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吻真鯊

鎖定
黑吻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acronotus)是真鯊科、真鯊屬鯊魚。通常有1.3-1.4米長,10千克重,其最長的紀錄為2.0米,最重的紀錄為18.9千克。小的黑吻真鯊一般的體長就有1.3 米。它的俗名來源於它前吻頂部上的黑色斑點,但是年長的黑吻真鯊的這一特徵會慢慢地變得比較模糊。具有細長的流線型的軀體,而且還有長而圓的前吻和大眼睛。每個鼻孔前都有發達的皮瓣,其作用是控制進出水流。第一背鰭比較小,似乎呈鐮刀狀。胸鰭較短而且呈楔形狀,軀體由部分重疊的盾鱗覆蓋。其背部為黃色到灰綠色,腹部為白色到黃色。其前吻頂部有一個特徵的暗斑,在幼年的黑吻真鯊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第二背鰭的頂部,尾鰭上葉(尾鰭下葉有時)為暗色。
黑吻真鯊主要以捕食小的硬骨魚類和頭足類動物為食,同時它們也是其他大型鯊魚的獵物。黑吻真鯊與真鯊屬鯊魚的其他成員很相似,都是採用胎生的方式進行繁殖的,也就是胚胎始終附着在胎盤上。雌性的黑吻真鯊在經歷了8-11個月的懷孕期以後,會在每年或者每兩年的晚春或者初夏的時候產下3-6個新生的小黑吻真鯊。分佈於美洲西海岸及其島嶼的大陸架海域,其主要分佈範圍北到北卡羅來納州,南到巴西南部海域,其中包括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黑吻真鯊
拉丁學名
Carcharhinus acrono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真鯊目
真鯊科
真鯊屬
黑吻真鯊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Poey,1860
外文名
Blacknose Shark
保護級別
(IUCN)2008年 ver 3.1——近危(NT) [3] 

黑吻真鯊動物學史

黑吻真鯊的名字來源於其前吻頂部上特徵的黑色斑點。它的學名是由古巴的博物學家費利佩·波伊(Felipe Poey)命名的。他在1860年發表的著作《古巴島自然歷史報告》中對黑吻真鯊進行了描述,而且還把它命名為Squalus acronotus;同年,費利佩·波伊將該鯊魚的學名更改為Carcharhinus acronotus。屬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臘語“ karcharos” (意思為鋭化)和“ rhinos” (意思為鼻子)。其模式標本是在古巴附近捕撈的一條98釐米長的雄性黑吻真鯊。2008年,Mine Dosay-Akbulut對黑吻真鯊做了基於核糖體DNA的系統發育分析,其結果表明,黑吻真鯊和黑邊鰭真鯊Carcharhinus limbatus)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4]  [5] 

黑吻真鯊形態特徵

黑吻真鯊
黑吻真鯊(6張)
黑吻真鯊通常有1.3-1.4米長,10千克重,其最長的紀錄為2.0米,最重的紀錄為18.9千克。小的黑吻真鯊一般的體長就有1.3米。它的俗名來源於它前吻頂部上的黑色斑點,但是年長的黑吻真鯊的這一特徵會慢慢地變得比較模糊。 [4] 
黑吻真鯊具有細長的流線型的軀體,而且還有長而圓的前吻和大眼睛。每個鼻孔前都有發達的皮瓣,其作用是控制進出水流。其上顎和下顎的兩側分別有12-13和11-13排牙齒。其牙齒呈斜的三角狀,有鋸齒狀的邊緣;其上顎牙齒比下顎的牙齒要寬大。有五對鰓裂,都比較短,其長度還不到第一背鰭基底長的1/3。第一背鰭比較小,似乎呈鐮刀狀,其鰭頂部較尖,有一個短的自由末端;相對於其他鯊魚是較大的,但是它還是沒有第一背鰭的一半高,而且兩個背鰭之間也沒有隆起的部分。胸鰭較短而且呈楔形狀,軀體由部分重疊的盾鱗覆蓋,其盾鱗有5-7個縱向突起,從而形成邊緣齒。其背部為黃色到灰綠色,腹部為白色到黃色。其前吻頂部有一個特徵的暗斑,在幼年的黑吻真鯊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第二背鰭的頂部,尾鰭上葉(尾鰭下葉有時)為暗色。 [4] 

黑吻真鯊棲息環境

黑吻真鯊通常生活在大西洋西部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黑吻真鯊一般會居住在沿着海岸的海草牀、沙地、貝殼、珊瑚地等區域中。一般只有在淺水域中才會發現年輕的黑吻真鯊,但是成年的黑吻真鯊卻喜歡棲息在深度大於9米的水域。 [4] 

黑吻真鯊生活習性

黑吻真鯊經常會按照體型的大小和性別進行分開聚居。生活在南大西洋灣(美國南部的大西洋海岸附近海域)的黑吻真鯊在夏天會向北部魚類遷徙,冬天就會向南部(或者遠離海岸)遷徙;生活在墨西哥灣的黑吻真鯊也有相類似的遷徙運動。黑吻真鯊具有高度的歸家衝動,有資料表明,幼年和成年黑吻真鯊都會年復一年地回到同一個區域。 [4] 
黑吻真鯊的體型較小,但是遊速快。它主要捕食小型的硬骨魚,其中包括重牙鯛、石首魚科、鯛科、醍魚,箱純和二齒純科,還有章魚和其他的頭足類動物。黑吻真鯊的速度使它們可以在和大型鯊魚,比如加勒比真鯊競爭獵物的時候獲勝。黑吻真鯊可以組成大的魚羣,有的時候還會夾雜有一些醍魚和梭魚。但是,黑吻真鯊也會被更大鯊魚所捕食。 [4] 

黑吻真鯊分佈範圍

海域:分佈於美洲西海岸及其島嶼的大陸架海域,其主要分佈範圍北到北卡羅來納州,南到巴西南部海域,其中包括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 [4-5] 
國家:安圭拉、巴哈馬、巴巴多斯、巴西、多米尼加、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圭亞那、馬提尼克島、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塔毛利帕斯州、塔巴斯科州、金塔納羅奧州、尤卡坦州、坎佩切州)、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主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羣島、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德克薩斯州、密西西比州、喬治亞州、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委內瑞拉安的列斯)、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國維爾京羣島。 [3] 
黑吻真鯊分佈圖 黑吻真鯊分佈圖

黑吻真鯊繁殖方式

黑吻真鯊的繁殖與其他的真鯊一樣是胎生的,在胚胎的發育把卵黃消耗殆盡的時候,空的卵黃囊就會發育為一個連接胎盤的通道,從而用來接受母體所提供的營養。雄性企圖每年都進行交配,但是雌性只希望每兩年繁殖一次。但是根據對巴西東北部附近水域黑吻真鯊的研究,有科學家提出,雌性繁殖週期是足夠短的,是可以每年都進行交配的。其卵黃生成作用(卵巢中形成卵黃的過程)發生在夏末,而且會很快在秋季發生交配和受精,但是小鯊魚會在來年的春天到夏天誕生。這些過程的季節性表明,南北半球的黑吻真鯊種羣的繁殖循環可以相差約6個月。雌性的懷孕期大約8-11個月(美國東南部水域)。雌性一般會在淺水域的產卵區,比如沿海海灣或紅樹林沼澤產3-6個幼鯊;其中一個已知的產卵區是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公牛灣。雌性的體型大小和所產幼鯊數量是沒有關係的。新生的幼鯊大約有38-50釐米長。 [4] 
與雄性的黑吻真鯊相比,雌性黑吻真鯊生長得比較緩慢,但是卻也可以達到更大的體型,而且還可以有更長的壽命。另外,墨西哥灣的鯊魚要比南大西洋灣的生長更緩慢,壽命也會更長。在南大西洋灣,雄性和雌性的成年鯊的叉長(從前吻到尾鰭叉)大約在90釐米左右,所對應的雄性年齡為4.3年,其雌性的年齡為4.5年。在墨西哥灣,雄性與雌性的叉長都在85釐米左右,對應的雄性年齡為5.4年,雌性的年齡為6.6年。根據生活水域的不同,雄性的壽命大約可以達到5-9年,而雌性的壽命約10-16年。 [4] 

黑吻真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近危(NT)。 [3] 
保護措施:1993年,捕獲黑吻真鯊受到了美國國家海洋漁業服務針對大西洋和墨西哥灣鯊魚的漁業管理計劃的管制。後來為了商業配額和限制捕撈,黑吻真鯊被分類為“小型沿海鯊魚”。 [4] 

黑吻真鯊主要價值

黑吻真鯊在商業捕魚和休閒垂釣佔着中等的地位。黑吻真鯊被認為是一種供垂釣的魚,而且它還可以與輕質的釣魚線來場像樣的比賽。它也具有地域商業的價值,可以專門捕獲或者作為刺網和延繩釣的副漁獲物,在市場上也會有曬乾或者醃製的黑吻真鯊魚肉出售。在2000年,美國大約有86510千克(約55638條)黑吻真鯊被人們以商業或者娛樂為目的捕獲。 [4] 

黑吻真鯊物種危害

黑吻真鯊沒有攻擊人類的紀錄,但是也有資料顯示它們曾經有對潛水者有過攻擊威脅。從被俘獲的黑吻真鯊的行為觀察表明,它們對於入侵的潛水員或是新來的其他黑吻真鯊會表現出明顯的攻擊威脅。其攻擊威脅主要表現為鯊魚弓背,放低胸鰭,張開大嘴並大幅度的左右遊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