌核呈圓球形,類圓球形或不規則呈扁平條塊,7-12釐米,外表黑色或灰褐色,光滑或多皺,一端有菌索或有臍狀凹陷,內部白色,肉質,堅實或粉狀。 [2] 
孢子:子囊孢子廣橢圓形至近球形,黑色,厚壁,IKI-,CB-,大小為(3.9-)4-4.9(-5)微米×(1.9-)2-3(-3.1)微米,平均長L=4.4微米,平均寬W=2.52微米,長寬比Q=1.75(n=30/1)。 [1] 
黑柄炭角菌

黑柄炭角菌生長環境

黑柄炭角菌是温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菌類,生於温暖山丘坡地、闊葉樹林地上或河堤土坡上的土棲白蟻死亡或搬遷後的蟻穴中。 [1]  [2] 
  • 營養:黑柄炭角菌是一種腐生菌,它在自然條件下生長髮育的基質是位於土棲白蟻巢腔屮的苗圃,其主要成分是木質素和纖維素,此外還含有多糖、礦物質及含氮物質。 [2] 
  • 温度:蟻巢中温度較穩定,一般在25-26℃之間。菌絲體在20-30℃下,均能生長,但在25℃時生長最快。 [2] 
  • 濕度:在高濕度95-100%條件下,黑柄炭角菌菌絲體生長良好,並很快形成子座;而在相對濕度70%-80%的條件下,菌絲體生長很差,子座也不能形成。 [2] 
  • 光照:有研究發現於黑暗和室內通常光照條件下,菌絲均能生長,但在黑暗條件下,菌絲生長密而粗壯,長滿菌絲體的試管在黑暗條件下繼續培養2個月,菌絲仍能生長,到3個月後才形成菌索;處在明亮條件下的菌絲一週後就形成菌索,半個月後開始衰老。 [2] 
  • pH:測得蟻巢中“活巢”菌圃pH為3.8-4.2,廢巢菌圃pH為5.5-5.8的人工培養條件下,黑柄炭角菌菌絲體在pH4.5-7.0之間均能生長,但最適pH為5.0-6.3,菌絲長勢旺盛。 [2] 
  • 空氣:在有白蟻活動的蟻巢中,CO2濃度較高,一般為3-5%,幾乎為大氣通常含量的100倍,此時菌圃基質pH為3.8-4.0左右,在菌圃上只能生長着小白球菌,而不長黑柄炭角菌。研究發現黑柄炭角菌對CO2的濃度適應能力隨基質pH不同而有所變化。 [2] 

黑柄炭角菌分佈範圍

黑柄炭角菌在中國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河南、江蘇、江西、四川、台灣、西藏、浙江等省區。 [1] 

黑柄炭角菌生長習性

黑柄炭角菌在其生長後期部分菌絲密集成菌索向上生長,穿過地面形成子座,而部分菌絲密集成菌絲組織體——菌核,逐漸與菌絲體脱離聯繫,懸着於白蟻巢腔壁上或菌圃上,當菌核成熟後就與菌絲脱離聯繫。翌年6-10月,當苗圃周圍土温在20℃以上時,菌核萌發菌絲,在地表形成子座。 [2] 

黑柄炭角菌主要價值

烏靈參
烏靈參(2張)
黑柄炭角菌形成的菌核是一種名貴的中藥,稱為烏靈參。在四川省有較長的使用歷史,據清光緒版《灌縣誌》卷12物產志藥屬記載“烏苓(靈)參,其苗出土易長,根延數丈,結實虛懸空窟中,當雷震時必轉動,故謂之雷震子,圓而黑,其內白色,能益腎氣”。在《四川中藥志》和《四川省中藥材標準》中都有記述:“具有補氣、固腎、健脾除濕、鎮靜安神功效。”據《中國藥用真菌圖志》記載:“黑柄炭角菌的菌核具有補氣、鎮靜、安神、造血等功效,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同時具有利便、補腎等作用,可用於治療前列腺炎;此外,該菌的菌核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有效地清除DPPH自由基。” [1]  [3] 
參考資料
  • 1.    戴玉成,圖力古爾,崔寶凱.中國藥用真菌圖志.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3.06:624
  • 2.    蘭進等.藥用真菌栽培實用技術.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06:140-144
  • 3.    賀新生,王茂輝,王茂如.最新10種蕈菌栽培技術.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05:173-174
  • 4.    陳若芸.中國食用藥用真菌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0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