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鹽宗廟

(江蘇泰州鹽宗廟)

鎖定
鹽宗廟,建於同治元年(1862),地址在光孝寺與行宮之間,今已不存。但實際上,早在明代泰州城北就有了管王廟。
中文名
鹽宗廟
地    址
光孝寺與行宮之間
管王廟位於泰州城北籃子行街,坐東面西,今仍存在。從外表看,它與周圍老房子相差無幾,其實乃是明初兩淮鹽工所建,一則是紀念鹽政之祖管仲,二則也是鹽工歇腳之地。管王廟原來供奉兩尊坐像,分別是管仲和管娘娘,兩邊還有諸將官塑像,文革期間悉數被毀。明初的泰州城,鹽務發達,鹽工眾多,才建此廟於通衢,名為管王廟,實為鹽宗廟。
在泰州鹽宗廟裏,夙沙、膠鬲和管仲同被尊為鹽宗。《太平御覽》稱 “夙沙”是炎帝時的部落,臣服於炎帝,專為炎帝“煮海為鹽”是我國人工鹽的創始者;“膠鬲”原為商紂王的大夫,遭商紂之亂,隱遁經商,販賣魚鹽,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鹽商,販運食鹽的鼻祖;“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創建了食鹽民產、官收、官運、官銷的官營制度。在泰州建鹽宗廟之前,人們僅把煮鹽的夙沙與創建鹽制的管仲作為鹽宗和鹽神,泰州鹽宗廟第一次將從事不同鹽業務包括煮鹽、創建鹽制及運銷鹽的鹽業人,同時尊為鹽宗,開創中國鹽宗廟共祭3位鹽宗的先例,其重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泰州鹽宗廟是由淮商們出資興建的。 [1] 
倡議興建泰州鹽宗廟的喬松年,字健侯,號鶴儕,道光甲午年、乙未年聯捷進士,曾任兩淮鹽運使兼管揚州巡道、安徽巡撫等。當太平軍攻陷揚州後,大批鹽商和鹽官紛紛來到泰州。咸豐十年(1860)喬松年“領鹽司事,僑海陵(泰州古地名)”。把泰州的明珠禪院改建成了鹽宗廟,還買下了廟後空地,開闢成小香喦景區,前廟後園,成為當時名勝。當鹽宗廟建好後,喬松年親自寫了一篇《新建鹽宗廟記》。在記文裏他感慨“鹽之資於人久矣,江淮間鹽利尤饒,上以佐國賦,下以給民用,凡官商胥吏士大夫與市井縴夫,仰給於斯者無慮數萬人,顧未嘗求始事之人而祠之,無乃禮之缺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