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明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電影處處長)

鎖定
黎明(1926年-1996年),原名王吉林,山東省乳山市崖子鎮北爐上村人,1938年5月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期間積極從事抗日活動。194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迅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戰地記者,先後任膠東軍區四旅政治部宣傳隊隊員、山東軍區二十六師政治部《火線報》記者、第三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部《勝利報》社記者和採通主任、新華支社編輯主任、新華社三野總分社記者。新中國成立後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工作,後任總政治部文化部電影處處長。1996年11月8日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 [1] 
中文名
黎明
別    名
王吉林 [1]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東乳山 [1] 
出生日期
1926年 [1] 
逝世日期
1996年11月8日 [1] 
畢業院校
山東軍區膠東東海區幹部學校
職    業
軍人、戰地記者、作家 [1-2] 

黎明人物生平

黎明早年務過農,當過學徒,1938年5月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任過小學教師、校長,1942年肄業於膠東公學師範。194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  [2] 
1945年8月,在山東軍區膠東東海區幹部學校學習結業後入伍,先後任膠東軍區四旅政治部宣傳隊隊員、山東軍區二十六師政治部《火線報》記者、第三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部《勝利報》社記者和採通主任、新華支社編輯主任、新華社三野總分社記者。此期間,參加過平掖保衞戰和白馬關、孟良崮、濟南、淮海及解放上海等數十次大小戰役,曾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在戰鬥中既參與搶救傷員, 又擔負戰場鼓動和新聞報道工作。 [1] 
1948年3月,在膠河、周村戰鬥中,他隻身一人攻入敵人地堡,俘敵11人,繳機槍1挺、步槍7支。在淮海戰役中,他被敵人猛烈的炮火震壞了耳膜。在戰爭歲月裏,寫了不少通訊、特寫、散文,如《白馬關前挫“金剛”》、《智勇協奏曲》、《揭開決戰勝利的序幕》等。每次火線採訪,都與突擊隊在一起,親歷戰鬥全過程,蜚聲全國的通訊報道《十人橋》,就曾被指戰員譽為“淮海大戰的第一發信號彈”,受到新華總社的通報嘉獎。 [1] 
1949年9月1日,九兵團的《長江報》發表了《是記者也是戰鬥員》的文章,同一天南京《新華日報》也發表了新華社三野總分社《在戰鬥中學習報道戰鬥,在工作中學習報道工作——記模範前線記者黎明同志》的文章, 稱讚他是“一個真正的勇敢的戰鬥員和政治工作者”。 [1] 
1952年6月調總政宣傳部工作,先後任新聞處編輯、《星火燎原》編輯部編輯,參與編輯出版了《志願軍英雄傳》(三集)、《星火燎原》(十集),其中《志願軍英雄傳》的第一篇文章《黃繼光》應人民出版社和少年兒童出版社之約,由他改寫成長篇傳記小説《祖國的兒子黃繼光》和兒童讀物《黃繼光》,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他也因此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  [2] 
1974年到八一電影製片廠接受了創作謳歌紅軍長征電影劇本的任務。為寫好劇本,他歷盡艱辛,用了兩年的時間兩次重走紅軍長征路,考察當年的戰場,與其他同志合作,先後寫出了電影文學劇本《四渡赤水》、《歷史的選擇》和《會師陝北》。 [1] 
1978年任政治部文化部電影處處長後,主持召開了全軍電影宣傳工作經驗交流會,為加強電影發行放映工作的規範化管理,解決邊、海防及分散執勤部隊看電影的問題,改善部隊看電影的條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 
1983年,《四渡赤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該影片以磅磷的氣勢,再現了中央紅軍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四渡赤水河,巧妙擺脱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北上抗日的歷史畫卷。該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開創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角的先河,並選入文化部、總政文化部百部優秀影片獎。 [2] 
1993年至1996年,先後出版了通訊報道集《戰地黃花》和長篇小説《驅虎記》、《紅泉》等,共100多萬字。 [2] 
1996年1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2] 

黎明主要作品

電影《四渡赤水》海報 電影《四渡赤水》海報
電影文學劇本:《四渡赤水》、《歷史的選擇》、《會師陝北》(合作) [1] 
通訊報道集:《戰地黃花》 [2] 
長篇小説:《驅虎記》、《紅泉》 [2] 
參考資料
  • 1.    中共威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威海歷史人物·第一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99-400頁
  • 2.    蘭勝強主編.乳山文化通覽.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8-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