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幺枕生

鎖定
幺枕生,1910年10月20日生於中國河北豐潤縣,2005年辭世。中國氣象學家,當代氣候學及統計氣候學的奠基人。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幺枕生教授,。在他近70年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中,曾涉足氣候學的各個領域,他很早就力主氣候學要以動力學和統計學為工具沿着數值化方向發展,事實證明其論斷的正確性。 [1] 
中文名
幺枕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0年10月20日
逝世日期
2005年3月7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河北豐潤縣

幺枕生人物履歷

幺枕生先生1910年10月20日出生,河北省豐潤縣人。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同年就職於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1941年至1943年任西北農學院氣象學副教授
1943年至1945年任東北大學地理學教授;
1945至1946年任浙江大學史地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8年任東北大學地理學教授,其間曾兼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東北地區院校接受委員;
1948年至1952年任浙江大學地理系教授;
1952年至1990年任南京大學氣象系(大氣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3月7日因年高體衰上午在家中去世,享年96歲。

幺枕生國際影響

國內外絕大多數氣象界的學者和朋友們都知道,麼枕生教授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獨善創新思維的科學家。上世紀80年代初,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一次國際統計氣候學會議,(由於當時我國科學界剛從動盪年代轉入新時代,竟沒有一位學者參加此會),在主持人的發言中唯一提到的在這一領域中國的學術成就及其學者就是麼枕生教授和他的《氣候統計》一書,可見其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

幺枕生突出貢獻

即以麼先生對氣候科學貢獻最為突出的統計氣候學而論,早年(上世紀50-70年代)他主要是應用常規統計學方法來研究中國氣候的時空變化特徵,包括各種氣候要素的出現概率、保證率、相關和方差分析等。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末,他解決了一些重要的氣候統計理論難題,例如,提出了正交回歸和偏相關篩選方法,其功能相當於逐步迴歸,但其計算量大大簡化。此外,他提出的序列方差分析方法,至今仍很適用。其後,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期,麼先生將主要精力傾注於高級氣候統計診斷分析和預測方法的研究上,尤其在Markov鏈、自迴歸分析和功率譜分析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研究指出,功率譜分析所得到的氣候週期是一種疊加的週期,而氣候變化具有隨機性和準線性,他的這些論文及其學術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不但對當時的國際統計氣候研究有啓迪,即使對現今繼續發展着的統計氣候學也有重要參考價值。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年屆耄耋之年的麼枕生教授發表了他的最傑出論文《A new method of cluster analysis for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原載於Theor.Appl.Climatol.(1997),57,111-118.) 和《A new loading correlation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climate》(原載於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999)Invited paper)這些論文成功地解決了統計氣候和統計地學領域的一大難題,將(氣候)數值分類問題加以理論化,從統計理論上推證並克服了傳統聚類分析中的各種距離係數不能引用假設檢驗的弊端,提出了具有統計顯著性檢驗的聚類分析方法(CAST),由此可推廣到包括天文、物理、化學、生物、地學、經濟等諸多學科的應用中,為科學數值分類方法提供了新的普適性理論和應用途徑。

幺枕生教育成果

幾十年來,作為中國老一輩氣象學家的傑出代表,幺枕生教授在氣象和氣候學各個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博士,碩士,高級專家,學者和教授,足跡遍及海內外,這些專家有的已成為我國兩院院士。幺先生作為德高望重的氣候學家,他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不但為我國大學中開設氣候學專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而且在促進和維護氣候學教育事業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對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事實,麼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向有關人士呼籲,國家教育部門應當重視培養當代氣候科學事業的高級專門人才,但令人遺憾的是曾有一度時期,在我國為數極少的幾所大學中竟將原有的氣候學專業砍掉,這實在是一段失誤之舉。以致迄今有的尚未恢復,有的雖已恢復,但師資力量嚴重匱乏

幺枕生學術成果

幺枕生教授在氣候學的各個領域幾乎都卓有建樹,取得了特色鮮明的豐碩成果。尤其是他的代表性專著,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氣候學原理》這部16開本的科學鉅著,以長達510頁的篇幅,綜合概括了當時國際上最新氣候學研究成果,其參考文獻遍及中、英、德、日、俄文,不但其引用資料翔實,且其論述的理論和應用價值極高,曾經一直是50-70年代我國氣候學界最具權威的有極高學術水平的著作,這部鉅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氣候工作者,並長期成為我國地學界各專業的重要參考書之一,尤其對我國氣候學和地理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麼枕生先生的另一專著是國內外氣候學界所熟知的1963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氣候統計》(30萬字,1990年經由丁裕國改版擴編為75萬字),該書是研究氣候統計和統計氣候學的專著,後來成為我國從事氣候統計業務和研究的必備參考書。
1984年,時已74歲高齡的麼枕生教授又出版了他的新著《氣候統計學基礎》,該書於1988年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教材一等獎,從而在國際上為統計氣候學的發展作出了可喜的貢獻。但是,幺老師生前對自己一直要求十分嚴格,1999年他曾十分謙虛地對我説“我雖工作已長達六十四年(1936-1999),但除專著外,只有論文57篇,不象有些專家碩果累累。”。他的高水平科研從不依靠別人,無論是從學術思想的創新直到完成一篇論文的寫作(中外文)完全是獨立的知行合一,相比於今日某些專家學者的科研活動,真是不可同日而語。這使得許多當年的年輕學者不僅為之汗顏,更不約而同地感受到,麼枕生教授永遠是在國際學術潮流的峯頂浪尖上暢遊的先驅和楷模,真不愧為是一位“學風老淳,創思源遠,博大精深”的純真學者和大師。

幺枕生個人著作

農業氣象學原理》《氣候統計》
《氣候學原理》
《氣候統計學基礎》

幺枕生學術論文

1984年,時已74歲高齡的麼枕生教授又出版了他的新著《氣候統計學基礎》,該書於1988年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教材一等獎,從而在國際上為統計氣候學的發展作出了可喜的貢獻。但是,幺老師生前對自己一直要求十分嚴格,1999年他曾十分謙虛地對我説“我雖工作已長達六十四年(1936-1999),但除專著外,只有論文57篇,不象有些專家碩果累累。”。他的高水平科研從不依靠別人,無論是從學術思想的創新直到完成一篇論文的寫作(中外文)完全是獨立的知行合一,相比於今日某些專家學者的科研活動,真是不可同日而語。這使得許多當年的年輕學者不僅為之汗顏,更不約而同地感受到,麼枕生教授永遠是在國際學術潮流的峯頂浪尖上暢遊的先驅和楷模,真不愧為是一位“學風老淳,創思源遠,博大精深”的純真學者和大師。
1.用於數值分類的聚類分析
2. 聚類統計檢驗分析用於氣候分類,1997,氣候學研究
3.聚類統計檢驗分析方法的廣泛研究,1997,氣候學研究
4. a new method of cluster analysis for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limate,1997, appl.climatol

幺枕生師生情結

1980年初,十年浩劫剛剛過去,全國正處於由“亂”到“治”的轉型時期,一切都在“百廢待興”,儘管當時不少有識之士持觀望心態正處於不知所措的猶豫中,但我卻堅信,科技高潮即將到來。那時我正精力充沛,經常泡在圖書館查閲文獻,一坐就是半天。當時我發現,70年代末以來,國際上對統計氣候學問題十分重視。由WMO和國際統計學會的一些科學家發起,1979年末在日本東京首次以“統計氣候學”名義,召開了第一屆國際統計氣候會議,然而,出席會議的科學家竟沒有一位是中國科學工作者,可見當時我國大氣科學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並不強。這使我萌發了要填補國內空白,振興這一學科的決心。由此我對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一方面可以歸因於我在南氣院長期從事氣候統計教學的緣故,另一方面則由於我所從事的科研項目大多以中長期預報為題(參加最多的是“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每年的汛期預報會商會議),其主要工具也是統計學方法。所以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良好的學術契機。我心想如果能將最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成果與本人近幾年來在教學科研中的一些創新和體會,編寫成一本書,以適應和促進這一學科的發展,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做好這件事,即使沒有出國進修的機會,也是很有價值的。事實上,後來的實踐恰恰證明了這一觀點。 於是,我將這一學術信息及我個人的想法寫信告知了我的導師---我國老一輩氣象學家,當代氣候學及統計氣候學的奠基人,當年指導我畢業論文的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即原氣象系)麼枕生教授,提出了我的創作思路,試圖要寫一本關於統計氣候學的專著。幾天後,他特意請人捎信給我,不但對我的想法加以鼓勵,而且也提出了他的寫作打算,當時,他也正在考慮他1963年所著《氣候統計》一書的擴編工作。但令他苦惱的是,他已年邁,頗有力不從心之感,而我的想法,正好與他不謀而合,因而他很高興地邀請我去他家面商此事。當年他雖已70高齡,但精神特別好,根本不象70歲的老人,看上去頂多只有60歲的樣子,竟與文革前差不多(我與他早在1972年還見過一面)。不但能上課教書,還不斷地寫出一些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記得自從畢業離開母校--南京大學後,我與麼先生晤面僅一兩次,並有一兩次通信。這次師生會面,也算是一種緣份吧。既然麼先生提出希望我為他的原著擴編新版,我當然要盡力而為,努力先完成此書,於是我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和艱苦創作,在導師麼枕生教授的親切關懷和諄諄教誨下,終於將其原著《氣候統計(1963)》一書作了大量的補充修訂工作,寫成新版《氣候統計(1990)》約75萬字的鉅著,該書比原著增加了45萬字。現在回憶起來,自認為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可以説,從立意到動筆完稿,整整耗費了近十年的時間,1990年由氣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各方面的歡迎和讚賞,許多專家給予高度評價,因為當時國內還沒有在這一領域如此係統論述的專著。這一著述的完成,對我個人來説,是一次完全的再學習再認識的攻關過程,尤其令我感到自豪的是,看看如今的許多所謂“博士論文”,再看看當年我所寫的這本《氣候統計》,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從中給了我一份最客觀的慰藉。對於這本書的影響和評價,麼枕生教授本人的評語是:該書新版是丁裕國同志融他人成果又有自己貢獻,耗費大量精力寫成的超越國際水平的著作。90年代過早辭世的前國家氣象局副局長章基嘉院士當年曾這樣寫道:該書將數理統計原理與氣候學理論有機結合,使氣候統計這門學科形成更完整的學科體系,因而推動了學科的發展。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氣候學家,張家誠教授指出,《氣候統計(修訂版)》一書,內容豐富,是國內最詳盡的氣候統計基礎書,書中有不少新見解、新方法,反映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水平,該書有自己的特色,在世界同類書籍中,比之毫無遜色。國內其他著名學者,如張學文教授等人對我寫成該書及後來的學術成長也給予了最大的鼓勵和影響。在國內氣象業務部門,對這本《氣候統計(修訂版)》的口碑也相當不錯,有位同行學者曾由衷地表示讚賞,認為即使抄寫書稿75萬字,也很不容易(因為當時還沒有電腦,完全靠手工謄寫),更何況還有構思、創新、計算、圖表等一系列工作環節。能夠如此全面論述該學科領域(90年代以前)的理論與方法及其進展動態,實屬不易。

幺枕生難忘恩師

此外,在與國外的學術交流中,也曾得到過不少反饋信息,其中有一位中國學者到美國後曾告知我,他的導師對我的書很感興趣,希望能看到此書,於是我將此書贈送給了他,到目前為止至少已有兩三本流入美國。應當説,90年代初,當時的同類學術書籍並不多見,因而很受當時各地氣象業務及科研人員歡迎。事實上,據氣象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説,直到目前,該書仍是大氣科學工作的重要參考書之一。這本書的問世,完全融注了我與麼枕生教授的師生情結,記得80年代中期,由於當時的通訊比現在落後,向他老人家請教問題一般總是寫信,因而與先生書信來往甚密,他總是耐心解答並時有獨到見解,使我至今難忘(我還一直保存着他數十封親筆信)。此外,我還時常登門求教,或切磋思想或借閲文獻,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和諮詢,不但指導和關照學術問題,而且還關心我的身體。現在回憶起來,沒有麼枕生教授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這本新版《氣候統計》書的出版是不可能的。如果説我的後半輩子有一些成就的話,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先生的學術感染力和治學之道。回憶當年這段往事,真有無數的感慨。當然,隨着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我這本書原有的不足之處也愈加增多了。這正是我對當今該領域學術發展又萌發出新思路的基礎。
雖然,恩師已辭世近三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記憶猶新。我將銘記先生的一貫教誨:為中國的統計氣象科學及其事業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

幺枕生社會評價

麼枕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我國統計氣候學的奠基人。早年研究天氣學,後專攻氣候學,研究內容涉及氣候學各個領域,成就突出,論著頗豐,研究成果多次獲獎;尤其在統計氣候學方面造詣深厚,貢獻卓著,他將統計學理論與氣候學理論結合起來,建立了統計氣候學。為我國的統計氣候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我國第一個氣候學本科專業的首創者,自1952年任教於南京大學氣象系以來,一直主持氣候學原理和統計氣候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麼枕生先生為人正直,治學嚴謹,畢生致力於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為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麼枕生教授一生正氣,兩袖清風,為人耿直,助人為樂。其科學創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執着事業心,令所有受其指導過的專家學者們信服。在科學的道路上真正是一位“演繹歸納,教導有方,概念清澈,言簡意賅,趣味無窮”的大師。誠所謂“沐浴教澤,如坐春風受益匪淺”。麼先生的一生確實是“學風勁吹,文與年長”。當他年屆90高齡時,學術思想依然十分活躍,自1997年後他曾先後連續發表多篇突破性的國際學術論文,將氣候數值分類的傳統方法,加以改進創新,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公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