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草峽

鎖定
黃草峽位於長壽與涪陵交界處,是長江長壽段的東大門,兩晉南北朝時期,黃草峽與銅鑼峽、明月峽一道被譽為“巴東三峽”。
黃草峽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張飛張獻忠曾扼此要塞奮力抗敵。
中文名
黃草峽
外文名
Huangchaoxia
所屬水系
長江
地理位置
重慶市長壽區與涪陵區交界處
河    長
2.5 km

黃草峽歷史典故

黃草峽又稱“黃葛峽”,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涪陵區交界處,是長江長壽段的東大門,兩晉南北朝時期,黃草峽與銅鑼峽明月峽一道被譽為“巴東三峽”。
黃草峽長2.5公里。兩岸懸巖峭壁,江水湍急洶湧,地勢十分險要。峽東北岸的山坡,草木稀疏,色如赭紅,本名黃泥坡。後有人在此採泥燒陶,又名瓦罐窯。東漢末年,赤甲軍在此駐軍,以鎮變亂,黃泥坡又更名為赤甲山。
黃草峽、赤甲山是涪萬、荊楚、吳越進入巴渝、西蜀的天然屏障。自然是歷代兵家必爭的古戰場。赤甲山西不語山長江岸邊的懸巖峭壁上,至今仍留有古棧道。三國時期,蜀將張飛從湖北荊州率兵攻打益州(今四川成都),曾在此駐軍。蜀國軍師諸葛亮,曾在此發連弩士勁率,平定越雋。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張獻忠率兵由此攻入四川,在此不語灘受阻難行。涪州守捉使王守仙,也曾在此伏兵。
1925年11月7日,美國商輪“美仁輪”,從上海沿長江駛往重慶。當駛進黃草峽河段時,與正在江中航行的一艘滿載乘客的長壽木船相遇。美仁輪憑藉機動快速和船大氣勝,肆意將險象環生的長壽木船浪翻,並開槍射擊。致使27名乘客和船工無辜喪命。兵亂征戰的黃草峽、赤甲山,見證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及長壽的血腥暴行。
黃草峽、赤甲山一帶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蹟眾多。這裏的永豐場(瓦罐窯),曾是唐代武德年間,樂温縣(長壽區歷史上曾用名)分置樂温、温山、永安三縣時,永安縣治所在地(又名“陽關城”,後由“永安”演化為“永豐”)。不語灘古棧道上邊石壁上,有清代“桓侯不語灘”摩岩石刻。長江不語灘岸邊,有明代遷建於此的、為紀念三國蜀將張飛駐防於此的“桓侯宮”(又名桓侯廟、張飛廟、張爺廟、張王廟、神威廟)。山頂有清代修建的鎮江用的文峯塔(俗名白塔)及防賊避難的不語山寨。山間還有古墓和尚墳。
唐代中國詩聖杜甫於永泰年間,因戰亂飄泊零落,路經黃草峽,曾寫下著名詩篇《黃草峽》。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有《黃草峽聽柔之琴二首》。清代四川學使曾王孫,也在這裏寫下了《入黃草峽》一詩。

黃草峽詩歌創作

黃草峽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張飛張獻忠曾扼此要塞奮力抗敵。然而,黃草峽的名頭響亮天下,卻與唐代大詩人、詩聖杜甫有關。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安史之亂”讓盛唐轉入衰落,懷才不遇的杜甫幾經輾轉,後棄官歸隱成都浣花溪,建草堂。
公元765年,四川戰亂又起,落魄的杜甫為尋找安身之地,攜家逃難,駕舟順長江而下,經過宜賓瀘州渝州(今重慶市),抵達樂温縣(今長壽區)的黃草峽。
黃草峽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年,赤甲軍在此駐軍,鎖江平亂,因而黃草山又名赤甲山。流落至此的杜甫觸景生情,遙想當年赤甲山烽火連天的戰況,聯想到兵戈四起的巴蜀大地(杜甫離開成都不久,劍南西山都知兵馬使崔旰率兵攻佔成都,殺死節度使郭英義。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誠等紛紛起兵攻打崔旰,一時間,戰火四起,民不聊生),憂國憂民的杜甫頓時悲從中來,吟唱出悲愴的詩歌《黃草》:
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驛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萬里秋風吹錦水,誰家別淚濕羅衣。
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

黃草峽詞典解釋

拼音:huáng cǎo xiá
注音:ㄏㄨㄤˊ ㄘㄠˇ ㄒㄧㄚˊ
條目:黃草峽(黃草峽)
引證解釋:
亦稱“ 黃葛峽 ”。 山峽名。在 四川省 。 唐 杜甫 《黃草》詩:“ 黃草峽 西船不歸, 赤甲山 下行人稀。” 仇兆鰲 注:“ 黃草峽 ,在 涪州 上流四十里……《益州記》: 涪州 黃葛峽 有 相思崖 ,今名 黃草峽 。山草多黃,故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