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坑村

(浙江省温州市甌海區澤雅鎮下轄村)

鎖定
澤雅鎮黃坑村於2004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沿着澤雅鎮林岙公路,再轉環庫公路,經吳坑橋,左轉進入西岸公路,這條狹長的公路盡頭就是黃坑古村,裏面豁然開朗,地勢開闊。坑古村登記在冊的人數有1176人,可常住人口只有110人。全村分兩姓,人數各佔一半。以半山腰的吳氏宗祠為界,黃姓住山下,吳姓住山上。
中文名
黃坑村
外文名
Huang Keng Cu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華東地區
地理位置
温州市甌海區澤雅鎮
郵政編碼
325023
人口數量
1176 人
著名景點
吳氏宗祠

黃坑村地理環境

黃坑村 黃坑村
黃坑村四面環山,村東北那條嶺叫門前嶺,西南是龍基山,東南是青龍頭,西北是十二盤嶺。三條從大山深處流出的小溪從村前相遇相擁,合而為一,流向山外,古人在風水上稱其為“三龍搶珠”之地。小溪之間是梯田和民居建築,民居主要集中在大溪南向,坐南朝北,依山而築,沿山勢逐級升高,佈局錯落有致。
黃坑村是個典型的紙山特色村落。嶺腳一旁是小溪,沿小溪一側分佈着醃塘、水碓、紙槽和煮料的紙烘等造紙流程中的作坊。村裏現存有水碓5所,紙槽36座,醃塘56個、煮料的鍋爐一座。只是這些造紙作坊如今已廢棄,已成歷史。它們這種靜止的狀態,散發出一種絕美的氣質。
腐朽的水碓水輪,青苔斑駁,滄桑中透着生機;醃塘裏空剩一池金黃的塘水,倒影着天光雲影,岸上生長的野草野花,如一圈天然的鑲邊,鑲着一幅自然風景畫。那些紙槽,成了盆景,野生植物的新枝嫩葉錯生,滿滿一盆的生機漫溢。而煮料的紙烘有鍋爐和煙囱兩部分組成,鍋爐是圓的,煙囱是方,這一圓一方相依,頗有一種禪意。

黃坑村歷史沿革

黃坑村其先民自元朝末年自福建漳州、泉洲遷入黃坑村,繁衍生息如今,有七百多年曆史。村總面積1231畝,村民利用溪流水資源造水碓,利用水竹、毛竹作原料製造屏紙。現村內還有100多人,居民主要為黃姓和吳姓兩大家族,村內吳姓家族為宋禮部尚書吳湛然後裔。雖地處偏僻,歷史上卻出過不少名人,如清禮部侍郎提督浙江學政吳為,明抗倭將領吳碧山等,在温州地區都是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當年吳碧山為了抗擊倭寇,帶領家中5個兒子和黃坑村的村民一起出徵,得勝而歸。可惜的是,他自己卻犧牲在戰場上,連屍首都消失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家人只得了他的一條辮子,造了一個衣冠冢,留作念想。

黃坑村人文古蹟

黃坑村 黃坑村
嶺上有一個小廟宇,那是黃坑宮了,建於清中期,坐西南朝東北,保存完好,為一進三開間木構建築,三間皆有藻井,捲棚上有精美彩畫。旁有小橋,圍牆內有天井。為當地紙農崇拜祭祀地方神的場所。宮前牆壁上有民國時期的禁賭碑一個,字跡仍可辨析,嶺上來來往往的人都能看到這個碑,可見祖先刻碑警示的智慧。
嶺的左邊是黃氏老宅,這是一間建於清中期,七開間三合院。輕輕推開虛掩的竹籬,走進這座古民居,彷彿進入歷史。黃氏老宅前面有磚雕門樓,可惜兩邊已經坍塌,門樓前的照牆也已經坍塌,聽説以前照牆還有聯:“一園花香呈翰墨,三春鳥語話文章”。可惜都不存在了。但一樣可品味以前房屋祖上的文化底藴。老宅道坦前有旗杆石,鼓形柱磉,木雕精緻,瓦當齊全,惜槅扇窗全部被盜。石灰地面,中間有精緻案桌,中堂案桌後的門板上面書寫一些書法,字跡已經模糊,門板下面有木雕,並鑲嵌藍色的琉璃。房屋結構精緻,惜破損較嚴重,不禁讓人感嘆歲月無情,人事變遷。一座老宅就是一本厚重的書呀,讓人有讀不盡的故事,品不完的意藴。
吳氏宗祠在半山腰,宗祠前懸掛着一塊寫有“宋吏部尚書”白底黑字的匾額。吳氏宗祠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為二進五開間院落,歷經幾百年來多次興廢,現正屋仍為始建構架,樑柱粗大,枓栱精緻。惜第一進現翻建為現代建築形式。
建在村落最高處的吳氏老宅,把全村風光盡收眼底。吳氏老宅建於清中期,七開間三合院式,磚雕門樓,門樓前有兩對旗杆石。有精美花牆和吻獸。瓦當齊全,門窗雕刻精美,現存有“文元”牌匾。2001年拍攝《鄧小平故事》電視劇,曾在此宅借景。
黃坑村文化底藴深厚,另外還有40多座傳統民居,都雕刻精美,窗欞精巧。禁不住讓人留住腳步。這些民居建築建造年代大多為清中期,建築形式多樣。既有比較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形式,也有特色明顯不拘一格的澤雅紙山鄉土建築。房屋佈局大多為三合院式,但院落佈局的對稱關係,部分建築的山牆、屋脊、門台都比較講究,花牆、花窗、吻獸、枓栱裝飾精美,用材考究,雕刻精緻,常飾以吉祥喜慶裝飾圖案。普通民居建築常以山石壘砌山牆和竹篾編壁,建築結構常有非規範的構架方式,反映了澤雅紙山鄉土建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建築風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