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鸞堂

鎖定
鸞堂是台灣民間信仰頗為興盛的宗教流派,又稱鸞門、聖堂、聖門、儒門,或稱儒宗神教、儒宗聖教、儒宗鸞教等。鸞堂主張以儒為宗、以神為教,主祀恩主公。鸞堂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扶乩闡教的鸞生組織和宗教活動。
中文名
鸞堂
地理標誌
大陸;台灣
主要祭祀
孔子;三恩主
儒教祖師
孔子
基本教義
終極信仰、勸世化民、治身修道

鸞堂鸞堂簡述

鸞堂是台灣民間信仰頗為興盛的宗教流派,最早發源於大陸,隨着客家族傳往台灣。又稱鸞門、聖堂、聖門、儒門,或稱儒宗神教、儒宗聖教、儒宗鸞教等。鸞堂主張以儒為宗、以神為教,主祀恩主公。鸞堂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扶乩闡教的鸞生組織和宗教活動。扶鸞著書是鸞堂團體性的儀式活動,以傳達神諭的靈媒為核心,組合信徒共同參與神聖降壇因緣説法的神秘宗教體驗,在莊嚴隆重的儀式氣氛中,感染着神靈附體的悸動情緒。因此大部分鸞堂以着造鸞文、刊印鸞書,為其代天宣化的神聖職責。鸞書的內容大多集中在儒釋道教化百姓的意識形態,進而調和三教內含的形上思想,成為民眾信仰行為與生活規範的最高指導方針。台灣光復之後,鸞堂的宗教性發展更為普遍,鸞書的刊印蔚為風潮,逐漸成為民間鄉土宗教活動的主流。內容大約分成終極信仰、勸世化民、治身修道等三大類。 [1] 
「鸞堂」廣義的説,是指以「扶鸞」進行神人溝通,並正式將扶鸞作為例行性的宣教活動的民間宗教機構;狹義的説,系以三恩主(奉祀關聖帝君為主神、加祀孚右帝君、司命真君,尊稱為三聖恩主)為主祀而在台灣發展形成的「儒宗神教」。清末台灣鸞堂的興起,被認為是當時中國全國性鸞堂運動的一環。真正將鸞堂信仰以「儒教」名義向中國台灣地區“內政部”登記成功的,則是「中國儒教會」,時於2000年。台灣鸞堂信仰興起的過程中,客家移民雖不是最早的傳播者,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日本據台之後,客家鸞生以及鸞堂的影響力尤有明顯增長。

鸞堂行天宮

行天宮,又稱恩主公廟或簡稱恩主公,亦有人作恩主宮。該廟宇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為主祀關公的台灣民間信仰廟宇。行天宮是北台灣參訪香客最多的廟宇,一天進出人數可達20,000人之多;除了台北本宮之外,尚有兩間分別坐落於北投三峽的分宮。 [1] 

鸞堂龍記鸞堂

活躍時間 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
龍記別稱龍商會館、龍記會館,是中國本土結社組織,以“關聖帝君”、 [2]  “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為最高信仰。龍記在清末鸞堂、洪門、清幫等結社組織的基礎上,忠孝思想為理論根據,在國破家亡、列強入侵、庶民等死的時代背景而形成。奉殷洪盛陳近南(陳永華)、方大洪為上三祖,以師徒傳承相繼,具有典型的民間結社組織特點。 [3] 

鸞堂聖賢堂

聖賢堂是台灣中部的重要鸞堂,以發行《地獄遊記》一書着稱,由彰化田尾人邱垂港創辦。1962年,邱垂港因病求於台中薛府王爺廟,病癒後,有感於神明的靈驗,恰好於廟旁民宅發現一座無人供奉的關聖帝君像,遂請回家供奉,並設堂勸世。1968年,邱垂港因生意需要,前往中興新村,結識草屯惠德宮的王翼漢,兩人於1969年在草屯創立鸞友雜誌社,以刊行聖賢堂的扶鸞作品為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