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鎖定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中南部,總面積50464公頃。保護區是海南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發源地。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熱帶-亞熱帶過度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珍稀野生動植物等為保護對象。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1981年建立,2004年7月成為海南省級自然保護區,2014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  2019年5月,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青年團隊榮獲關注森林活動20週年突出貢獻單位。 [2] 
中文名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位於海南省中南部
建立時間
1981年
佔地面積
總面積50464公頃(2004年)
保護區級別
國家級
保護對象
熱帶-亞熱帶過度生態系統
地理區域
鸚哥嶺及其周邊附屬林區
氣候特徵
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沿革

保護區景觀 保護區景觀
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業局劃南開林區、鸚哥嶺、斧頭嶺為重點保護林區,總面積為28萬畝,劃為國有水源林進行全封保護,建立了南開、青松、元門3個林業站,加強森林保護工作。
1992年海南省林業局保護站計劃籌建南開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6月,由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評審同意建立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森林類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2005年12月成立保護區管理站機構。明確了鸚哥嶺省級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管理根據級別,人員編制,保護管理經費情況等。
2006年7月,海南省林業局黨組研究決定成立鸚哥嶺保護區管理機構,由原尖峯嶺林業局副局長周亞東任第一任站長。
2006年12月21日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正式在白沙縣牙叉鎮辦公。
2007年1月,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內651957畝天然林納入了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保證了管護經費。
2007年4月完成了鸚哥嶺與霸王嶺邊界的確權工作,雙方籤蓋邊界紅線圖。
2007年5月完成與五指山、瓊中、白沙、樂東四市縣的生態公益林管理權交接。
2008年8月,鸚哥嶺保護區GIS數據平台基本建立完成。
2009年5月鸚哥嶺網站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
2009年7月鸚哥嶺生態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完成。
2010年9月建設完成鸚哥嶺科研監測站、元門管理分站等設施,總建設面積達2000㎡。
2014年12月23日,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島中南部,東經109°11′27″~109°34′06″,北緯18°49′30″~19°08′41″,地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總面積50464h㎡,南北寬約33km,東西長約39km,區內最低海拔170m,最高海拔1812m。 [4]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質環境

鸚哥嶺及其周邊自奧陶紀到第四紀曆時4.4億年以上,既經歷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沉積,又產生過劇烈造山運動,形成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沉積建造、岩漿建造、變質建造、構造相等。這些地質遺蹟的總合,反映了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地殼演化過程中,曾經歷了兩個重大的轉折、三個大地構造發展階段,充分顯示了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旋迴地史發展的特點。在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下,瓊北在大陸裂谷的環境下形成瓊北斷裂盆地,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層,同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基性岩漿噴發,繼而下陷。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則大幅度地總體上升,形成了與近代相似的山地地形。
保護區出露的地層有長城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白堊系及少部分新生界第四系。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侵入岩十分發育,以中酸性巖為主,主要分佈南部毛陽、番陽,東部瓊中一帶。岩脈的類型多,分佈範圍廣,受構造控制明顯,與前期侵入岩有着密切的成因聯繫,主要分佈於北部侵入岩區內,南部地區中也有少數出露。區域內主要變質岩為侵入岩,還有接觸變質岩和動力變質岩。 [5]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形地貌

鸚哥嶺及其周邊地形以山地為主。西部屬於變質岩花崗岩山地丘陵區,中東部屬於海南島中部紅層地貌區。前者岩石風化強烈,由於流水切割,山體破碎,溝谷縱橫;後者多形成陡坎斷崖,一般山坡坡度都達40°~50°以上,土層瘦薄,河谷深窄。鸚哥嶺保護區的地形地貌直接影響了區內各類型植被的分佈,並影響了整個生物多樣性分佈格局。 [6]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特徵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半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進退影響,冬半年主要受大陸冬季風頻繁爆發南侵影響。保護區年均氣温20~24℃,7月平均氣温25~28℃;1月平均氣温15~19℃。在相同高度上,年均氣温由東北向西南遞增。在海拔400m以下,年平均温度南坡高於北坡 (0.1~2.0℃),在600m以上,年平均温度則是北坡高於南坡(0.1~2.2℃)。雨量豐富,但季節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為1800~2700mm,月平均降水量在30~400mm之間,相對變率在30~60%之間,雨季一般在5~10月,這一時期的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80~94%,年蒸發量在1600~2000mm左右。鸚哥嶺處於冷空氣南下的滯留區,冷空氣易進難排,低温持續時間長;少數偏冷年份,保護區北坡和高海拔地帶曾出現過靜水結冰,地面凝霜。
保護區400米以下具有典型的熱帶氣候,生長典型的熱帶雨林,發育典型的熱帶磚紅壤類型的土壤。800~1500米之間為温涼濕潤帶,典型土壤為山地黃壤,山地雨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交錯分佈,具有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性質。1400米以上的山頂温度低、濕度大、雲霧重、風力強、坡度陡、土層薄、樹木矮形、樹幹彎曲、樹枝附有苔蘚。 [7-8]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文特徵

南渡江源頭--南開河 南渡江源頭--南開河
鸚哥嶺是海南島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發源地,區內山溪水溝呈羽狀分佈,水資源豐富。區內沖溝較為發育,地形切割相對較強烈,河谷深切,多呈狹谷形態,河流縱坡較陡峻,水流湍急,河道較狹窄,急灘、跌水較多。地表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地下水則為岩溶蓄水和斷裂基岩蓄水。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溪流具有河短坡陡、水急、落差集中、河道彎曲,集水面積小,以及洪峯高、歷時短、洪水漲率大,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比值高等特點。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受多期構造運動,褶皺、斷裂較為發育,岩漿活動頻繁,屬山地丘陵地形,地形切割相對較強烈,以河谷深切,多呈狹谷形態,容易形成地表逕流,對地下水的賦存不利。 [9]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域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最高峯為鸚哥嶺,標高1812米,次為馬或嶺,標高1546米,最低海拔為170米,在保護區西南角的額眉山西側的南龍河,相對高差1642米。在保護區範圍內,500米以下的低地面積為8129.8公頃,佔整個保護區面積的16.1%,500至900米海拔區域面積為27730.0 公頃,佔保護區面積的54.9%,900至1300米海拔區域面積為11923.6 公頃,佔保護區面積的23.6%, 1300米海拔以上區域面積為2680.6 公頃,佔保護區面積的5.4%。 [6]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物資源

鸚哥嶺動物資源
鸚哥嶺動物資源(6張)
2013年,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記錄到脊椎動物5綱35目109科328屬481種,其中有1種為科學新種、海南新記錄屬3屬、海南新記錄種19種。
鸚哥嶺的淡水魚類區系屬東洋區華南亞區的海南島分區,以熱帶暖水性魚類為主。鸚哥嶺的南 (昌化江流域)北(南渡江流域)兩坡共有的本土純淡水魚類有10科42種,但兩流域的魚類組成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島嶼型的海南特有種及南中國型和東洋型的熱帶、熱帶-南亞熱帶種的比例在4綱動物中分別為21%~53%,其中兩棲類最高;另外熱帶-中亞熱帶分佈種的比例在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中也很高,分別為27%~32%,其中爬行類最高。説明鸚哥嶺是熱帶和亞熱帶陸棲脊椎動物的典型交匯區或過渡分佈帶。 [10] 
2013年,在鸚哥嶺調查的少數幾個昆蟲類羣就記錄到各種昆蟲109科1508種,其中海南特有種26種。本次調查中,記錄到中國新記錄屬13個、中國新記錄種17個、海南新記錄屬44個、海南新記錄種117個。已發表科學新屬2個、科學新種17個。在所記錄到的各種昆蟲中,多數屬於東洋種、有些屬於東亞分佈。 [11]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

2013年,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已記錄了鄉土野生維管束植物201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4種、國家Ⅱ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25種,列入國際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的植物147種。 [12]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

熱帶-亞熱帶生態系統
濕潤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典型常綠闊葉林、落葉季雨林、半常綠季雨林、山地雨林、熱性常綠針葉林、山頂常綠闊葉矮曲林的完整垂直譜帶,及零星分佈有熱性竹林、典型常綠闊葉灌叢。 [1] 
生物多樣性
2013年,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知脊椎動物5綱35目109科328屬481種、昆蟲109科1508種、維管束植物2017種。 [10-12] 
珍稀野生動植物
至2013年,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知有國家Ⅰ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4種、國家Ⅱ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25種、列入國際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的植物147種;
至2013年,記錄到脊椎動物481種,其中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5種、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49種,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的動物2種、附錄Ⅱ的39種。
自2005年至2013年,科學家先後在鸚哥嶺發現並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動植物新屬2屬、新種20種,包括了螽蟖科1新屬和芽孢鱗毛蕨、鸚哥嶺地黃連、鸚哥嶺樹蛙等維管束植物和脊椎動物;中國新記錄種包括輪葉三稜櫟、鸚哥大蠶蛾等達到了24個、海南新記錄種包括伯樂樹、龍眼潤楠、大杜鵑等190種;此外,還記錄到中國特有植物464種,海南特有植物178種,海南特有動物62種。 [1]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榮譽

序號
榮譽
頒發機構
頒發時間
1
生態公益林管護先進單位
海南省林業廳
2012年
2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
2012年
3
全國優秀自然保護區
國家林業局
2012年
4
“堅守理想、奉獻青春”團隊
海南省委省政府
2012年
[13]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負責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由海南省林業廳管理。保護區管理站下設6個科室,即辦公室、財務科、保護科、科研監測科、社區宣教科、信息技術科;以及4個管理分站,分別是元門分站、南開分站、鸚哥嘴分站、番陽分站。 [1] 
日常運作方面,實行保護區管理站-分管科室-管理分站三級管理體制。保護區管理站工作人員和分站護林員定期開展巡護、監測、宣傳、防火工作,積極向周邊社區宣傳森林資源保護及森林防火的相關政策和法規。 [14]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價值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從濕潤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典型常綠闊葉林、落葉季雨林、半常綠季雨林、山地雨林、熱性常綠針葉林、山頂常綠闊葉矮曲林的完整垂直譜帶,並零星分佈有熱性竹林、典型常綠闊葉灌叢。
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中國特有植物464種,海南特有植物178種,海南特有動物62種。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典型性、稀有性、瀕危性和代表性較強,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海南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發源地,是海南省重要的水源保護地。 [1]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措施

2018年4月,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之際,《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明確海南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戰略定位,提出“研究設立熱帶雨林等國家公園,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15] 

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索成果

截至2018年10月,已發現並記錄到植物2000多種、脊椎動物400餘種、鸚哥嶺樹蛙等27種科學新種,還記錄到輪葉三稜櫟等25箇中國新記錄種,以及伯樂樹等190種海南新記錄種。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