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宗羲墓

鎖定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稱為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城東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龍山東南麓,現屬陸埠鎮十五岙村。
中文名
黃宗羲墓
所在地
浙江省寧波餘姚市陸埠鎮
年    代
明末清初
主    人
黃宗羲
文    物
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宗羲墓黃宗羲簡介

黃宗羲塑像 黃宗羲塑像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為萬曆進士,天啓中為御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裏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發(疑係“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卷)。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裏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詔徵,皆辭免。
黃宗羲的啓蒙思想完全沒有外來思想的影響,空前絕後,被稱為“中國思想啓蒙之父”!

黃宗羲墓黃宗羲墓簡介

黃宗羲墓,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時候這一帶三面青山環抱,林木葱鬱,鳥語花香,景色宜人。正如先生詩中描述的:“昔年曾此作鄰家,依舊水聲徹夜譁。風景過清銷不盡,滿溪明目浸桃花。”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碑 黃宗羲墓碑
抗清鬥爭失敗後,梨洲先生於晚年建龍虎山草堂於化安山,從事讀書著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先生79年歲時,就在此自覓墓地,營建了極其簡樸的生壙,並作詩留存:“空谷登登相杵頻,野狐蛇鼠不相親。應知難免高人笑,苦戀生身與死身。”全詩形象生動,彷彿聽到了當年築墓時彼此交響的舂杵聲。梨洲先生還作《梨洲末命》《葬制或問》篇告誡兒孫,他死後就用平時穿的衣服入殮,“一被一褥,安放石牀,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一概不用”。他又引現世之例吟詩明志:“聞説始寧有趙君,不將棺木自纏身。人間亦有奇於我,比例無煩及古人。”進一步闡明“不棺而葬”,不僅古已有之,今人也有先我而行的。其用意是痛心疾首,明亡於清,“期於速朽,而不欲顯言其故也”(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他還囑託後人,墓前拜壇下小田可“分作三池種荷花”“能於墳上植梅五株”就非常感謝了。若“再有石條兩根,可移至我壙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風節;詔鈔著述,同虞喜之傳文。”勉勵後生以先賢的高風亮節、著述傳文,作自生的楷模。臨終前,梨洲先生又再次作詩示季子百家:“築墓經今已八年,夢魂落此亦欣然。莫教輸與鳶蟻笑,一把枯骸不自專。”先生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從儉而葬”,使“百家不敢不遵也”。他長逝後,兒孫遵照遺囑辦理葬事,並由清初著名史學家鄞縣全祖望撰寫神道碑文,肖山毛奇齡撰寫墓誌銘。
“文革”中,黃宗羲墓被毀。1981年部分修復,墓坐西朝東南,正面形似荷葉山牆,用條石錯縫疊砌。中間直豎石刻墓碑, 上鐫隸書“黃公梨洲先生墓”七個大字。碑前置有石祭桌,用鵝卵石鋪設的拜壇,兩側各置一條石凳。墓四周叢山巍巍,綠陰蔽日,給人一種肅穆幽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