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克鋸鸌

鎖定
麥克鋸鸌(學名:Pachyptila macgillivrayi)是鸌科、鋸鸌屬海洋鳥類。曾經是小鋸鸌亞種。這是一種淡粉藍色和白色的海鳥,上翼上有一個淡淡的灰黑色“M”標記。具藍色的眼紋、白色的眼眉、白色的喉部和灰色的冠頂。與小鋸鸌幾乎相同,但體型更大,胸部更厚重,喙稍寬。
麥克鋸鸌比其他鋸鸌物種換毛的時間更長。該物種僅限於兩個已知的繁殖島嶼:南印度洋的聖保羅島和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在聖赫勒拿島,麥克鋸鸌在夏季繁殖,而闊嘴鋸鸌在冬末繁殖。
中文名
麥克鋸鸌
拉丁學名
Pachyptila macgillivrayi
外文名
MacGillivray's Prion
國際瀕危等級
極危(CR)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鋸鸌屬
麥克鋸鸌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Mathews, 1912)

麥克鋸鸌動物學史

麥克鋸鸌以前被認為與小鋸鸌同種,但現在根據分子系統發育分析和2022年發表的喙形態比較,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物種。麥克鋸鸌最初是在法屬南部領土的聖保羅島阿姆斯特丹被描述的。現在,它在阿姆斯特丹島上已經滅絕,並且僅限於羅斯·奎爾(Roche Quille),這是距離聖保羅島東側不遠的一個岩石堆,估計那裏的種羣數量為150-200對(2007年)。然而,截止2021年,麥克鋸鸌被認為還包括最近發現的細嘴鋸鸌,其與聖赫勒拿島上的闊嘴鋸鸌異步繁殖。 [1]  [3] 

麥克鋸鸌形態特徵

麥克鋸鸌一種淡粉藍色和白色的海鳥,上翼上有一個淡淡的灰黑色“M”標記。具藍色的眼紋、白色的眼眉、白色的喉部和灰色的冠頂。與小鋸鸌幾乎相同,但體型更大,胸部更厚重,喙稍寬。與小鋸鸌幾乎密不可分,它們在聖赫勒拿島共享繁殖島,並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物種;麥克鋸鸌的嘴逐漸變寬,但在海上看到的鳥可能無法辨認。 [2] 
麥克鋸鸌

麥克鋸鸌生活習性

棲息地既有海洋棲息地,也有陸地棲息地。麥克鋸鸌在海上覓食和度過大部分生命,來到陸地只是為了繁殖。在海上,它是一種遠洋鳥類。在極地鋒附近繁殖,並在繁殖期間保持在該區域。冬天,會經常出現在亞熱帶水域。麥克鋸鸌全年繁殖並經常出現在亞熱帶水域。 [4] 
麥克鋸鸌在植被棲息地或岩石較多地區的洞穴中繁殖。通常是在斜坡上。它們在高原、溝渠、碎石和洞穴中築巢。在繁殖季節,主要在大陸架和落差上覓食。在繁殖期之外,主要出現在浮游生物豐富的上升流區域。 [4] 
以甲殼類動物(尤其是磷蝦)、頭足類、腹足類為食,也有少量的魚類。 [4] 

麥克鋸鸌分佈範圍

分佈於法屬南部領地(阿姆斯特丹——聖保羅島);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羣島 [1] 
麥克鋸鸌分佈圖 麥克鋸鸌分佈圖 [1]

麥克鋸鸌保護現狀

麥克鋸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ver3.1——極危(CR)。 [1] 

麥克鋸鸌種羣現狀

2020年,估計聖赫勒拿島上麥克鋸鸌的種羣數量為175,000對(95% CI 24,000-1,210,000對, 48,000-2,420,000只成熟個體)。據估計,聖保羅島的羅斯·奎爾礁岩(Roche Quille)上還有150-200個繁殖對,約300-400只成熟個體。(2007年)。在成功消滅黑鼠穴兔後,調查顯示數量有所增加,粗略估計有740對繁殖對(2021年)。然而,聖保羅島上仍然存在老鼠,因此該種羣的長期前景仍然未知。因此,種羣規模估計在48,300-2,421,480只成熟個體之間。 [1] 
趨勢理由:由於老鼠對該物種進行巢穴捕食,該物種的雛鳥死亡率非常高,因此推斷該物種正在減少(Dilley等人,2015年)。預計在未來36年中,這些下降將以每年9%的速度發生(Jones等人,2021年),相當於三代長度(33.45)的95.7%。2021年6月至8月,聖赫勒拿島進行了一次消滅老鼠的嘗試,儘管這殺死了島上很大一部分老鼠,但仍有一些老鼠在這次嘗試中倖存下來(2022年)。儘管尚不清楚小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達到承載能力,但麥克鋸鸌繁殖成功率可能不會出現長期改善,無法抵消目前預計的下降趨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