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鸚哥嶺樹蛙

鎖定
鸚哥嶺樹蛙(拉丁名:Zhangixalus yinggelingensis)是樹蛙科、張樹蛙屬兩棲動物。頭部中等;背面凹,吻端圓;鼻孔卵圓形,略近於眼;鼓膜明顯,呈圓形;犁骨稜和犁骨齒明顯;舌長;舌後端缺刻深。前肢短,粗壯適度;指側有窄的緣膜,指端有吸盤和邊緣溝;有指基下瘤,前拇指橢圓形,掌突不突出。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後;有關節下瘤;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皮膚較光滑,顳褶明顯;無背側褶;四肢背面光滑。胸腹部及股腹面有扁平疣;前肢腹面和後肢脛部和跗部腹面光滑。整個背面綠色,有少許很小的白點;虹彩銀白色,上半為金黃色;體側白色;腋部和胯部黃色;股前部黃色略顯紅色,股後和脛部內側紅色。脛部內外兩面以白線劃界形成背面綠色和腹面淺紅或黃色。
生活於海拔1000-1300米的原始熱帶雨林山區。白天該蛙背面暗綠色,夜間變成淺綠色。分佈範圍極其狹窄,僅分佈於中國海南。
鸚哥嶺樹蛙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鸚哥嶺樹蛙
拉丁學名
Zhangixalus yinggeling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樹蛙科
張樹蛙屬
鸚哥嶺樹蛙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Chou, Lau, and Chan, 2007)
保護級別
IUCN紅色名錄:易危(VU) [5] 

鸚哥嶺樹蛙動物學史

2003年,在一次鸚哥嶺科學考察中,陳輩樂等人首先發現並捕獲了鸚哥嶺樹蛙的標本。在2005年的科考中,考察隊在鸚哥嶺主峯再次發現鸚哥嶺樹蛙。2007年,動物學博士陳輩樂等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動物學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這標誌着鸚哥嶺樹蛙的獨立種身份得到了全世界分類學者的認可。 [3] 

鸚哥嶺樹蛙形態特徵

鸚哥嶺樹蛙
鸚哥嶺樹蛙(5張)
雄蛙體長43.0毫米左右。頭部中等,頭長小於頭寬;背面凹,吻端圓,不突出於下唇;吻長於眼徑;吻稜圓,不顯,頰面凹入,斜達吻端;鼻孔卵圓形,略近於眼(吻端至鼻孔約3.9毫米,鼻孔至眼前角2.9毫米);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與鼻間距相等;鼓膜明顯,呈圓形,直徑為眼徑的78%,鼓膜至眼為鼓膜徑的7%;犁骨稜和犁骨齒明顯,位於內鼻孔之間與體軸成30°鋭角,齒列長與齒列間距約相等;舌長,寬度為長的1/2;舌後端缺刻深。 [2] 
前肢短,粗壯適度,前臂短於手長,不明顯擴大,前臂及手長近於體長之半;指長順序為3、4、2、1,第一指最短小;指側有窄的緣膜,指端有吸盤和邊緣溝,指間約具1/3蹼,第一、第二指之間具蹼跡,第二和第四指內側蹼達近端關節下瘤,第四指兩側蹼達遠端關節下瘤;有指基下瘤,前拇指橢圓形,掌突不突出。後肢短,脛長為體長的43%,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後,左右跟部僅相遇,脛長几與股部等長,略長於足長,第四趾長於跗部長,趾長順序為4、5、3、2、1;趾端與指端同,趾吸盤較小,指、趾吸盤背面可見“Y”形跡;趾間具1/2至2/3蹼,第四趾外側蹼達遠端關節下瘤,內側3趾的外側及第五趾的內側蹼達吸盤基部,其餘者以緣膜達趾端,外側蹠間有蹼;有關節下瘤;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 [2] 
皮膚較光滑,顳褶明顯,從眼後到上臂基部上方;無背側褶;肛孔下方和股部後方具顆粒疣;四肢背面光滑,第四指、前臂、肘部、第五趾外側有弱的皮膚膜或疣稜。胸腹部及股腹面有扁平疣;前肢腹面和後肢脛部和跗部腹面光滑。 [2] 
整個背面綠色,有少許很小的白點;虹彩銀白色,上半為金黃色;體側白色,無白色線紋將體側分成背腹兩部分,肛孔上方綠色;腋部和胯部黃色,有界限不清的黑點;第四指外側、前臂、肘部有白線;股前部黃色略顯紅色,股後和脛部內側紅色。脛部內外兩面以白線劃界形成背面綠色和腹面淺紅或黃色。第五趾外側、跗部和跟部有白色線紋。內側3指和蹼為黃色,外側2指吸盤淺紅色,第四指綠色;內側4趾紅色,所有趾和蹼為紅色,吸盤為黃色或黃紅色;胸、腹部和四肢腹面黃色。液浸標本的背面灰藍色有白斑點,鼓膜淺紅褐色,虹彩為灰藍色;沿着第四指外側、前臂、肘部以及第五趾、跗部和跟部有白線,體側無清楚的白線;腹面、蹼、隱蔽部位和四肢的非綠色區均變成乳白色。 [2] 

鸚哥嶺樹蛙棲息環境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海南島的中南部,地理座標為E109°11'29"-109°34'15",N18°49'18"-19°06'29",總面積50464公頃該保護區保存有中國華南最為集中連片面積最大且保護最為完好的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所在區域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只有夏冬兩季。夏季持續時間為半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進退影響;冬季(約半年)主要受大陸冬季風頻繁爆發南侵影響。保護區年均氣温20-24℃,7月份平均氣温25-28℃;1月份平均氣温15-19℃。在相同海拔高度上,年均氣温由東北向西南遞增。 [7] 
鸚哥嶺樹蛙生活於海拔1000-1300m的原始熱帶雨林山區。3-5月成蛙棲息在森林茂密的一個積水盆地的流溪旁,隱蔽在高30釐米以上的棕闊樹和灌木枝葉上,此期雨量充沛,該盆地甚潮濕,當時白天氣温20-24℃,夜間14-16℃。 [2] 

鸚哥嶺樹蛙生活習性

鸚哥嶺樹蛙白天背面暗綠色,夜間變成淺綠色。 [2]  3月中旬是鸚哥嶺樹蛙活動的高峯期,此時大量鸚哥嶺樹蛙圍繞在水潭附近的泥洞、雜草內鳴叫抱對。之後種羣數量逐月減少,6月中旬已經很難找到鸚哥嶺樹蛙的個體。 [7] 

鸚哥嶺樹蛙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極其狹窄,僅分佈於中國海南鸚哥嶺主峯、南毛拉嶺兩地。 [2]  [7] 
分佈圖 分佈圖

鸚哥嶺樹蛙繁殖方式

鸚哥嶺樹蛙繁殖期是在每年3月初至6月,繁殖高峯期在3月。繁殖時,雄性鸚哥嶺樹蛙會圍繞在臨時性水潭周圍,選擇較為鬆軟的泥土趴洞築巢,或是選擇一些隱蔽草根、樹根下築巢,洞穴一般為橢圓形,長約5-6釐米,高約3-4釐米。雄蛙用四肢將巢穴磨蹭光滑,並留出一個直徑2釐米左右的洞口。築完巢後,雄蛙便會隱匿在巢穴中在每天黃昏至第二天清晨這段時間內鳴叫求偶,偶爾也會在白天鳴叫。鸚哥嶺樹蛙鳴叫聲似牛叫,聲音洪亮、渾厚、且連續。同一求偶場內雄蛙為集體週期性嗚叫,在間歇期間單個雄蛙的鳴叫可激發雄蛙的集體嗚叫。在人為干擾或天敵的情況下抑制嗚叫,導致整個求偶場內瞬間無聲。雄蛙鳴叫求偶時,雌蛙便會從水潭中、草叢或是其他隱蔽的地方出來尋找雄蛙抱對產卵。待雌蛙進入雄蛙建造好的巢穴內,雄蛙便會從背後抱住雌蛙,用前肢緊扣雌蛙腋下,隨後便開始抱對產卵。產卵後,雄蛙雌蛙便會離開洞穴,沒有護卵行為。 [9] 

鸚哥嶺樹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5]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2015年)——無危(LC)。 [8] 
列入中國《海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06年)。 [6] 
  • 種羣現狀
在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的調查發現,鸚哥嶺樹蛙僅見於海拔1200-1800米範圍內的18個水潭中,這些水潭分別位於鸚哥嶺主峯、南毛拉嶺兩地。在鸚哥嶺主峯1500米以上區域存在較多鸚哥嶺樹蛙喜歡棲息的生境。相對於主峯,南毛拉嶺的鸚哥嶺樹蛙分佈更為集中。該次調查沒有在海拔1200米以下區域發現鸚哥嶺樹蛙。根據該次調查,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鸚哥嶺樹蛙種羣數量為(2972±831)只。 [7] 
  • 保護建議
鸚哥嶺樹蛙在鸚哥嶺分佈範圍極其狹窄,只分布在鸚哥嶺保護區高海拔地區的季節性水潭附近,所以保護鸚哥嶺樹蛙賴以生活的季節性水潭生境對保護該物種至關重要。加大保護區管護力度,嚴格禁止非科研需要進入核心區的活動,減少對鸚哥嶺樹蛙棲息地的人為干擾。由於鸚哥嶺樹蛙種羣數量極其稀少,建議提高其保護等級加強保護。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