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原酸

鎖定
黃原酸(xanthogenic acid)是硫代硫趕碳酸(sulfo-tbi-ocarbonic acid,H—OCS·S—H)的O-烷基酯的總稱,它的通式相當於R—O—CS·SH的結構,在這種狀態下極不穩定,例如乙基黃原酸(ethyl-xanthogenic acid,C2H5—O—CS·SH)在25℃以上分解成乙醇二硫化碳。因此大多數都以黃原酸的鹽類(R·O—CS,S—Me)狀態加以保存及使用,其鉀鹽比鈉鹽穩定,但是遇水時容易分解。
不含硫代碳酸的黃原酸鹽,是淡黃色粉末,對它的毒性尚不十分清楚,但在分解時由於產生二硫化碳,因此對其毒性要注意。
中文名
黃原酸
外文名
xanthic acid
別    名
黃藥
通    式
R—O—CS·SH
作    用
硫化促進劑
毒    性
有毒
穩定性
不穩定主要以鹽類形式保存

黃原酸簡介

黃原酸鹽,又名黃藥,1815年由Zeise首先合成。黃藥的用途很廣,橡膠工業中用作硫化促進劑,分析化學中用乙基黃原酸鈉做銅、鎳等的沉澱劑和比色劑,冶金工業中用作溶液中沉澱銅、鎳等的試劑,纖維素基黃原酸鈉用於人造纖維,澱粉基黃原酸鹽用於污水處理。同時,黃藥還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捕收藥劑,尤其是在重金屬硫化礦的選礦和浮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貴金屬回收中也是常用的萃取劑。黃藥在常温下為黃色粉末狀固體,常因雜質存在而顏色加深。有毒,易燃,易吸潮,性質不穩定,易溶於水、丙酮和對應的醇中。純品略有臭味,乃是其緩慢分解後產物的味道,由於雜質的存在常加速其分解,故一般有難聞的味道。黃藥的分解取決於溶液pH值的大小,在酸性溶液中,黃原酸是一種性質很不穩定的弱酸,極易分解,pH值越低,分解越迅速。
異丙基黃原酸鈉(sodium isopropyl-xanthogenate),分子式為(CH3)2—CH—O—CS·S·Na,分子量158.22,温度達到150℃分解。
在黃原酸中用作除草劑的異丙基黃原酸鈉刺激皮膚、粘膜和眼睛。
黃原酸雙乙酯(bis-ethyl xanthogen),分子式為C2H5—O—CS—S·S—CS·O—C2H5,分子量242.40,熔點28~32℃
它具有葱樣惡臭,雖然也有殺蟲作用,但其毒性較大。 [1] 

黃原酸黃原酸鹽

黃原酸鈉(乙基黃原酸鈉)英文sodium xanthogenate(sodium ethyl xanthate)
結構式:C2H5—O—CS·S·Na
分子式:C3H5OS2Na
物化性質:白色或微黃色有絲光的針狀結晶。有刺激性臭味。相對密度(d421)1.558。易溶於乙醇,在熱水中或加熱即分解。
質量指標:
指標名稱
一級品
二級品
乙基黃原酸鈉,%
≥82
≥79
遊離鹼,%
<0.5
<0.5
用途:有機合成原料,用於制麻瘋藥、橡膠硫化促進劑,農業上糟子穀物乾燥。
製法:由二硫化碳、乙醇與氫氧化鈉作用而得。
CS2+C2H5OH+NaOH —→CH3CH2OCS2Na+H2O
原料消耗:
原料名稱
規格
消耗 kg/t
乙醇
工業用
300
燒鹼
工業用固體
252
硫磺
工業用
475
木炭

189
毒性和防護:本品有毒,刺激性強,吸入粉塵可引起急性中毒,症狀為喘息、週期性嘔吐、發紺、抽搐。嚴重者呈現意志消失,尿中可檢出蛋白、糖及少量紅細胞。操作人員應帶防毒面具或口罩。
包裝及貯運:裝入內襯塑料袋或牛皮紙袋的堅固木箱、木桶或塑料桶中,應嚴密包裝。箱外用鐵絲、鐵皮捆緊。每件淨重不超過50 kg,避光存放。 [2] 
黃原酸鉀(potassium xanthogenate)又名乙基黃原酸鉀,O-乙基二硫代碳酸鉀
分子式:C3H5KOS2
物理性質:白色至淡黃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分子量160.3,熔點210℃(分解)。溶於水和乙醇。
用途:是醫藥甲碸黴素的中間體 也用作分析試劑
合成:由乙醇、 二硫化碳和氫氧化鉀合成而得。 [2] 

黃原酸黃原酸纖維素

纖維素與二硫化碳形成的酸性酯即黃原酸纖維素。高酯化度的纖維素黃酸酯可以由下列方法制得。
(1)用大量二硫化碳進行纖維素黃酸化。
(2)將纖維素先溶於鹼或有機鹼類中而後進行黃酸化。
(3)將低酯化度的黃酸酯溶於鹼溶液,而後進行補充黃酸化。
纖維素黃酸酯在稀鹼中的溶液即為粘膠溶液,用它可製成粘膠人造絲及粘膠膜片。以下是形成纖維素黃酸酯的反應式(如圖《反應方程式》所示)。 [3] 
反應方程式 反應方程式
參考資料
  • 1.    (日)掘口,博著;劉文宗,張鳳臣,車吉泰,金春植,王喜仁譯 .公害與毒物、危險物 有機篇.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1980.05 :581
  • 2.    司航主編 .有機化工原料 檢索工具 第2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5.01 :532~533
  • 3.    許冬生編 .纖維素衍生物.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