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羣

(實業家)

鎖定
黃羣(1883 – 1945 年)原名衝,字旭初,後改名羣,字溯初,祖籍平陽鄭樓,祖父遷居永嘉朔門。生父冠王敖,因王敖兄冠圭無子,嗣冠圭為子,繼承家業。 [1]  他是温籍近代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實業家,也是温州城市近代化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2] 
中文名
黃羣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3年
逝世日期
1945年4月26日
性    別

目錄

黃羣人物事蹟

(一)捐資助學刊印地方文獻
孫詒讓在《温州辦學記》中曾記載黃羣在學生時代就有辦學興邦志向。1904年,黃羣在宋恕的鼓勵下,東渡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法政。次年暑假,黃羣從日本回到温州,他發現温州地方教育事業正在興起,因距省城較遠,亟需設立一個管理機構,就與同鄉留日學生吳璧華等人,向温處道童兆蓉提出建議創設温處(處州,今麗水)學務分處。這個建議得到支持,併成立了機構,孫詒讓擔任學務總理。此機構的成立對推動温州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當時的黃羣還是一名年僅22歲的留學生。
1921年,黃羣在父親的支持下,把為父祝壽的經費用在平陽老家鄭樓興辦小學,“來學者皆免費”。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遠近農家子弟紛紛前來就讀。
1933年,黃羣又捐出鄭樓小學校址及其設備,使得省立温州師範學校(今温州大學)順利創辦,條件是“以小學附屬師範,俾清寒子弟仍得有沾免費之惠”。據1936年《温師史略》記載:“溯初先生將校舍捐歸省有,估值三萬一千元。”
這所師範學校的創辦,面向温州、台州和麗水,為浙南的教育事業輸送了大量人才,成為近代城市發展中温州的先聲之勢。
黃羣深知人才培養重要,慷慨資助温州的一批學子出國留學,成為國家有用之材。温籍中國現代外科先驅張鋆、銀行家周守良便是其中接受黃羣救助的兩位青年才俊。
黃羣不僅於温州教育事業作出卓越貢獻,對温州地方文獻的蒐集、整理和出版也功不可沒。他藏書興趣始於學生時代。他精心收藏温州先賢遺作達400多種,有的珍本國內曾失傳,是黃羣清末留日期間搜求所得。從1928年至1935年,黃羣聘請地方名士劉景晨、劉紹寬編校鄉幫文獻,七年間刊印四輯38部298卷。這部皇皇巨編《敬鄉樓叢書》,受到國內學術界名流梁啓超、蔡元培、胡適、陳訓慈等人的高度推崇,為温州留下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為了使刊印後的温州先賢著述產生效應,讓《敬鄉樓叢書》得到妥善收藏,黃羣將叢書分贈國內外各大圖書館珍藏。 [2] 
(二)首創温州自己的西醫院
1918年,在軍隊當醫官的平陽人楊玉生,決心返鄉創辦公益性醫院。以黃羣、吳璧華、潘宗鑑為首的地方鄉賢士紳給予了熱情的支持,不僅籌集了一筆開辦費,還各自拿出500元。同時,也得到甌海道署一筆1000元的補助資金。
醫院從杭州聘請了8位名醫,購置了一批醫療器械,租用了信河街古爐巷陳氏民房做院舍。同時還成立了董事會,由黃羣、吳璧華、楊玉生、潘鑑宗、楊雨農、呂渭英、張雲雷、張玉書、陳魯珍、徐寄廎、周孟由、汪星笙、蔣季哲、王鳴卿組成,推舉吳璧華為董事長,由楊玉生出任院長,最初定名為“甌海醫院”。醫院的匾額由黃羣業師邵章題寫。
當時的温州城市需要自己的醫院,因此初辦時就名聲大振。1919年秋,醫院開診遇上“霍亂”流行,老百姓非常恐慌,上醫院求醫的人很多,治癒率相當高。一年後,醫院的業務量越來越大,所租用的民宅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董事會決定擴大醫院的建設。黃羣與父親黃冠圭先生商議後,捐出4800大洋,在黃氏父子義舉的感召下,其他鄉賢也紛紛慷慨捐錢,道署亦撥款1000元,永嘉縣也下撥了税益款項2600元,共籌集19000元大洋。資金到位後,醫院在市區積穀山麓九柏園頭選徵了13畝土地,經過近兩年的施工,於1922年6月竣工。竣工之後,黃羣又將給父親做壽的壽儀3700元大洋捐了出來,作為購置醫療器械之用。醫院的董事長吳璧華在“創立甌海醫院緣起”的碑文中説:“非楊君玉生不辭辛勞,黃君溯初喬梓接濟,豈能收此成效。”可見這兩位鄉賢對於甌海醫院創辦與發展的功勞巨大。 [2] 
(三)參與近代温州民生工程
黃羣一生懷抱濃厚的家國情懷,將自己的事業與民族的復興緊密聯繫,這使他對温州城市近代化的貢獻,在近代人物中無人比肩。
黃羣從商後,接管了去世的弟弟在上海創辦的通易商號,擔任通易董事長兼總經理。他將商號擴充改組為公司,經營銀行、信託業務,並陸續在杭州、北京、廣州、南京等城市開設分公司。
黃羣除了學校和醫院每年要支付“經常費用幾達十萬金”之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他幾乎參與了温州所有重大民生建設的事件。
黃羣1919年發起籌辦温州首家電話公司——東甌電話股份有限公司,他認為温州城市要發展必須開辦電話公司,並且還用股份制來操作,集資一萬五千元,分為150股,股款由發起人訂購。他還與吳璧華、潘鑑宗、楊雨農、張成謙、徐祖煜、楊敬之等組成董事會。當年用户僅57家,鼓樓五味和南貨店成為頭一家用户。
1923年,他和汪晨笙等發起創辦温州第一家地方銀行——甌海實業銀行,並出任董事長,這是温州近代金融業的開始,後來又支持籌辦中國實業銀行温州分行。他還一度投資温州的旅行社事務,這也是温州旅遊業發展的端倪。他還倡議疏浚温州城內河,資助修復了松台山的淨光塔,修葺了巽山駐鶴亭和文昌廟,建議創辦育嬰堂等。黃羣以從商進行財富的積累,又用投資和運作推動温州的近代化和公益民生事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他還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1922年他擔任温州急賑事務主任,主持家鄉的賑災事宜。他動員滬杭的温籍人士捐款捐物資,從外地調運糧食,為温州的減災做了大量救濟工作。1923年日本東京發生了大地震,“日人乘地震之際慘殺温處華工數百人”,黃羣以旅滬同鄉會會長的名義,向甌海道和外交部發出請求通電:“迫乞大部速向日政府提出嚴重交涉,要求懲兇道歉,賠償損害。”當時上海《民國日報》全文登載了黃羣上千言的“呈外交部文”,義正辭嚴。為此事件,他前前後後奔走了幾個月,甚至動員了自己許多關係為此呼喊,以心血、用正義維護了温州華人的利益和尊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