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嘴喜鵲

鎖定
黑嘴喜鵲(學名:Pica hudsonia):是雀形目、鴉科、鵲屬的一種鳥類。體長45-60釐米,翼展56-61釐米;體重145-210克。羽毛主要是黑、白兩色,尾有藍綠色的虹彩。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
該物種居住在廣闊的鄉村地區,均勻地分佈在城市、鄉村和自然景觀中,並經常出現於公園、花園、農田、荒地、濕地、沙丘、林地和森林邊緣。通常以6-10只的小羣聚集。在非繁殖季節,較大的鳥類羣體會形成共同的棲息地,最多可容納數百隻鳥類。雜食動物。經常在地面上覓食,主要吃昆蟲和幼蟲,以及鳴禽的卵和雛鳥,也吃水果和穀物作物以及小型哺乳動物。分佈於北美洲,主要分佈於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西南部及美國中西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黑嘴喜鵲
拉丁學名
Pica hudsoni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鴉科
鵲屬
黑嘴喜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abine, 182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英文名稱
Black-billed Magpie

黑嘴喜鵲形態特徵

黑嘴喜鵲
黑嘴喜鵲(10張)
黑嘴喜鵲是中等大小的鳥類,體長45-60釐米,翼展56-61釐米;體重145-210克。該物種外形上與喜鵲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體型略大於喜鵲。尾巴很長,佔體長的一半。黑、白兩色,頭、頸、前胸部、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翅膀的顏色主要是黑色和青銅色。下胸部和翼肩有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有藍綠色的虹彩,呈楔形。嘴、腿、鳥喙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後白。兩性的羽毛顏色相似,但雌鳥的體型比雄鳥小10%。 [4] 

黑嘴喜鵲近種區別

黑嘴喜鵲和黃嘴喜鵲Pica nuttalli)是北美僅有的兩種喜鵲。由於黃嘴喜鵲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因此很容易通過鳥喙的顏色和繁殖範圍來區分它們。北美的黑嘴喜鵲以前被認為是歐亞喜鵲的一個亞種,但mtDNA證據表明,這兩種北美喜鵲的親緣關係更密切,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4] 
黑嘴喜鵲與黃嘴喜鵲
黑嘴喜鵲 黑嘴喜鵲
黃嘴喜鵲 黃嘴喜鵲

黑嘴喜鵲棲息環境

黑嘴喜鵲棲息的海拔高達可達3000米。一般生活在牧場和樹木繁茂的田野上,通常靠近水邊緣和河岸。為了便於築巢和隱蔽喜歡選擇樹木繁茂的地區,強健的樹木和灌木足以支撐它們相對龐大的巢穴。而覓食時進入草地和空地,農場和農業區具有這些優勢,這使農村人類居住區成為該物種理想的棲息地。農業區的垃圾也提供了覓食的機會,比如開放式的肥堆。 [4] 
被認為是不遷徙的,儘管繁殖後活動和冬季活動確實會發生。有些種羣在繁殖後遷移到不同的海拔或地區。這一時期可能有幾百公里的距離,有時這些運動是以大團為單位進行的。 [4] 

黑嘴喜鵲生活習性

黑嘴喜鵲領地

黑嘴喜鵲的巢穴從分散的巢到公共巢區密度變化很大,這些變化與食物和資源的豐富度有關。當食物豐富時,它們會在彼此靠近的地方築巢,而當食物不足時,發現巢會分開。這表明領地行為在物種內是靈活的。黑嘴喜鵲在繁殖季節可能保衞0.3公頃的領地。在領地上時,它們通過靜靜地坐在樹梢上宣傳自己的存在來被動地捍衞自己的領地。 [4] 

黑嘴喜鵲集羣

通常以6-10只的小羣聚集。在非繁殖季節,較大的鳥類羣體會形成共同的棲息地,最多可容納數百隻鳥類。人們認為羣體棲息的主要目的是社交。在寒冷的天氣中,鳥類不會擠在一起,而是棲息在針葉樹中,樹枝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天敵和風的侵襲。 [4] 

黑嘴喜鵲活動

黑嘴喜鵲以蹣跚踱步的步態行走,走路步態招搖,飛行前經常跳躍。水平飛行通常由緩慢、穩定的雙翅拍打組成,下降飛行由一系列的翅膀拍擊組成,中間穿插着停頓,翅膀緊緊地夾在身體上。這種交替模式創造了一個獨特的“J形”(J-shaped)飛行軌跡。 [4] 
該物種被發現會在死去的同伴身旁聚集幾分鐘,這種行為被比喻為“葬禮”,儘管這種聚會的目的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釋。與其他鴉類不同的另一個有趣的行為是它們具有能夠用其腳或爪翻轉物體的能力。 [4] 

黑嘴喜鵲聲音

黑嘴喜鵲有兩種不同的報警呼叫:基本警報和斷音警報。 基本警報是刺耳的嘎嘎聲,根據危險程度,呼叫的音量和速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並且可能會引發騷擾行為。 斷斷續續警報更快,更激烈,並且可能表示的信號是有天敵靠近,要準備逃跑。像鴉科的其他成員一樣,黑嘴喜鵲是高度聰明的鳥,當從小被餵養時,可以被教説許多單詞和短語。 [4] 

黑嘴喜鵲食物

黑嘴喜鵲和其他鴉科動物一樣,是機會主義的雜食動物。它們經常在地面上覓食,食物可以部分地取決於它們吃完後很快反芻的小顆粒。它們主要吃昆蟲和幼蟲,以及鳴禽的卵和雛鳥,也吃水果和穀物作物以及小型哺乳動物,如老鼠和田鼠。黑嘴喜鵲還覓食腐肉,經常出現於路邊撿路殺動物和人類垃圾。該物種在地上或雪地裏挖小坑儲存食物。 [4] 

黑嘴喜鵲共生

由黑嘴喜鵲建造的巢穴堅固耐用,可能會持續四年或更長時間,並且經常被其他鳥類重複使用。貓頭鷹和野鴨可能在冬天會在上面築巢,或者在冬天使用圓頂巢作為庇護所。黑嘴喜鵲與鹿等大型有蹄類動物有共生關係,它們有時會在這些大型哺乳動物體背上啄食蜱蟲。 [4] 

黑嘴喜鵲天敵

黑嘴喜鵲已知的捕食者和天敵包括美洲的短嘴鴉、渡鴉、美洲雕鴞、白尾鷂、紅尾鵟、斯温氏鵟、黃鼬、美洲水鼬,家貓、浣熊、郊狼和北美紅松鼠。哺乳動物的食肉動物和短嘴鴉最有可能吃黑嘴喜鵲的卵或幼雛。猛禽和渡鴉是雛鳥的最大威脅。黑嘴喜鵲可能棲息在茂密的灌木叢和針葉樹中,作為對美洲雕鴞捕食的躲避。巢上方的圓頂可以起到保護作用,防止美洲雕鴞和渡鴉的捕食。 [4] 
黑嘴喜鵲成鳥和幼鳥羣體合作圍攻捕食者。這種羣體行為通常有效地導致捕食者放棄狩獵。黑嘴喜鵲對在該特定階段最有可能襲擊的掠食者有不同的圍攻反應。對圍攻雖然起着防禦機制的作用,但也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向幼鳥傳授哪些動物更危險,併發出更長而更強烈的警報聲。 [4] 

黑嘴喜鵲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美洲西部,範圍從阿拉斯加西北部延伸到加拿大大草原,至馬尼托巴省南部,南至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薩斯州西部。這一範圍的邊界與寒冷、半乾旱、草原氣候特徵的區域重疊。黑嘴喜鵲的分佈可能受到南部沙漠地區夏季炎熱、東部潮濕和北部稠密北方森林的限制。 [4] 
黑嘴喜鵲分佈圖 黑嘴喜鵲分佈圖

黑嘴喜鵲繁殖方式

黑嘴喜鵲在整個繁殖季節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配對,並可能形成終生的伴侶。在一些地區,黑嘴喜鵲幾乎每年都會交換配偶。求愛的表現包括雄鳥向雌鳥展翅炫耀。雌鳥在生育期會大聲叫喚。雄鳥以求偶餵食雌鳥作為迴應。這些行為從交配到孵化都在繼續。由於其他雄鳥可能會被雌鳥生育力強的叫聲所吸引,雄鳥會警惕地保護自己的配偶,以防止額外的交配。 [4] 
繁殖期從3月底到6月初,取決於地理位置。兩性都參與建造一個精緻的圓頂巢,需要5-7周才能完成。雄鳥專注於建造60-120釐米高的穹頂,而雌鳥則專注於產卵的深杯,裏面墊有毛髮、草、樹皮條、纖維根和羽毛。雌鳥在產卵之前和產卵期間是巢的主要防禦者,而雄鳥在孵化過程中成為巢的守護者。與鴉科家族的其他成員一樣,雌鳥是唯一的孵化者,在此期間幾乎完全依賴雄鳥來餵養它。因為兩性都有特定的角色,如果其中一個配偶在孵化過程中死亡,孵化的後代就無法存活。孵化後,雌雄鳥都會幫忙為雛鳥收集食物。據推測,雌鳥會吃掉幼崽的排泄囊。羽化後期,即父母繼續餵養幼崽的時期,要比烏鴉長得多。這段時間可能有助於教亞成鳥如何識別危險,以及對特定的捕食者採取何種最適當的應對措施。 [4] 
通常每個季節有一窩,但如果第一次不成功,可能會嘗試第二次孵化。雌鳥每窩產卵9枚(平均6枚),卵呈灰綠色,有褐色斑紋。卵長3.3×2.3釐米,呈亞橢圓形至橢圓形。第一枚卵在產下後25天內孵化,孵化是異步的,通常每天只有一個雛鳥孵化。雛鳥出生時沒有羽毛,眼睛閉着7天。羽化發生在孵化後24-30天之間。在最初的3-4周內,父母在巢內或附近餵養雛鳥,而幼仔則在6-8周開始自食其力。幼鳥在70天左右就可以獨立了。雌鳥可能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築巢,而雄鳥可能要到第二或第三年才繁殖。 [4] 
黑嘴喜鵲雄鳥的平均壽命為3.5年,雌鳥平均壽命為2年,儘管這些數字可能代表了幼鳥的較高死亡率,如果不考慮第一年的死亡率,平均年齡會更高。最老的黑嘴喜鵲活了15歲零一個月大。已知在飼養中最長的壽命是20年。 [4] 

黑嘴喜鵲保護現狀

黑嘴喜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3] 

黑嘴喜鵲種羣現狀

在1900年代的前半期,由於黑嘴喜鵲食用糧食作物,而被廣泛視為害鳥。儘管相關部門仍在控制某些農業地區的喜鵲種羣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在整個分佈範圍內它們還是很常見。黑嘴喜鵲在美國受到《候鳥保護公約》(The 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的保護,但在加拿大沒有得到保護。 [4] 
長期以來,黑嘴喜鵲在美國一直受到人類的迫害,它們被視為害鳥,或者獵禽的對手。有幾個州甚至為捕殺喜鵲提供賞金。儘管它們還未被列為瀕危物種,但其數量已經大幅度下降。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