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鶯歌柳書

鎖定
鶯歌柳書,亦名“鶯歌柳子”,是由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化而成的一種民間説唱藝術,是北方地方曲種之一。 [1] 
鶯歌柳書演出形式古樸,多為一彈一唱的雙檔。曲詞題材廣泛,曲目豐富,方言特徵鮮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作品既文雅規整,又俚俗淺近。代表曲目有《許仙救湖》《關公辭曹》《龍鳳鐲》《汗衫記》《楊宗保下山》等。 [1-2] 
鶯歌柳書主要流傳於魯西南、魯南及豫東、蘇北一帶。2008年6月7日,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鶯歌柳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65。 [2-3] 
中文名
鶯歌柳書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流行地區
魯西南、魯南及豫東、蘇北一帶
經典劇目
《許仙救湖》《關公辭曹》《龍鳳鐲》《汗衫記》《楊宗保下山》等
代表人物
鄭文祥、吳德平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65
始興年代
清代

鶯歌柳書歷史淵源

鶯歌柳書表演 鶯歌柳書表演
鶯歌柳書由明代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化而成,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鶯歌柳書藝人程夢卜、程作舟名聞魯豫,表明這一曲藝樣式已發展得相當成熟。清末民初,鶯歌柳書與漁鼓腔相結合,又進一步衍生出“墜子書”。 [2] 
據記載,鶯歌柳書的歷史至少有200年。鶯歌柳書雖歷史較為悠久,但流傳範圍並不廣。山東菏澤已知最早的鶯歌柳書藝人是清末民初曹縣仲堤圈的張瞎子(1848年——1928年,佚名)。鶯歌柳書的興盛時期,就是張瞎子活躍的時代。張瞎子的傳人是曹縣的張保亮(1848年——1928年),再傳弟子是曹縣鄭莊鄭玉昆(1904年——1976年)和定陶的曹志田。鄭玉昆晚年將技藝傾囊傳授給曹縣的鄭文祥和菏澤的高志軍。 [1] 

鶯歌柳書藝術特色

鶯歌柳書演出形式

鶯歌柳書演出形式較為簡單,表演時多出雙檔,兩位演員一彈一唱。一人操三絃伴奏,演唱者左手持八角鼓,右手擊鼓兼作表演動作。有站有坐,方式靈活,但一直少有變化。早期表演以唱為主,後期表演轉為説白相間。而傳到河南的鶯歌柳書,又有盲藝人自彈三絃,打腿板的三大件形式。明眼藝人也有用單頁小饒替代八角鼓的演出形式。 [4] 

鶯歌柳書伴奏樂器

三絃 三絃
鶯歌柳書的伴奏樂器有四種,即八角鼓、小鈸、三絃和節子。八角鼓和小鈸由演員使用,三絃和節子由伴奏者使用,節子則繫於膝前。唱慢板時,演員持八角鼓,用掌指頭彈推拍打。唱快板時,演員敲打小鈸配奏,以掌握節拍。 [5] 

鶯歌柳書唱腔結構

鶯歌柳書為單曲體,韻白相間,相當規律,有【節子韻】【越調】【平調】等曲牌。唱腔音樂豐富多彩,主要唱腔有【慢平腔】【快平腔】【五字坎】等。其基本唱腔為四句腔,其他唱腔均由此衍化發展而來。四句腔每句四小節,構成起承轉合的音調旋律,其後的搭尾襯腔也是完整的四小節,四句腔反覆演唱,風格古樸、深沉、富於幽默感,極富表現力。 [4]  [2] 

鶯歌柳書代表曲目

鶯歌柳書的曲目遺存十分豐富,短篇書目唱詞文雅規整,題材豐富,有較強的文學性,長篇書目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語言俚俗,鄉土氣息濃郁。 [1] 
鶯歌柳書表演 鶯歌柳書表演
代表性短篇曲目有:《潘必正趕考》《小關西》《二人薄》《水漫金山》《釵環記》《十二女打架》《草船借箭》《關公辭曹》《古城會》《伐林》《許仙遊湖》《斷橋》《蘇二姐受氣》《朱買臣休妻》《佳人送飯》《爬牆頭》《治羅鍋》《打狗勸夫》《大吹大砍》《拙老婆》《妨女婿》《打狼》《打連科》《李存孝奪籬》《打老婆》《放黑牛》《老鼠告貓》《酒鬼造反》《潘金蓮拾麥子》《羅成算卦》《翻車》《九子圖》《豬八戒背猴子》《祭塔》《王林修妻》《陳妙常產子》《灶君喊冤》《韓湘子度林英》《龍三姐上壽》《司馬懿扒墓》《姜太公賣面》《兩頭忙》《戲牡丹》《卷箱記》《劈山救母》《梁山伯訪友》《小觀燈》《小西廂》《揚州觀景》《賢良女歌》《小禿拜廟》等。
中長篇書有《龍風鐲》《雙鎖櫃》《楊秀英下山》《楊景充軍》《王華買父》《金鐲玉環記》《下蘇州》《汗衫記》《馬上天框銀》《小五義(扒狗皮)》等。 [1] 

鶯歌柳書流行地區

鶯歌柳書主要流傳於魯西南、魯南及豫東、蘇北一帶。 [2] 

鶯歌柳書傳承保護

鶯歌柳書流傳現狀

鶯歌柳書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新曲種墜子書的興起讓很多人漸漸忘了老腔。民國初年,鶯歌柳書急劇萎縮,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絕響。目前這一曲種僅存在於菏澤地區,傳承乏人,幾近滅絕,急需搶救 。 [2]  [6] 

鶯歌柳書保護措施

菏澤市藝術研究所針對瀕危曲種傳承窘況,制定“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重生”的總體思路,整理恢復了鶯歌柳書《偷詩》《老鼠告貓》等經典曲目,創作了新的曲目《一塊傳家匾》。通過師帶徒的傳統方式與學校正規教育培養的雙途徑,培養了鶯歌柳書傳承人吳德平、郭玲、劉婷婷等多名錶演藝人,使沉寂多年、鮮為人知的瀕危曲種獲得新生。 [7] 

鶯歌柳書傳承人物

吳德平(右) 吳德平(右)
吳德平,男,1966年3月生,2016年02月17日吳德平入選菏澤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8] 
鄭文祥,男, 1946年出生於曹縣鄭莊鄉鄭莊村。10歲跟隨父親學唱山東琴書。1960年參加曹縣曲藝隊,演唱山東琴書。1967年曲藝隊解散,返鄉務農。後師從伯父鄭玉昆,學唱鶯歌柳書。鄭文祥演唱風格古樸、深沉,形成了淳樸自然的表演風格,擅演曲目有《偷詩》、《梁山伯下山》等。後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娛樂形式的多元化,曲藝演唱陣地逐漸萎縮,但他仍堅持在當地及周邊縣區交流演出,得到羣眾的好評,為鶯歌柳書這一稀有曲藝形式的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 [9] 

鶯歌柳書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鶯歌柳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鶯歌柳書項目保護單位菏澤市藝術研究所評估合格。 [13] 

鶯歌柳書曲藝價值

鶯歌柳書充分反映了山東、河南交界地帶的風土民情和地域特點,在民間藝術、北方方言及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 
鶯歌柳書與柳子戲、地方小曲等關係密切,具有多種研究價值。它直接促生了墜子書,對墜子書的音樂、曲目、演出形式、風格特點都有着重要影響。 [10] 
鶯歌柳書是北方地方曲種之一。清中後期在魯、豫、皖、蘇交界地區頗有影響。但在民國初年,急劇萎縮,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絕響,僅有菏澤地區遺有鴻泥一爪,被稱之為曲藝“活化石”。 [11] 

鶯歌柳書重要活動

鶯歌柳書《老鼠告貓》演出現場 鶯歌柳書《老鼠告貓》演出現場
2015年於9月22日至25日,山東省精品曲藝邀請展演在濟南明湖居舉辦。鶯歌柳書《老鼠告貓》以其清新的演出形式、古樸典雅的唱腔特點入選參演。本次展演,對山東地方曲種的保護傳承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8年7月20日,曹州古韻——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隆重舉行,國內的非遺文化和藝術領域的專家齊聚菏澤。鶯歌柳書經典曲目在曹州古韻舞台上亮相。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