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光復

(歷史事件)

鎖定
台灣光復指中國台灣擺脱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事件。 [1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後,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陳儀將軍為在台灣受降的代表。擔任降方代表的是台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在台灣北部中山堂舉行“台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標誌着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翌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以為紀念。“台灣光復 [1]  ”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中文名
台灣光復
外文名
Retrocession Day
發生時間
1945年10月25日
發生地點
台北中山堂
意    義
標誌着台灣重回中國版圖

台灣光復歷史背景

台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琉球”。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朝政府在台灣有正式管理。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併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使台灣的經濟得到很快地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比以往更為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再次侵逼,中國再次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鬥,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由於清政府無力救援,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佈《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佈告》: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因此,《馬關條約》屬於廢止之列,日本對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的統治,從是日起即失去憑藉,中國要求恢復條約簽訂之前的狀態。1943年11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規定:戰後東北、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1945年 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確定了台灣和澎湖列島等應歸還中國,國際社會表明了支持中國方面訴求的一致立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國政府決定由陳儀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主持接受當地日軍第十方面軍十六萬九千人的投降。10月2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警備司令部前進指揮所在台北成立,處理日軍集中及受降各事。17日及22日,中國陸軍第七十軍、第六十二軍分別在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陸。 [1] 

台灣光復光復紀實

台灣光復受降典禮

侵華日軍投降代表安藤利吉(左)呈送投降書
侵華日軍投降代表安藤利吉(左)呈送投降書(2張)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時,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
台灣光復儀式 台灣光復儀式
10月25日受降日一大早,公會堂前站滿歡欣鼓舞的台灣民眾。自上午9時起,各界參加代表即陸續進入會場,計有250餘人參加。9時55分,中方受降代表暨參加人員入席。着軍服的受降主官陳儀入席站於長桌後方正中;全體肅立奏樂。9時57分,派陳漢平少將引導日方投降代表安藤利吉等一行緩步入場,向受降主官敬禮,依命就座。
大陸發行紀念台灣光復迴歸紀念幣
大陸發行紀念台灣光復迴歸紀念幣(2張)
10時鳴炮,典禮開始。陳儀即席宣佈受降書:“台灣日軍業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國陸軍總司令何轉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之命令,為台灣受降主官。茲以第一號命令交與日本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口將軍受 領。希即遵照辦理。”宣佈完畢,是項命令及受領證交參謀長柯遠芬轉交安藤利吉。安藤利吉在受領證上籤署後,日方代表諫山春樹向受降主官呈遞降書。經審閲無誤後,日方代表退席。投降簽字典禮完畢,陳儀即席廣播,正式宣佈:“從今天起,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全體同胞及世界周知。……”日本侵佔中國台灣省五十年的歷史到此結束。 [4] 

台灣光復慶祝光復大會

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於10月25日上午舉行後,下午台灣各界 又於同一地點舉行慶祝光復大會。
大會由耆宿林獻堂任主席,陳儀、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李翼中、盟軍聯絡司令官賴德理上校及黨政軍首長要員均蒞場參加。大會行禮如儀後,林獻堂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下致辭,次由陳儀、李翼中、台胞代表相繼致辭。全場意氣激昂,歡聲雷動。大會進行至下午4時30分散會,與會人員滿懷興奮地走出會場。 [5] 
是日,總計有40餘萬名台灣民眾參加慶祝此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 [3]  當晚,家家户户通宵歡宴,焚香祭祖,告慰先靈。少數民族羣眾也同樣歌舞集會,狂歡慶祝三晝夜。 [6] 

台灣光復台灣同胞恢復中國國籍

1946年1月12日,中國國民政府行政院發佈01297號政令,宣佈:自1945年10月 25日起,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所有因日本佔領而失去中國國籍的台灣人民,一律恢復其中國公民的身份。至此,台灣同胞在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恢復了中國國籍,600萬遊子重新回到祖國 母親的懷抱。 [6] 

台灣光復歷史紀念

台灣光復紀念台灣光復60週年

紀念台灣光復60週年大會上的抗日誌士遺孀嚴秀峯女士 紀念台灣光復60週年大會上的抗日誌士遺孀嚴秀峯女士
2005年9月9日上午,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央主持慶祝對日抗戰勝利、台灣光復60週年紀念活動,國民黨黨史館與文傳會文宣部也安排重現當年歷史情境,表演何應欽代表接受岡村寧次呈送降書過程,演奏抗戰歌曲,朗誦抗戰詩歌。 [8] 
賈慶林發表重要講話 賈慶林發表重要講話
2005年10月25日,紀念台灣光復6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大會並發表題為《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重要講話。 [7] 

台灣光復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

2020年10月22日,大陸有關方面舉辦了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兩岸同胞共10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圍繞“紀念台灣光復、推進祖國統一”的主題深入研討。10月25日,“金甌無缺——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10] 

台灣光復歷史評價

國台辦:“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台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10] 
台灣霧峯林家後人林光輝:“光復後,台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台灣光復最大的意義。” [9] 
歷史學家左雙文: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收復台灣過程中的立場和舉措,儘管存在應當依靠什麼力量收復台灣的問題,但從總體上看,是較為積極的,這也是蔣去台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堅持“一箇中國”立場的一個重要歷史淵源。蔣介石1946年10月25日在《台灣光復一週年紀念會訓詞》中説:“我們國父倡導國民革命,即以光復台灣為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國父在台灣失陷的一年,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當時發佈宣言,就提出‘恢復台灣鞏固中華’的口號。 [2]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