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葉蕁麻

(蕁麻科蕁麻屬植物)

鎖定
麻葉蕁麻(學名:Urtica cannabina L.)是蕁麻科、蕁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橫走的根狀莖木質化。莖四稜形,常近於無刺毛,有時疏生、稀稍密生刺毛和具稍密的微柔毛,具少數分枝。葉片輪廓五角形,掌狀3全裂、稀深裂;葉柄生刺毛或微柔毛;托葉每節4枚,離生。花雌雄同株,雄花序圓錐狀,生下部葉腋,斜展,生最上部葉腋的雄花序中常混生雌花;雌花序生上部葉腋,常穗狀,有時在下部有少數分枝,序軸粗硬,直立或斜展。雄花具短梗;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裂片卵形,外面被微柔毛;退化雌蕊近碗狀,近無柄,淡黃色或白色,透明;雌花序有極短的梗。瘦果狹卵形,頂端鋭尖,稍扁,熟時變灰褐色。 [1] 
分佈於中國新疆、甘肅、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蒙古,俄羅斯、中亞、伊朗和歐洲也有分佈。 [1]  生於海拔800-2800米丘陵性草原或坡地、沙丘坡上、河漫灘、河谷、溪旁等處。 [1] 
麻葉蕁麻的植株高大,產草、產種量都比較高。在開花期以前,莖脆葉嫩,各種營養成分含量都比較豐富,理應成為上等飼用植物,但由於植物體具有螫毛,莖葉中富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致使畜禽在利用時受到了限制。 [5]  麻葉蕁麻除可作飼料牧草用外,還可作中草藥。莖皮含有纖維,可作紡織原料。瘦果含油約20%,供工業用。 [1]  [5] 
中文名
麻葉蕁麻
拉丁學名
Urtica cannabina L. [2] 
別    名
火麻草,螫麻子,赤麻子,哈拉海,蠍子草,恰克卡克歐提(維名)
螫麻子
赤麻子
哈拉海
蠍子草 展開
別名
火麻草,螫麻子,赤麻子,哈拉海,蠍子草,恰克卡克歐提(維名)
螫麻子
赤麻子
哈拉海
蠍子草
恰克卡克歐提(維名)
焮麻
火麻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蕁麻科
蕁麻屬
麻葉蕁麻
分佈區域
中國、俄羅斯、中亞、伊朗和歐洲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麻葉蕁麻形態特徵

麻葉蕁麻
麻葉蕁麻(30張)
多年生草本,橫走的根狀莖木質化。莖高50-150釐米,下部粗達1釐米,四稜形,常近於無刺毛,有時疏生、稀稍密生刺毛和具稍密的微柔毛,具少數分枝。葉片輪廓五角形,掌狀3全裂、稀深裂,一回裂片再羽狀深裂,自下而上變小,在其上部呈裂齒狀,二回裂片常有數目不等的裂齒或淺鋸齒,側生的一回裂片的外緣最下一枚二回裂片常較大而平展,上面常只疏生細糙毛,後漸變無毛,下面有短柔毛和在脈上疏生刺毛,鍾乳體細點狀,在上面密佈;葉柄長2-8釐米,生刺毛或微柔毛;托葉每節4枚,離生,條形長5-15毫米,兩面被微柔毛。 [1] 
雌雄同株,雄花序圓錐狀,生下部葉腋,長5-8釐米,斜展,生最上部葉腋的雄花序中常混生雌花;雌花序生上部葉腋,常穗狀,有時在下部有少數分枝,長2-7釐米,序軸粗硬,直立或斜展。雄花具短梗,在芽時直徑1.2-1.5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裂片卵形,外面被微柔毛;退化雌蕊近碗狀,長約0.2毫米,近無柄,淡黃色或白色,透明;雌花序有極短的梗。瘦果狹卵形,頂端鋭尖,稍扁,長2-3毫米,熟時變灰褐色,表面有明顯或不明顯的褐紅色點;宿存花被片4,在下部三分之一合生,近膜質,內面二枚橢圓狀卵形,先端鈍圓,長2-4毫米,外面生刺毛1-4根和細糙毛,外面的二枚卵形或一長圓狀卵形,較內面的短3-4倍,外面常有1根刺毛。 [1]  [3] 

麻葉蕁麻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2800米丘陵性草原或坡地、沙丘坡上、河漫灘、河谷、溪旁等處。 [1] 
麻葉蕁麻喜生於山麓沖積—洪積扇的路邊、林緣、水溝兩岸;尤其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濕潤的砂壤土地帶,生長較為茂盛。在中國西北地區,它分佈的最高海拔為1800米左右。在適宜的土壤和水熱條件下,常常形成以蕁麻為優勢的羣落,或與狹葉蕁麻Urtica angustifolia)及禾本科牧草形成混生羣落。在中國新疆天山南北的低山區與戈壁邊緣之間,常常形成以麻葉蕁麻為優勢種的蕁麻分佈帶,藴藏量甚是可觀;在甘肅、青海等地的山區也往往形成蕁麻草地。 [5] 
麻葉蕁麻在温帶地區分佈相當廣泛,它適應的降水幅度一般為450-800毫米。在降水比較少的中國西北荒漠地區,僅能在具有地形性降水的山地或濕潤水溪邊分佈。可見麻葉蕁麻是喜歡在陰濕環境生長的。它適應的土壤pH值一般在6.5-8.0,既可在暗慄鈣土、黑土上生長,亦可在草甸土、灰化森林土上定居。但在肥沃濕潤的砂壤土上生長得最好,從麻葉蕁麻分佈的地區和生境看,是比較耐寒而不耐乾燥和35℃以上持續高温的。在冬季絕對低温達零下30℃以下的黑龍江地區,根部不受凍害而能順利通過嚴冬。在雲、貴高原,冬季氣温達到0℃左右,尚能以綠色體越冬,可見其耐寒性是比較強的。但夏季的高温、乾旱,往往植株停止生長,葉片萎蔫而下垂,甚至下部葉片枯萎而凋落。它在同一地區生長的草本植物中,其耐高温、耐乾旱的能力是比較弱的。 [5] 

麻葉蕁麻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甘肅、四川西北部、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中亞、伊朗和歐洲也有分佈。 [1] 

麻葉蕁麻生長習性

花期7-8月,果期8-10月。 [1] 
麻葉蕁麻在温帶地區春季返青比較早,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中即開始萌芽返青。在中國新疆天山地區,當草地牧草4月底5月初剛返青時,生長在半陽坡的麻葉蕁麻已高達20-30釐米。返青後的麻葉蕁麻,生長逐漸加快,一般於7-8月份孕蕾開花,8-9月份結實併成熟,生育期為183天左右。 [5] 

麻葉蕁麻主要價值

  • 飼用價值
麻葉蕁麻的植株高大,產草、產種量都比較高。在開花期以前,莖脆葉嫩,各種營養成分含量都比較豐富,理應成為上等飼用植物,但由於植物體具有螫毛,莖葉中富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致使畜禽在利用時受到了限制。據調查,豬、雞可利用各個生育期的麻葉蕁麻作飼料;早春返背後,羊、牛很少採食,但駱駝不畏整毛,十分貪食,常發生過多采食蕁麻而中毒,如不及時治療,常因“膨脹”而致死;早春馬根本不採食。牛夏季不喜食;但開花期以後,尤其秋冬二季,馬牛羊駝等各種畜禽均喜食。如初秋(花果期)刈割曬制於草或製成草粉,作為越冬度春的飼草或粗飼料,各種畜禽利用更好。據報道,用帶籽蕁麻餵雞,可促使冬季產蛋,餵豬時增重長膘效果良好,故《蜀語》記述“用葉餵豬易壯”的説法,在生產實踐中,已普遍得到證實。 [5] 
  • 藥用價值
麻葉蕁麻除可作飼料牧草用外,還可作中草藥,臨牀常以麻葉蕁麻煎汁內服、外洗,或將鮮嫩莖葉搗作草漿外敷,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產後抽風,小兒驚風、解蛇毒和治療蕁麻疹等疾患。 [5] 
  • 經濟價值
麻葉蕁麻的莖皮含有纖維,一般佔幹莖稈的9-10%,可作紡織原料。瘦果含油約20%,供工業用。 [1]  [5] 

麻葉蕁麻植物毒性

早春,駱駝如因過多采食幼株而發現中毒時,應及時投給鹼性藥物和止酵藥物,如蘇打水、硫酸銅溶液之類的口服液,可迅速止酵,再輔以潤腸劑,經此處理後一般預後良好。 [5] 
在人工收割麻葉蕁麻時,手應順着螫毛方向,由下往上抓,或戴上防護手套,穿長袖的罩衣,以免手觸及螫刺。若被螫毛刺傷、可立即用含鹼量高的灰綠藜、豬毛菜等植物之葉,擦揉疼處,亦可用蘇打水塗擦,即可消腫止疼。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