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加勒比真鯊

鎖定
加勒比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perezii)是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鯊魚。出生時體長為74釐米,成年最大體長為295釐米。口鼻部短而圓整。上牙尖窄,邊緣有鋸齒,基部寬。下頜兩側的前2-4顆牙是直立的,其他牙齒則逐漸傾斜。下齒具有狹窄,直立的三角形尖齒。細齒比長齒寬,有5個(或者在較大的鯊魚中,有時有7個顆)短而邊緣的牙齒和相等數量的低脊。胸鰭大而狹窄。第一背鰭小,尾鰭短。有一個從第一背鰭後部到第二背鰭前部的背脊。第二個背鰭有一個非常短的自由尾鰭。口鼻部短而寬。鼻翼發育不良,前鼻翼較低,圓形眼睛相對較大。有中等長度的鰓縫,第三鰓縫位於胸鰭的起點之上。體表上方為深灰色或灰棕色,下方為白色或淡黃色。成對的鰭、肛門和腹側尾葉的底面是深色的,沒有明顯的銀灰色或白色底面。
一種熱帶近岸,生活在大陸架和島嶼架底部的物種。主要棲息於淺水區,但據記錄其深度至少達到30米。主要吃有骨魚類。主要分佈於加勒比海,包括美國佛羅里達、百慕大、墨西哥灣北部、尤加坦、古巴、牙買加、巴哈馬、墨西哥、波多黎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巴西沿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Carcharhinus perezii
別    名
派氏真鯊
加勒比礁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真鯊目
亞    目
真鯊亞目
真鯊科
真鯊屬
加勒比真鯊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Poey,1876
保護級別
(IUCN)2006年 ver 3.1——近危(NT) [2] 
中文名
加勒比真鯊
外文名
Caribbean Reef Shark
同義學名
Platypodon perezii Poey,1876

加勒比真鯊動物學史

1876年,波埃(Poey)最初從古巴沿海將加勒比真鯊稱為Platypodon perezi。後來,比格羅和施羅德(Bigelow & Schroeder)在1944年描述的Carcharhinus springeri物種與加勒比真鯊相同。後來有效學名變更為Carcharhinus perezii。屬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臘語“karcharos” (意思是鋭化)和“rhinos” (意思是鼻子)。別稱加勒比礁鯊是指其棲息於加勒比海和南美洲以外的珊瑚礁。 [3] 

加勒比真鯊形態特徵

加勒比真鯊
加勒比真鯊(7張)
加勒比真鯊出生時體長為74釐米,成年最大體長為295釐米。口鼻部短而圓整。上牙尖窄,邊緣有鋸齒,基部寬。下頜兩側的前2-4顆牙是直立的,其他牙齒則逐漸傾斜。下齒具有狹窄,直立的三角形尖齒,具有鋸齒狀邊緣和寬闊的基部。真皮細齒有大量的邊緣牙齒和脊。它們緊密且有規律地重疊。細齒比長齒寬,有5個(或者在較大的鯊魚中,有時有7個顆)短而邊緣的牙齒和相等數量的低脊。胸鰭大而狹窄。第一背鰭小,尾鰭短。有一個從第一背鰭後部到第二背鰭前部的背脊。第二個背鰭有一個非常短的自由尾鰭。口鼻部短而寬。鼻翼發育不良,前鼻翼較低,圓形眼睛相對較大。有中等長度的鰓縫,第三鰓縫位於胸鰭的起點之上。 [3] 
加勒比真鯊的體表上方為深灰色或灰棕色,下方為白色或淡黃色。成對的鰭、肛門和腹側尾葉的底面是深色的,沒有明顯的銀灰色或白色底面。 [3] 

加勒比真鯊近種區別

  • 暗體真鯊Carcharhinus obscurus):暗體真鯊的前上部上齒較寬,第二背鰭的遊離後尖端更長。
  • 闊口真鯊Carcharhinus plumbeus):闊口真鯊的鼻子短於其嘴巴的寬度,並且第一巨大的第一鰭位於胸鰭的軸線上(加勒比真鯊的第一背鰭比沙洲鯊的頭部更遠)。與加勒比真鯊不同的是,闊口真鯊具有間隔很寬的不重疊的真皮細齒,在其自由邊緣上缺少明確的牙齒。
  • 側條真鯊Carcharhinus limbatus):側條真鯊具有淡白色的肛門鰭,與加勒比真鯊的暗色肛門鰭不同。
  • 鐮形真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鐮形真鯊的第二背鰭的後部自由端大得多,其牙齒的鋸齒在基部比在尖齒處更呈鋸齒狀。
  • 大鼻真鯊Carcharhinus altimus):大鼻真鯊鼻子較大,三角齒更寬。
  • 加拉帕戈斯真鯊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加拉帕戈斯真鯊的第一背鰭更直立,第二背鰭的自由後尾更長,並且上齒比加勒比真鯊更加對稱。 [3] 

加勒比真鯊棲息環境

加勒比真鯊是加勒比海地區珊瑚礁上或附近最常見的鯊魚。它是一種熱帶近岸,生活在大陸架和島嶼架底部的物種。主要棲息於淺水區,但據記錄其深度至少達到30米。通常靠近珊瑚礁外緣的落水點。 [3] 
加勒比真鯊 加勒比真鯊

加勒比真鯊生活習性

加勒比真鯊有時候一動不動地躺在海底。在墨西哥沿海和巴西羣島費爾南多·德諾羅尼亞羣島附近的洞穴中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加勒比真鯊與許多鯊魚一樣,主要吃有骨魚類。鯊魚使用六種敏鋭的感覺來定位獵物:嗅覺、視覺、觸覺(包括通過外側神經管系統的水振動敏感性)、聽覺、味覺和電接收。加勒比真鯊特別適合檢測低頻聲音(表明附近有掙扎的魚類)。 [3] 

加勒比真鯊分佈範圍

加勒比真鯊海域

主要分佈於加勒比海,包括美國佛羅里達、百慕大、墨西哥灣北部、尤加坦、古巴、牙買加、巴哈馬、墨西哥、波多黎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巴西沿海。 [3] 

加勒比真鯊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巴西(北里奧格蘭德州、塞阿拉州、皮奧伊州、帕拉伊巴州、巴拉那州、伯南布哥州、聖保羅、馬拉尼昂州、阿拉戈斯州、巴伊亞州、帕拉州、聖卡塔琳娜州、塞爾希培州、聖埃斯皮裏圖桑託州、里約熱內盧、阿馬帕州)、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塔馬利帕斯、韋拉克魯斯、金塔納羅奧州、尤卡坦州、塔巴斯科州、坎佩切州)、尼加拉瓜、巴拿馬、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密西西比州、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2] 
加勒比真鯊分佈圖 加勒比真鯊分佈圖

加勒比真鯊繁殖方式

雄性大約在152-168釐米時成熟,雌性大約在200-295釐米時成熟。胎生,意味着其發育中的胚胎通過胎盤連接得到滋養。產仔數平均為4-6條。儘管尚未在北半球研究該種鯊魚的繁殖,但在南部,分娩發生在11-12月的亞馬遜夏季。由於雄性在交配過程中的攻擊性行為,懷孕的雌性在身體兩側常有雄性的咬痕。妊娠期大約需要12個月。在巴西東北部北部海岸外,一條懷孕的雌性身上有咬傷的疤痕和傷口,身上有4個近期胚胎。一個是700毫米長的雄性和3個雌性(長度分別為685毫米、697毫米、704毫米)。由於她攜帶的是近期胚胎,因此推測該區域可能是一個育幼場。儘管此類捕獲為該種鯊魚的繁殖研究提供了線索,但對加勒比真鯊的繁殖還是知之甚少。 [3] 

加勒比真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6年 ver 3.1——近危(NT)。 [2] 
保護措施:加勒比真鯊在美國水域內被禁止商業捕撈,但是在其他國家允許捕撈該種鯊魚。儘管新的法規禁止在美國佛羅里達海岸附近進行加勒比真鯊潛水餵食,但沒有對巴哈馬或其他加勒比水域的作業實施此類限制。 [3] 

加勒比真鯊主要價值

為了增加客户,許多潛水船把潛水餵食加勒比真鯊作為一種商業項目,其中一些最受歡迎的地點是加勒比真鯊的主要棲息地。 [3] 

加勒比真鯊物種危害

  • 攻擊人類
加勒比真鯊很少攻擊人類。一般來説,加勒比真鯊攻擊人類的行為類似於攻擊自然獵物。如果加勒比真鯊被逼到牆角,覺得沒有逃生路線,人類更容易受到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加勒比真鯊可能會在攻擊過程中耙傷受害者,造成撕裂傷。 [3] 
表明加勒比礁鯊可能襲擊的可能信號(顯示威脅):
  1. 頭部擺動得偏離正常路徑,並且可能會向上旋轉,在鯊魚的路徑上形成一個交織或螺旋狀的圖案。
  2. 急劇,快速的移動或轉彎數量增加。
  3. 像貓一樣的背拱。
  4. 一個或兩個胸鰭下降,後緣指向後方。 [3] 
  • 積累毒素
加勒比真鯊對人類構成的另一危險涉及鯊魚肉中毒素的積累。由於鯊魚是頂端海洋捕食者,它們可能含有汞和其他重金屬的毒性水平,因為生物積累(在食物網中的更高濃度的增加)。研究發現,佛羅里達海岸鯊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MeHg)高於FDA的指南。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