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角草

(菊科鹿角草屬植物)

鎖定
鹿角草(Glossocardia bidens (Retz.) Veldkamp)是菊科鹿角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基部分枝,小枝無毛;基生葉密集,羽狀深裂,兩面無毛,莖中部葉稀少,羽狀深裂;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總苞片長圓狀披針形,內層窄長圓形;瘦果熟時黑色無毛,線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7]  因其葉為黃綠圓棒叉狀的鹿角故而得名“鹿角草”。 [8] 
鹿角草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沿海及台灣等地,菲律賓、馬來西亞、大洋洲等地也有分佈,常生於堅硬沙土,空曠沙地及海邊。 [9]  性喜強光,生長速度快。一般繁殖方式為枝杈不斷增生繁殖。 [10] 
鹿角草全草可入藥味甘、微苦,性涼。歸肺、心、肝經,有清熱解毒,活血去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喉痛,腸炎腹瀉,闌尾炎,跌打損傷等症狀。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鹿角草注射液對大鼠、豚鼠幽門結紮性潰瘍有顯著抑制作用。 [11] 
中文名
鹿角草
拉丁學名
[4]  Glossocardia bidens (Retz.) Veldkamp
別    名
地松草
山香茹
落地柏
香茹
小號一包針 展開
別名
地松草
山香茹
落地柏
香茹
小號一包針
金鎖匙
鷂鷹爪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鹿角草屬
鹿角草
分佈區域
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福建等

鹿角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四稜形,高30~50釐米,暗褐色,有毛。基生葉密集,具長柄;莖生葉對生或互生,2~3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寬約3毫米,先端尖,全緣,葉柄較短。頭狀花序頂生,徑約7毫米;總苞2~3列,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尖;管狀花黃色,先端5裂。瘦果線形,長1~1.5釐米,棕黑色。有四梭,頂端有針刺2枚,長約5毫米。花期8~9月。 [1] 
多年生草本,高15~30釐米,有紡錘狀根。莖自基部分枝,小枝平展或斜升,無毛。基生葉密集,花後生存,長4~8釐米,羽狀深裂,兩面無毛,裂片2~3對,線形,長7~15毫米,頂端稍鈍,有突出的尖頭;葉柄長2~4.5毫米,與葉軸相接,莖中部葉稀少,羽狀深裂,有短柄;上部葉細小,線形。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徑6~8毫米,有1線狀長圓形苞葉。總苞片外層約7個,長圓狀披針形,花後長3毫米,有條紋,上端鈍,邊緣膜質,稍有緣毛;內層狹長圓形,較外層稍長,長3.5毫米,頂端鈍,邊緣膜質。舌狀花花冠黃色,長4毫米,舌片開展,寬橢圓形,長3毫米,寬2.5毫米,頂端有3個寬齒;管狀花長3毫米,花冠上端4齒裂;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具被微硬毛的長附器。瘦果黑色,無毛,扁平,線形;長7-8毫米,具多數條紋,上端有2個長1.5~2毫米的被倒刺毛的芒刺。花期6~7月,果期8~9月。 [2]  [12] 
鹿角草

鹿角草生長環境

鹿角草耐旱,耐濕,略怕寒冷,常生長於堅硬沙土、空曠沙地以及海邊。 [5]  海拔20-60m。 [13] 

鹿角草分佈範圍

鹿角草廣泛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沿海及台灣等地。除中國以外,鹿角草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大洋洲等地也有栽培。
鹿角草

鹿角草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為枝杈不斷增生繁殖。 [10] 

鹿角草主要價值

鹿角草
鹿角草(14張)
鹿角草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中藥材。據《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和《全國中草藥彙編》等醫藥典籍記載,鹿角草全草皆可入藥,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活血止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痢疾、咳嗽、哮喘、跌打腫痛、尿血等。同時,鹿角草還具有抗炎的藥理作用。 [6] 
【性味】苦,涼。
【採集】夏,秋採收。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去瘀。治感冒發熱,喉痛,腸炎腹瀉,闌尾炎,跌打損傷,癰疽熱癤。
【化學成分】含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外用:搗敷。
  • 藥理作用
對消化系統作用:
鹿角草(小鬼杈)注射液40g/kg皮下注射,對大鼠、豚鼠幽門結紮性潰瘍有顯著抑制作用,45g/kg皮下注射,也顯著減少小鼠應激性胃潰瘍面積;小鬼叉46g/kg還顯著抑制小鼠利血平性潰瘍發生。小鬼叉40g/kg、20g/kg皮下注射,均明顯減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小鬼叉對離體豚鼠胃肌條收縮無影響;但靜脈注射40g/kg,於給藥後5~l5分鐘就完全抑制在體雞胃的運動門,直至2小時不恢復。小鬼叉腹腔注射45g/kg,顯著抑制小鼠腸道炭末推進。
  • 各家論述
《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去瘀活血,通調水道。治癰疽癤腫,小便赤澀。”“甘微苦,涼,無毒。”
《河南中草藥手冊》:“活血,利尿。”:“苦,平。”“活血,利尿。”
內蒙古中草藥》:“治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發燒,跌打損傷及蛇蟲咬傷。”
  • 選方
副鼻竇炎:鬼針草、白芷、天麻、豬腦髓,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治跌打損傷: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兑黃酒一兩服。
治闌尾炎: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加蜂蜜二兩服。
治咽喉痛:小花鬼針草三棵,水煎服。
治毒蛇吱傷:小花鬼針草三兩,水煎服。外用小花鬼針草、犁頭草各二兩,搗敷傷處。(②方以下出《河南中草藥手冊》)
治熱癤屢發不愈: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一兩半,水煎服。
治小便疼痛: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二兩,酌加冰糖煎服。
治下消手足痠軟無力:鮮山黃連一兩,木本白椿根一兩,合豬小肚燉服,連服四次。(⑥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全長30~50cm,下部圓柱形,有縱條紋,中上部常為鈍四方形;表面暗褐色。單葉對生,完整葉展平後為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葉片條狀披針形,葉緣全緣稍向上反捲,上面被短柔毛,下面無毛或沿中脈被稀疏柔毛;上部葉互生,二回至一回羽裂。頭狀花序單生莖、枝端,花黃棕色。氣微,味微苦。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扁平細胞,切微延長,外被角質層。皮層數列薄壁細胞,在四稜處為厚角組織韌皮纖維束分佈於韌皮部外,斷續成環狀,韌皮部狹窄。維管束多達30個;射線薄壁細胞排列整齊;髓部寬廣,髓細胞中多見草酸鈣方晶和澱粉粒。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平,外被角質層;柵欄組織1列,細胞長圓柱形,海綿組織較厚,細胞間隙較大,細胞形狀不規則。主脈維管束外韌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