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鳴奮

(廈門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助教、講師)

鎖定
黃鳴奮(1952~ ),男,漢族,福建南安人,1952年生,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歷任廈門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助教、講師、副主任及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中國蘇軾學會、福建省文學總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中文名
黃鳴奮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2年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出生地
福建南安
性    別

黃鳴奮人物簡介

黃鳴奮,男,1952年生於福建。1978年2月至1984年12月就讀於廈門大學中文系,先後獲文學士、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人文學院副院長,荷蘭萊頓大學客座研究員等職,現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

黃鳴奮社會職務

擔任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中國蘇軾學會等多種社團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福建省作家協會等多種學術組織成員,福建省文學學會、廈門市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

黃鳴奮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古代文論、文藝心理學、文藝傳播學、電子藝術與計算機文化之教學與研究。已主持完成國家社會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多項。目前主持國家藝術科學規劃課題1項 、國家漢辦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1項。
參考資料 [2] 

黃鳴奮學術成果

先後出版獨著《論蘇軾的文藝心理觀》《藝術交往心理學》《藝術交往論》《需要理論與藝術批評》《需要理論與文藝創作》《廈門海防文化》《傳播心理學》《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電腦藝術學》《比特與繆斯的碰撞——網絡與藝術》《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超文本詩學》《數碼戲劇學:影視、電玩與智能偶戲研究》《網絡媒體與藝術發展》《需要理論及其應用》《數碼藝術學》,教材《電子藝術學》等。與人合著《價值批評與阿Q十八面》、編著《故事裏的藝術心理學》和《廈門人物(古代卷)》,均為第一署名。主編《吉言叢書》《網絡狂飆叢書》 《廈門大學中文系80週年學術文選》《潮聲集》,擔任《鼓浪學術書系》編委會主任 ,策劃並主持完成英文版網絡課件《語言學概論》(教育部項目)。另有編寫、編注多種。在《文學評論》《海外華文教育》等報刊發表文章超過200篇。

黃鳴奮個人榮譽

獨立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二、三、四、五、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共7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另獲廈門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

黃鳴奮學術研究

數字媒體藝術理論
黃鳴奮有關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的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中葉起步的。從那時以來,已經在該領域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7部,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省級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副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另獲省級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該項目的發展大致經歷瞭如下三個階段:
其一,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藝術領域應用的理論探索(1996-2000) 
1996年率先在全校開設“電腦藝術學”課程(2001年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年在《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發表論文《電腦藝術學芻議》,1998年又出版專著《電腦藝術學》(學林出版社)。這部書是國內該領域第一部專著。它系統考察了計算機與藝術之間相互滲透的意義,2000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年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為了弄清數字媒體藝術的來龍去脈,又將研究範圍擴大到電影、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多種電子媒體與藝術的關係,出版了教材《電子藝術學》(科學出版社,1999)等成果。當時全國的同類研究甚少,學術界有許多人對數字媒體藝術不理解,甚至對其是否值得研究表示懷疑。雖然如此,黃鳴奮沒有放棄自己對這一新生事物生命力的信心。
其二,數碼媒體藝術理論建構的推進(2000-2005) 
在這一階段,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研究列入了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的社會科學規劃,逐漸獲得學術界的承認。
以此為背景,黃鳴奮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超文本之興:信息科技與文學變革》(2000-2002)、《因特網與藝術發展》(2003-2005),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網絡媒體與藝術發展》,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信息革命與我國文藝理論建設》(1998-2000)、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數碼媒體與文藝學創新》(2003-2004)。他以傳播學為參照系,系統分析了網絡媒體的興起對於傳統藝術觀念的衝擊,出版了專著《比特挑戰繆斯:網絡與藝術》(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考察超文本、超媒體技術的藝術價值及理論意義,出版了專著《超文本詩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2003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考察虛擬環境中人及智能體活動的藝術特性,出版了專著《數碼戲劇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從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角度闡述現階段的網絡藝術與19世紀以來包括電報藝術、傳真藝術、電話藝術、慢掃描電視藝術等在內的電信藝術的聯繫,出版了專著《網絡媒體與藝術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2005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對信息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以計算機及網絡為依託的新媒體藝術進行形態學分類,出版了專著《數碼藝術學》(學林出版社,2004。2005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研究生教學方面,黃鳴奮、秦儉、巫漢祥聯合申報的《信息科技應用:藝術理論與教學實踐創新》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其三,追蹤世界學術前沿與關注本國藝術產業並重(2005-) 
在這一階段,出版專著《互聯網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除一般意義上的理論探索外,還加強了與數碼媒體藝術有關的產業研究。2005年,黃鳴奮的《互聯網與藝術產業》獲准為教育部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該項目將關注點擴展到經濟領域,計劃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系統考察互聯網對宏觀意義上的藝術產業的運營、規範、管理、前景等問題。他已指導研究生完成碩士論文《廈門市動漫產業發展對策研究》,正指導研究生寫作以“海峽兩岸數字藝術產業比較研究”為題的博士論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