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瞪羚

鎖定
鹿瞪羚(學名:Gazella dorcas):是偶蹄目、牛科、瞪羚屬的食草動物。體長90-110釐米,肩高55-65釐米,尾長15-20釐米;體重15-20千克。是第二小的瞪羚物種。雌雄都有角,但雌性的角較小且並後彎,雄性的角較大,其角先往後彎,再往前彎。生活於北非的亞種的毛色通常為淺黃褐色,腹部為白色,在腹部與身體側部的交界處會有一條沙色的條紋。頭部的毛色比身體其他部分的顏色更深。生活於撒哈拉北部的亞種毛色會較深,其臉上有條紋。在以色列和紅海的亞種毛色則為紅褐色。
成對生活。但當環境資源充分時,會組成族羣,其中有一隻成年雄性,多隻雌性及幼羚。能高度適應沙漠環境,可以不用喝水,只透過在攝食的植物水分維生。但當水源充足時,一樣會正常飲水。可以忍受高温,在酷熱地區只會在黎明、黃昏及晚上活動。吃不同品種的金合歡樹葉、花朵及莢,以及不同灌木的葉、枝及果實。有時會以後腳站立往樹上攝食,而在下雨後會挖樹根。分佈於北非、撒哈拉沙漠內蓋夫沙漠,包括:摩洛哥、巴西、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乍得、索馬里、埃塞俄比亞,以及中東的以色列和西奈半島的部分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鹿瞪羚
拉丁學名
Gazella dorcas
別    名
鹿羚
多加瞪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牛科
亞    科
羚羊亞科
瞪羚屬
鹿瞪羚
亞    種
6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1
Capra dorcas Linnaeus, 1758 o
同義學名2
Antilope kevella Pallas, 1766
英文名稱
Dorcas Gazelle

鹿瞪羚動物學史

鹿瞪羚的學名是“Gazella dorcas”。它是牛科、瞪羚屬的家族成員。瑞典動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在1758年第10版的《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中首次描述了該物種。
儘管動物學家西奧多·霍爾特諾斯(Theodor Haltenorth)考慮了鹿瞪羚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並確定了六個亞種。但在2011年勒普(Lerp)等人的科學研究中認為,根據表型變異,已經描述的鹿瞪羚的幾個亞種。然而,一項僅涉及線粒體DNA的系統地理分析沒有發現任何明確的遺傳結構地理模式的證據,並對任何擬議的亞種的有效性表示懷疑。 [3] 

鹿瞪羚形態特徵

鹿瞪羚
鹿瞪羚(10張)
鹿瞪羚體長90-110釐米,肩高55-65釐米,尾長15-20釐米;體重15-20千克。是第二小的瞪羚物種。外觀類似山瞪羚,但體型較小,耳朵更長。雌雄兩性都有七絃琴狀並有稜脊的角,它們的角具有瞪羚成員最明顯的曲線。雄性的角向後彎曲,在尖端向上彎曲,而且在亞種內,角的彎曲程度各不相同。雄性的角長250-280毫米,有20-24個環稜。雌性的角較小較直,長170-190毫米,有16-18個環稜。眶前腺雖然功能正常,但並未用於標記。 [4-5] 
上體毛皮為淺米色或沙紅色,下體和臀部為白色。在前腿和後腿之間的下側有一條寬的棕紅色條紋,形成一個邊界線,將白色的腹部和上體的皮毛分開。頭和身體是一樣的米色。有一個白色的眼圈,一對白色和深棕色條紋從每隻眼睛一直延伸到嘴角。額頭和鼻樑通常是淺紅色與棕褐色。老年雄性可能會在鼻樑上形成一層皮膚皺褶。 [4] 
鹿瞪羚皮毛的顏色因生活的地區而異。它們通常是淺色的,腹部白色,兩側有兩條棕色條紋。在撒哈拉以北,它們是赭色的,兩側有較深的條紋。在紅海附近,它們是紅棕色的,沒有那麼顯眼,側面有淺色條紋。頭部比身體其他部位暗。 [4-5]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 [6] 

鹿瞪羚棲息環境

遍佈北非和阿拉伯西部的大草原、半沙漠和真正的沙漠地區,選擇乾旱和半乾旱的棲息地。這種瞪羚避開大面積的沙丘和過度乾旱地區。它們優先居住在植被稀疏的岩石平原上,包括稀樹草原、半沙漠、小沙丘地、固結沙丘區和乾涸河谷。 [3-5] 

鹿瞪羚生活習性

鹿瞪羚領地

成年雄性具有領地意識,在其領地範圍內,會堆積糞便,這些糞便堆放過程中採用了醒目的展示方式,雄性首先在地面上踏出腳印,然後在刮擦的區域小便,蹲伏在地上將糞便排出並存放。

鹿瞪羚活動

該物種可以承受較高的温度,在炎熱的天氣中,它們主要在黎明、黃昏和整個晚上活躍。羚羊羣在大片地區徘徊以尋找食物,並傾向於聚集在最近降雨刺激植物生長的地區。該物種組羣生活,族羣中有一頭成年雄性,多頭雌性及幼羚。生活範圍約為25平方公里。活動模式取決於氣候的嚴重程度。在炎熱的夏天,這些瞪羚大多在黎明和黃昏時活躍。温度適中,它們可以整日活躍。在白晝掠食者大的環境,它們也可能會在夜間活躍。根據氣候,雌羚會成對活動,也可以組羣遊牧,其中包括1-2個雄性和最多4個雌性及其它們的幼羚。有時,雄性會組成4-5只的單身漢羣遊牧。 [5] 

鹿瞪羚示警

鹿瞪羚警報聲聽起來像鴨子的嘎嘎聲,是通過鼻子發出的,鼻子在此過程中會膨脹,其方式類似於斯氏瞪羚,儘管不那麼突出。瞪羚的叫聲聽起來像是短吠聲。在極度危險或疼痛的情況下,它們也會發出更大的聲音。雌羚會發出低沉的呼嚕聲來召喚幼崽,而所有的鹿瞪羚都會發出一種長長的咆哮聲,表示惱怒。當受到捕食者的威脅時,捕獵一節中描述的“跺腳”是警告其他瞪羚注意捕食者存在的常用方法。 [4-5] 
瞪羚主要依靠敏鋭的視力來監視掠食者。它們除了用聲音提醒其他夥伴外,也會用肢體來表示,例如皮膚顫抖、尾巴抽搐和揚起頭部高高跳動(也稱為徑直起跳),都是用來警告其他人掠食者的存在。鹿瞪羚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80公里。當受到威脅時尾巴會顫動,並會不斷昂首跳躍以提醒同伴。 [4-5] 

鹿瞪羚食物

鹿瞪羚在其居住的許多地區,主要以相思樹的花、葉和莢為食。還以各種灌木的果實和葉子為食。在內蓋夫沙漠地區(Negev Desert),鹿瞪羚以聖母百合(亦稱國王彈簧草Pancratium sickenbergeri)為食。根據季節的不同,獲取食物的方法也不同。夏天,鹿瞪羚在沙灘上挖坑洞,以取食聖母百合的莖和球莖。冬雨過後,就吃剛發芽的葉子。覓食技術允許以最小的能量輸出最大限度地吸收能量。大量的進食是在植物生命濃度高的小區域進行的,然後是長時間遷移到其他食物區。作為最適應沙漠的瞪羚之一,鹿瞪羚可能一生都不喝水,而是從食用的植物中獲取所有需要的水分。 [5] 

鹿瞪羚分佈範圍

優於阿爾及利亞、乍得、吉布提、埃及(西奈地區)、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以色列、約旦、利比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索馬里、蘇丹、突尼斯和撒哈拉沙漠西部。
可能絕種:尼日利亞。
存在不確定性:布基納法索。
滅絕並重新引入:塞內加爾。 [3] 
鹿瞪羚曾經生活在整個薩赫勒——撒哈拉地區,從地中海到薩赫勒南部,從大西洋到紅海,一直延伸到以色列南部,敍利亞和約旦,及非洲之角。該物種在塞內加爾滅絕,可能僅以遊蕩或季節性遊蕩的身份出現,儘管沒有關於其狀況的最新信息,但這些動物隨後被安置到保護區。它們在尼日利亞可能已經滅絕,布基納法索的狀況尚不清楚。 [3] 

鹿瞪羚繁殖方式

鹿瞪羚的交配季節一般在9-11月,在野外,大約90%的野生雌性動物在2歲左右開始繁殖,每胎只產1仔。妊娠期持續6個月左右,小鹿瞪羚出生時有毛,眼睛睜開。幼仔頭兩週的大部分時間都蜷縮在陰涼處。之後,它們會跟着母親四處尋找固體食物。雄性似乎不參與照顧幼崽,除非間接地通過保護羣體的資源。雌性每次哺乳幼崽1-2分鐘,一天幾次,持續3個月左右。在小羚羊生命的頭兩個星期裏,母羚羊需要吃草時會離開小羚羊,把它留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隨着小羚羊的成長,它們會加入出生的的羣體。 [5] 
在圈養條件下,瞪羚的壽命可達15年。野生動物的平均壽命未知,可能因種羣而異。 [5] 

鹿瞪羚亞種分化

鹿瞪羚(6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鹿瞪羚厄立特里亞亞種
Gazella dorcas beccarii
De Beaux, 1931
2
鹿瞪羚指名亞種
Gazella dorcas dorcas
Linnaeus, 1758
3
鹿瞪羚伊莎貝拉亞種
Gazella dorcas isabella
Gray, 1846
4
鹿瞪羚摩洛哥亞種
Gazella dorcas massaesyla
Cabrera, 1928
5
鹿瞪羚撒哈拉亞種
Gazella dorcas osiris
Blaine, 1913
6
鹿瞪羚佩爾澤倫亞種
Gazella dorcas pelzelnii
Kohl, 1886
[2]  [7] 

鹿瞪羚保護現狀

鹿瞪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易危(VU)。 [3]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Ⅲ級保護動物。(分佈於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境內的物種) [8] 

鹿瞪羚種羣現狀

1999年彙編的數據表明,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物種數量在35,000-40,000只之間,總數量在數萬左右。除狩獵壓力較低的地區外,其他地區的數量普遍下降。2005年報告了幾乎所有分佈範圍內的物種數量都處於下降趨勢,並指出鹿瞪羚已經在許多地區消失了,生存的數量嚴重減少。物種數量最多的是乍得,特別是“奎得瑞米-奎得阿奇米的自然保護區”(Ouadi Rimé-Ouadi Achim Faunal Reserve)、尼日爾“阿德爾和泰內雷自然保護區”(Aïr-Ténéré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和“特恩雷國家自然保護區”(Termit Massif-TinToumma)。在摩洛哥,野生種羣估計為800-2000只(2007年年)。據估計,以色列的數量超過2000只,而且穩定(2001年)。在埃及,1000-2000只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大部分在保護區之外(2001年)。儘管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利比亞的數量不太可能超過1000只(2013年),但沒有可靠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利比亞的人口估計值。對尼日爾Termit地塊的調查估計,數量為3000只(2008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