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毛鼠

鎖定
黃毛鼠,又名園鼠、羅賽鼠、田鼠及黃哥仔等, [8]  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鼠科 [9]  大鼠屬一種鼠類。 [10]  黃毛鼠體型中等,尾細,後足短,為該鼠區別於其他種類的主要特徵之一;體背毛黃褐色或棕褐色,腹毛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體側毛色略淺於背毛,背和腹毛色無明顯分界;尾部色澤與體背毛色相同,但其腹面略淡;上唇、頰部及前後足背面白色;顱骨較窄且低平;吻粗短,鼻骨前端不超過門齒;門齒較短,上頜臼齒的咀嚼面齒凸明顯,雌鼠乳頭在胸部和鼠蹊部各三對。 [8] 
黃毛鼠主要分佈於中國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黃毛鼠為野棲鼠種。在平原、丘陵和山區農田數量較多,喜居於稻田、甘蔗田、菜地、灌木叢、塘邊、溝邊的雜草中。夏季多在近水、涼爽地方活動,在秋、冬季喜居於住宅區附近的菜地、雜草叢中或山腳下。黃毛鼠是地下棲居鼠種,其洞穴結構較為簡單,有洞口2~5個,洞口直徑3~5釐米,洞道直徑4~6釐米,洞道彎曲洞內有鼠窩,窩內由細軟雜草鋪墊。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常捕食小魚、蝦、蟹、青蛙和昆蟲,尤喜吃蜴螟。每年繁殖3~5胎,每胎產仔5~7只。在3—5月及8—10月為繁殖高峯期,冬季繁殖率低。 [8] 
黃毛鼠是華南農業區的主要害鼠,為害各種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甘蔗、甘薯、香蕉、蔬菜、瓜果、豆類等,咬毀植株,造成嚴重損失。黃毛鼠常於堤岸打洞,破壞堤壩,咬破地下電纜外護層,破壞絕緣層。會傳播鈎端螺旋體病、恙蟲病、吸血蟲病、Q熱等多種流行性病。 [8] 
外文名
Lesser Rice-field Rat
別    名
羅賽鼠
田鼠
園鼠
黃哥仔
黃毛仔
中文學名
黃毛鼠
拉丁學名
Rattus lose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鼠科
大鼠屬
黃毛鼠
分佈區域
柬埔寨、中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命名人及年代
Swinhoe,1871

黃毛鼠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黃毛鼠體形中等大小,軀幹細,體長140-180mm。外貌與褐家鼠十分相似,但其後腳較短,長度一般短於33mm(僅有極個別的例外),長度等於或略大於頭身長度。耳小而薄,後足短,長小於33mm。雌鼠乳頭6對:胸部3對,鼠鼷部3對。 [1] 
黃毛鼠毛色變異很大,背毛由淡棕褐色、棕褐色至黃褐色不等;腹毛由純白、灰白乃至灰色。尾巴近乎一色,背面深褐色,底面略淡。尾環基部生黑褐色密而短的毛,尾環不明顯。前後足背面白色。 [1] 
黃毛鼠頭骨與褐家鼠有顯著的不同,褐家鼠左右顳嵴近乎平行,而黃毛鼠則顳嵴彎曲呈弧形,與屋頂鼠的頭骨顥嵴十分相似。黃毛鼠的門齒孔較長,其後緣幾乎達上頜第1臼齒的第2橫嵴處。 [1] 
黃毛鼠臼齒咀嚼面的齒突十分明顯,每列橫嵴上的齒突均甚為發達。上頜第1門齒每個橫嵴在前緣向後凹入,將外側齒突分開,內側齒突微微向後移位;上頜第2臼齒第1橫嵴僅有外側齒突明顯,第3橫嵴外側齒突向上翹起;第3臼齒第1橫嵴也僅剩內側齒突,第2橫嵴3個齒突都發達,內側兩齒突向下彎曲,使第2橫嵴顯最新月狀,第3橫嵴中央齒突發達,內外側齒突較退化,與第2橫嵴內外齒突相接連成環狀。 [1] 

黃毛鼠近種區別

黃毛鼠
黑線姬鼠
大竹鼠
黃胸鼠
黃毛鼠體形中等大小,軀幹細,體長140-180毫米。
黑線姬鼠為小型鼠類,體長約65~117毫米,身體纖細靈巧,尾長50~107毫米,體重約100克左右。
大竹鼠體長375-480毫米,體重2150-2750克,尾長140-190毫米,後足長50-68毫米,耳長25-28毫米。
體軀細長,尾長等於或大於體長。體長130~150毫米,體重75~200克。
黃毛鼠毛色變異很大,背毛由淡棕褐色、棕褐色至黃褐色不等;腹毛由純白、灰白乃至灰色。尾巴近乎一色,背面深褐色,底面略淡。
體背淡灰棕黃色,背部中央具明顯縱走黑色條紋,起於兩耳間的頭頂部,止於尾基部。
體背面棕灰色,有光澤,毛基白色,頭頂和頸背部多黑色,兩頰呈鏽紅色,體腹面淡褐色,雜有稀少的白毛,前後足的背面被褐色短毛,其下面裸露,尾粗大無毛。
背毛棕褐或黃褐色,並雜有黑色,腹毛灰黃色,背腹之間毛色也無明顯界線。胸部毛色更黃,有時具一塊白斑。
黃毛鼠 黃毛鼠
黑線姬鼠 黑線姬鼠
大竹鼠 大竹鼠
黃胸鼠 黃胸鼠

黃毛鼠棲息環境

黃毛鼠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因而棲息地的類型十分廣泛,但以作物區為主,是作物區的主要鼠種。黃毛鼠廣泛棲息在稻田、甘蔗地、甘薯地、香蕉地、菜園,其中以稻田區為多。此外,堤岸、灌叢、茅草坡也有其活動和棲居。黃毛鼠一般不入人房,只是在緊靠農田的房舍內才偶有發現。黃毛鼠隨着季節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棲息地有明顯的變化,如夏秋兩季在水稻地區主要穴居於作物地附近的地邊、田埂田基。水稻收割後,則羣棲於稻草堆下或其他作物地附近。 [2] 

黃毛鼠生活習性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黃毛鼠主要是夜間活動,以黃昏前後和凌晨活動最為頻繁,只有在人煙稀少或隱蔽條件較好的地方,白天才有活動。善游泳,常遊過小河跑到稻田、甘蔗及甘薯等作物地盜食作物,有時把食物拉入洞口再食。黃毛鼠沒有大規模、長距離的遷移,但可隨季節向附近成熟的作物區轉移,如水稻收割後,大量遷往附近甘蔗地或甘薯地。當食物不足時,它們的活動範圍也大大擴展,可以走到遠距洞穴1-2百米以外的其他作物地和水源附近尋食。黃毛鼠的活動常有一定的規律,它們常利用各種地形、地物作隱蔽,例如,它們喜歡在低凹處(壟溝、田基的豁口等)通過,喜歡靠壁(田基邊、渠邊等)行走,也喜歡在草叢下活動,特別是在地邊、路邊或菜園周圍的草叢棘籬下。在水稻田有水的情況下,則常在田基上活動和覓食。 [2] 
黃毛鼠穴居,洞穴比較簡單,一般只有2-3個洞口,洞口多向東南方,洞口之間有明顯的跑道,在作物地,有臨時更簡單的洞穴。洞口直徑30-50mm,洞形不一,隨地勢環境而築。有鼠的洞穴洞口光滑,並有從洞裏推出的浮土、鼠糞和往來穿行的跑道,也有時發現洞口被泥土堵塞,但當其他洞口被襲擊時,即由此洞口逃跑。由於分佈區氣候温暖、食物豐盛,所以洞穴簡單,也沒有貯糧的習慣。每個洞穴的鼠數,隨着不同季節有較大的差別,一般為2-3只,最多達19只。 [2] 
黃毛鼠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鼠類。水稻、甘薯、甘蔗、小麥、玉米、花生、豆類瓜菜等,無一不食,但比較喜歡吃營養價值較高的種子食物,有時也食少量的動物性食物,而且它的食性往往隨着作物的變更而改變。 [2] 

黃毛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柬埔寨、中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3] 
中國分佈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和湖南等地。 [4] 

黃毛鼠繁殖方式

黃毛鼠繁殖力極強,全年均可繁殖,每年有兩個繁殖高峯期,分別在5-6月和9-10月,每胎2-13只,多數產5-6只。 [5] 

黃毛鼠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黃毛鼠東南亞種
Rattus losea exiguus
Howell,1927
2
黃毛鼠指名亞種
Rattus losea losea
Swinhoe,1871
3
黃毛鼠泰國亞種
Rattus losea sakeratensis
Gyldenstolpe,1917
(資料來源: [6] 

黃毛鼠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在其棲息地很常見,種羣數量呈上升趨勢。 [3] 
在中國廣東,黃毛鼠的數量最多時間是在秋季繁殖高峯之後,其中以12月份為最高峯。由於春季繁殖高峯遠不及秋季,再加上夏季潮濕、炎熱,黃毛鼠死亡率較高。因此,八月份黃毛鼠的數量最低。 [2] 

黃毛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3] 

黃毛鼠為害特點

黃毛鼠是對農作物危害十分嚴重,在稻田、甘蔗地、香蕉地和荔枝林中危害,有時啃食剛剛插秧的幼苗,每當抽穗揚花時咬斷稻莖吸取甜汁,孕穗時大量集中在稻田中,啃食稻穗;甘蔗收割後,它們鑽到甘蔗堆下盜食甘蔗;荔枝成熟時爬在樹上竊食;在園田中吃各種蔬菜,喜吃蔬菜的嫩芽如白菜等,也吃各種瓜果、豆類、花生等。 [5] 

黃毛鼠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
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
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 [7] 
參考資料
  • 1.    張韶華,馬漢武,賈鳳龍主編,深圳媒介生物及其防制,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10,第242-243頁
  • 2.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下冊,農業出版社,1981.12,第2122-2125頁
  • 3.    Rattus lose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6-02-19]
  • 4.    高共,王升文主編,中國鼠疫宿主動物及其防治,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9,第113頁
  • 5.    汪誠信主編 劉起勇 姜志寬 袁光明副主編,有害生物治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89頁
  • 6.    Lesser Rice-field Rat  .planet-mammiferes[引用日期2016-02-19]
  • 7.    徐秀娟主編,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04,第306頁
  • 8.    魏松紅主編,水稻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2,第157/158頁
  • 9.    黃毛鼠  .物種庫 -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3-06-26]
  • 10.    黃毛鼠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