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痹症

鎖定
身體某部分的感覺或運動功能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患麻痹之症,生活頗為艱難。也指馬虎不經心,缺乏警惕性:麻痹大意|思想麻痹。
中醫病名
麻痹症
外文名
paralysis
另    稱
馬虎不經心,缺乏警惕性
實    質
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

麻痹症病因

廣義的麻痹是指機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機能衰退,對刺激不發生反應的狀態。狹義的麻痹是指神經系統特別是運動神經系統的機能衰退。運動麻痹按程度可分為完全麻痹和不完全麻痹;按性質可分為中樞性(痙攣性)麻痹和外周性(馳緩性)麻痹。中樞性麻痹是由大腦皮質發出到脊髓前角的第一神經元即錐體路的障礙;外周性麻痹是由脊髓前角發出到骨骼肌的第二神經元的障礙。 感覺不靈或喪失醫學名詞。肢體或身體的某部分失去知覺或運動能力

麻痹症臨牀表現

潛伏期為3~35天,一般為5~14天。根據病變範圍及輕重,臨牀可分為:
1.前驅期有發熱、乏力、全身不適、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腸炎症狀,持續1~4天。
2.癱瘓前期可在前驅期症狀消失後1~6天再次發熱(雙峯熱),而至本期,或由前驅期直接進入,或以本期直接起病,有高熱、劇烈頭痛、嘔吐、頸強直、克氏徵陽性等,同時常有全身肌肉疼痛、多汗等。
3.癱瘓期多於病程2~7日,體温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並逐漸加重,至體温正常後停止。癱瘓有以下幾類:①脊髓型:最常見,呈不對稱弛緩性癱瘓,多為下肢,其次上肢,頸背肌、隔肌、脅間肌亦可癱瘓,近端大肌羣較遠端小肌羣癱瘓出現早且重,感覺多不受影響。
②腦幹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病變主要在延髓及橋腦,可有顱神經麻痹,呼吸中樞麻痹,血管運動中樞麻痹等,並出現相應症狀。
③腦型:較少見,有病毒性腦炎表現。
④混合型:以脊髓型合併腦幹型較多見。
4.恢復期一般恢復順序是先四肢遠端小肌羣,後近端大肌羣、肌腱反射隨之出現,開始恢復較快,6個月後減慢,多數一年內恢復。
5.後遺症期某些神經細胞損傷嚴重,相應肌羣功能不能恢復,就會長期癱瘓,肌肉隨之萎縮,肢體出現畸形如脊柱側彎,足馬蹄內翻或外翻,手下垂等。

麻痹症小兒麻痹症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般多發生於小兒,
部分患者可發主弛緩性神經麻痹,故又叫小兒麻痹症
該病毒可分為三型,型間很少有交叉免疫,故患過一次脊髓灰質炎後還可再患,該病是人類消滅天花後,世界衞生組織列為第二個消滅的傳染病。我國和世界各國正同步進行着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行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