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鷓鴣詞

(唐代李益詩作)

鎖定
《鷓鴣詞》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五言樂府。這是一首年輕女子思念遠方情郎的詩。詩人以湘江斑竹起興,襯托離思的氛圍,又以雌雄對啼的鷓鴣反襯女子的孤獨寂寞。與眾不同的是,女子並沒有埋怨情郎久久未歸,而是擔心其無路可歸。由己及彼,把單純的思念之情昇華為關愛之情,更顯出其對情郎的感情之深。全詩運用了比興、象徵、反詰等一系列藝術手法,以景起興,以情結景,清新含蓄,具有民歌風味。
作品名稱
鷓鴣詞
作    者
李益
創作年代
中唐
出    處
樂府詩集
作品體裁
五言樂府
作品別名
山鷓鴣詞

鷓鴣詞作品原文

鷓鴣詞版本一

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鷓鴣飛。
處處湘合,郎從何處歸? [1] 

鷓鴣詞版本二

山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鷓鴣飛
處處湘,郎從何處歸 [2] 

鷓鴣詞註釋譯文

鷓鴣詞詞句註釋

⑴鷓鴣詞:屬樂府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收錄《鷓鴣詞》三首,其中李益一首,李涉二首。它們都用了湘江、斑竹、鷓鴣等形象來烘托氣氛,為主題服務。可見《鷓鴣詞》在內容上都是表現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須用鷓鴣的飛鳴來託物起興。
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內。斑竹:一種有斑紋的竹子,亦稱“湘妃竹”“湘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南巡不返,葬於蒼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淚下沾竹,竹悉成斑。
⑶錦翅:有花紋的翅膀。鷓鴣:鳥名,羽毛黑白相間,棲息於江南山間灌木叢中。古人以其鳴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崔豹古今注》:“南山有鳥,名鷓鴣。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飛。”
⑷“處處”句:《文鏡秘府論·地·六志》引《贈別詩》曰:“離情弦上急,別曲雁邊嘶。低雲百種鬱,垂露千行啼。”釋曰:“……上見低雲之鬱,託愁氣以合詞。”湘雲合,湘雲瀰漫。
⑸郎:指丈夫。 [2]  [3-5] 

鷓鴣詞白話譯文

湘江岸上搖曳着斑竹枝,鷓鴣展開錦翅且鳴且飛。
湘江上陰雲處處含愁氣,郎君喲郎君你從何處歸? [5] 

鷓鴣詞創作背景

任中敏先生《唐聲詩》考證,《山鷓鴣》本為唐代南方流行的歌曲,中部地區的湖南、西部地區的陝州,亦皆有之。曲韻摹仿山鷓鴣啼聲。玄宗時,譜為教坊雜曲。由女伎唱,或獨唱,或對唱。吹笛,踏舞。歌詞為五言,四句,二十字,二或三平韻。首句以平起。二平韻拗格者為常體,三平韻者為別體。李益《登白樓見白鳥席上命鷓鴣辭》:“一鳥如霜雪,飛向白樓前。問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為常體,而這首詩為別體。可見李益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音樂,進行創新的嘗試。 [6] 

鷓鴣詞作品鑑賞

鷓鴣詞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民歌風味的愛情詩。它借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在短小的篇幅內,含蓄而又細緻地表達了一位女子對遠遊未歸的情人的深切思念。
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帶的女子。開頭寫她懷遠的愁情,不是用直陳其事的方法來正面描寫,而是用“興”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現得更加含蓄而有韻致。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為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這種染上斑斑淚痕的竹子,稱為“湘妃竹”,又稱“斑竹”。主人公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自然會想到這個優美而動人的愛情傳説。二妃對舜的無限忠貞之情引起了主人公的同情,自己形單影隻,丈夫久去不歸,和二妃的悲劇命運也有某些相似之處,連類而及,勾起自己懷念情郎的愁緒。正在這時,主人公又看到引動她愁緒的另一景物,那長着錦色羽毛的鷓鴣,振翅而飛,且飛且鳴。其聲悽清愁苦,聽到鷓鴣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鷓鴣喜歡相對而啼,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遊子、思婦,都怕聽鷓鴣的啼叫。看到聽到鷓鴣的飛鳴,自然會使這位思婦的愁懷一發而不可收了。
接着詩句自然過渡到“處處湘雲合”一句,以籠罩在湘江之上的陰雲,來比喻女主人公鬱悶的心情。“湘雲”指籠罩在湘江之上的陰雲。本來遠人未歸,可以有許多理由,與天氣不一定扯得上關係,但女子擔心湘雲四合,令郎迷路,恰恰表現出她痴迷和過慮的心情。以陰雲喻愁懷,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手法。“處處湘雲合”,既是對實景的描寫,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悶的心情。
詩的前三句,詩人用“湘江”“湘雲”“斑竹”“鷓鴣”這些景物構造出一幅有靜有動的圖面,把氣氛烘托渲染得相當濃烈;末句突然一轉,向蒼天發出“郎從何處歸”的問語,使詩情顯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寫出了主人公的無可奈何的心情,讀者彷彿看到她佇立湘江岸邊翹首凝望的身影,感覺到她盼郎歸來的急切心情,人物與周圍的環境達到和諧一致,繪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懷遠圖。全詩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餘韻無窮。直到這裏才知道作者雖是寫景,卻並非為寫景而寫景,它們是為最後人物的出場服務的。
這首詩清新含蓄,語言通俗流暢,善用比興,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長。抒情手法全靠氣氛的渲染與烘托,造境深遠,含藴頗深。 [6]  [7]  [8-9] 

鷓鴣詞名家點評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望郎歸切,意眩目迷,故為此言。 [10] 
清代楊逢春《唐詩偶評》:此與《湘妃怨》等題同意。首二點題起興,言只見鷓鴣飛不見郎歸也。三、四從己之望眼方迷不見郎歸,由對面想到郎之不歸,應亦為目迷之故,遂乃深怪“雲合”,即曲為郎諒;是一頭回望、一頭轉念神理。文心曲致,騷人哀怨之遺。 [10] 
清代喬億大曆詩略》:平調古意。 [10] 
清代李慈銘《唐人萬首絕句選批校》:有杳冥恍忽不可説之意。 [10]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斑竹血淚以自比,鷓鴣行不得以喻郎。比興深遠,語意縹緲,神品也。 [10] 
近代俞陛雲《詩鏡淺説續編》:此詞亦竹枝之類。以有鷓鴣句,遂以命題。前二句,興體也,後二句,賦體也。皆美人香草之寓言。沈休文詩“夢中不識路”,言夢去之無從。此雲“處處湘雲合”,言郎歸之莫辨,相思無際,寄懷於水重雲復之鄉,樂府遺音也。 [10] 
近代劉拜山千首唐人絕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湘雲迷路,語最藴藉。 [11] 

鷓鴣詞作者簡介

李益(748—約829),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曆進士,初因仕途不順,棄官客遊燕趙間。後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音律和美,為當時樂工所傳唱。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詩知名。有《李君虞集》二卷。 [7] 
參考資料
  • 1.    周振甫主編. 唐詩宋詞元曲全集 全唐詩 第1冊[M]. 合肥:黃山書社, 1999:261.
  • 2.    羅仲鼎,俞浣萍校注. 千首唐人絕句校注 上[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187.
  • 3.    繆鉞,張志烈主編. 唐詩精華[M]. 成都:巴蜀書社, 1995:529-530.
  • 4.    張毅選注. 歷朝閨怨情愛詩[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139-140.
  • 5.    曾凡玉編著. 唐詩譯註鑑賞辭典[M]. 武漢:崇文書局, 2017:702.
  • 6.    樂雲主編. 唐宋詩鑑賞全典[M]. 武漢:崇文書局, 2011:335.
  • 7.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2[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761, 766-767.
  • 8.    周嘯天著. 嘯天説詩 3 忽如一夜春風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90.
  • 9.    李文祿,宋緒連主編;餘冠英,楊仁愷,張震澤,劉萬泉顧問. 古代愛情詩詞鑑賞辭典[M].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0:342.
  • 10.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編. 李益詩歌集評[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86.
  • 11.    毛穀風選編. 歷代五絕精華[M]. 新文化出版社, 1998:6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