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鱷雀鱔

鎖定
鱷雀鱔是雀鱔目鱔科大雀鱔屬魚類 [26]  又稱福鱷、大雀鱔。 [27]  魚體呈青灰色,帶有暗黑色斑紋,嘴與其他雀鱔種類相比要短一些,比較寬大。 [28]  鼻孔跟喉嚨是相通的。吻部特別長、長着一排排像針一樣尖的牙齒,可以把獵物的肉撕碎。身上的魚鱗是鑽石形狀的,組成了堅固的盔甲,遇到敵人時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尾巴頂端長着尾鰭,可以在進攻的時更有力量。 [29]  鱷雀鱔,並非是鱷而屬於鱔魚類,因其身上有鱗甲,且長得像鱷,故而得名。 [30] 
鱷雀鱔主要分佈在從墨西哥到美國弗羅裏達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 [31]  密蘇里河俄亥俄河下游及尼加拉瓜境內的兩個湖泊。 [32]  常棲息於在河流下游、河口地帶以及小的湖泊中。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也吃蟹類、蝦類、龜類、鳥類以及小型哺乳動物。 [33]  繁殖方式為卵生。 [32] 
鱷雀鱔作為一種古老的魚類,並且存活至今,但由於過度捕撈已頻臨滅絕。 [34] 
中文名
鱷雀鱔 [1] 
拉丁學名
Atractosteus spatula
別    名
幽靈火箭
福鱷
大雀鱔
錘骨雀鱔
鱷魚火箭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雀鱔目
雀鱔科
大雀鱔屬(骨雀鱔屬)
鱷雀鱔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acépède, 180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1
Atractosteus lucius Duméril, 1870
同義學名2
Litholepis adamantinus Rafinesque, 1818
同義學名3
Atractosteus adamantinus Rafinesque, 1818
同義學名4
Lepisosteus berlandieri Girard, 1858
同義學名5
Esox cepedianus Shaw, 1804
同義學名6
Lepisosteus ferox Rafinesque, 1820
同義學名7
Lepisosteus spatula Lacépède, 1803
英文名稱
Alligator Gar [4] 

鱷雀鱔物種學史

鱷雀鱔是北美洲特有淡水巨型食肉魚,在地球上已生存1億多年。它的名字來源於吻部的外形,全身長硬鱗質的超硬琺琅質魚鱗硬度與人的牙齒相當)。古時遍佈北美、歐洲、印度及非洲,現在僅見於北美東側、中美和古巴,為大型兇猛魚類。
起先所有雀鱔目物種都只分類在雀鱔屬中。後來,康斯坦丁·薩繆爾·拉方斯克-舒馬茨(Constantine Samuel Rafinesque-Schmaltz)於1818年替福鱷起了Atractosteus adamantinus的學名,並編入大雀鱔屬中,不過一直以來,大雀鱔屬都被認為是雀鱔屬的異名。於1976年,大雀鱔屬才正式被確認。

鱷雀鱔形態特徵

鱷雀鱔體長一般為1.2-1.8米,體重45-72千克,雌性比雄性略大,是現存7種雀鱔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魚身呈長筒形,吻部前突,跟鱷魚一樣的短吻和上下顎密佈兩排匕首般鋒利的牙齒,因此得名。 [5] 
鱷雀鱔的顏色通常為深橄欖綠色,背兩側是褪色的灰白色,腹部白色。鱗片大而硬,背部中間點綴有不同深淺的偽裝黑色,也有淺色金白斑混合期間。背鰭尾鰭臀鰭有黑點,大多是橄欖綠色或灰色,而臀鰭和胸鰭一般都是灰白為或白色。翅片,特別是腹部,腹鱗通常具有紅粉色色調,這可能與血管密佈有關。鱗片是菱形硬鱗,美洲印第安人有時會拿來作為寶石 [5] 
背、臀鰭相對並位於體後部;無脂鰭;各鰭無硬刺。側線完全。鰾有鰾管與食道背部相聯,鰾多分室,形如肺,鰾壁密佈微血管,可進行氣體代謝。 [6] 

鱷雀鱔近種區別


鱷雀鱔
體量
體長一般為1.2-1.8米,體重45-72千克
成魚體長可達2米,重達16千克
特徵
魚體呈青灰色,帶有暗黑色斑紋,嘴與其他雀鱔種類相比要短一些,比較寬大
背部呈橄欖棕色至綠色,腹部呈淡黃色或白色。標本的顏色取決於其所含水的透明度
圖片
鱷雀鱔 鱷雀鱔
長吻雀鱔 長吻雀鱔

鱷雀鱔棲息環境

鱷雀鱔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河流、湖泊、沼澤等淡水環境中,偶爾進入河口或海濱等鹹水區活動,單獨生活,日行性,白天通常浮在水面上曬太陽,隆冬季節潛入深水區休眠。 [5] 

鱷雀鱔生活習性

鱷雀鱔主要以其它魚類為食。

鱷雀鱔分佈範圍

鱷雀鱔分佈於墨西哥到美國的墨西哥灣沿岸,密蘇里河俄亥俄河尼加拉瓜 [7]  包括哥斯達黎加、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新萊昂州韋拉克魯斯)、尼加拉瓜、美國(伊利諾伊州、俄亥俄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佛羅里達州)、美國(德克薩斯州、田納西州、俄克拉何馬州和阿拉巴馬州)。 [3] 
鱷雀鱔分佈圖 鱷雀鱔分佈圖

鱷雀鱔繁殖方式

鱷雀鱔每年5-8月交配產卵,雌魚每次產下14-20萬枚卵,但只有極少數僥倖躲過天敵成功孵化,卵呈淡綠色,為粘性,粘附於水草或礫石上,孵化期約6-8天,雄性6歲左右性成熟,雌性則長達11年,壽命26-50年,最高記錄75年。 [8] 

鱷雀鱔保護現狀

鱷雀鱔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鱷雀鱔種羣現狀

由於什麼都吃的緣故,鱷雀鱔棲息的水域內很少有其它魚類生存,影響漁民收穫,各地政府為了保護水體生態而批准捕獵,只是這種魚極難捕獲,雖然貪吃的鱷雀鱔很容易上鈎,但它的滿嘴利齒能咬斷鋼絲做成的魚線,而且上鈎後拼命折騰。 [8] 

鱷雀鱔相關法規

2021年,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作出《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對10種主要外來水生生物進行全國性普查,其中就包含鱷雀鱔。
農業農村部2022年4月22日審議通過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指出,未經批准,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第八十一條處罰。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19] 
2022年11月25日,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發佈了《廣州市野生動物放生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擅自放生野生動物外來物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放生未經檢驗檢疫、來源不明、人工繁育未經野化訓練或者老幼、傷殘、體弱等不具備野外獨立生存能力的野生動物。 [23] 

鱷雀鱔飼養方法

養殖在家庭魚缸裏的鱷雀鱔雖然無法長到野生環境的驚人長度,但要破米還是沒問題的。它的食量和生長速度較其他雀鱔夥伴都更高一籌。另外,鱷雀鱔的吻部也不似其他“尖嘴鱷”那樣又細又長,而是十分寬闊粗壯,內中生滿了利齒,就像真正的鱷魚一樣,這也是“鱷雀鱔”這個名字的由來。 [9] 
和大多數古老魚類一樣,雀鱔一族都有着良好的適應力——這也是它們能夠存活至今的最大本錢——水箱裏的環境只要別太次,它們基本上都能是“吃得飽,睡得好”。 [9] 

鱷雀鱔相關報道

2022年8月,北京市百旺茉莉園一期有業主自小區水系撈起一條大魚,專業人士確認其為外來入侵動物“鱷雀鱔”。 [10] 
2022年8月26日,昆明春城慧谷小區景觀池內的一條鱷雀鱔被成功捕獲。 [13] 
2022年8月27日,新京報記者從河南省汝州市城市公園管理方獲悉,雲禪湖出現的“怪魚”已被捕獲,確認為兩條外來生物鱷雀鱔,系工作人員連夜在涵洞中找到。兩條鱷雀鱔已無害化處理,當地已安排專業團隊已對公園相關區域進行消毒。7月中旬,有市民在雲禪湖散步時發現巨型魚,隨後上報公園管理方。當地相關部門及公園管理方及時組織力量對該怪魚進行了圍捕。 [11-12] 
2022年8月,上海虹口一小區河裏出現疑似鱷雀鱔,50釐米長,相關部門正在確認中。 [14] 
2022年8月,湖南婁底捕獲一條鱷雀鱔,婁底市農業農村部門表示已啓動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 [15] 
2022年8月,河南、湖南、廣西等省份相繼報告發現“怪魚”鱷雀鱔,引發公眾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擔憂。記者調查發現,在深圳個別小區、公園,也曾出現過鱷雀鱔的身影。 [16] 
2022年8月31日,海口蒼東村發現鱷雀鱔,已釣捕3條並進行無害化處理。 [17] 
2022年9月8日,泉港區塗嶺鎮下爐村九龍崗一寺廟放生池內出現一條體型巨大的“怪魚”,經過確認,這條“怪魚”是鱷雀鱔,體長1.2米,體重有25公斤。 [18]  10月2日,市民梅女士反映,在位於徐州楊山路金山曉月北門附近的水池裏,發現了一條疑似鱷雀鱔的“怪魚”,並在當天晚上被釣魚高手擒獲。 [20] 
2022年10月,澄邁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組織工作人員在金江親民公園人工湖抓獲到一隻長達1.1米、重19公斤的外來物種鱷雀鱔。 [21] 
2022年10月,烏海市農業發展中心在外來入侵水生動物調查中,於烏海湖中捕獲一隻鱷雀鱔,這是烏海市首次發現鱷雀鱔。 [22] 
2023年5月22日,濟南市平陰縣卓亞香格里小區東側一水庫發現一條體長45釐米的鱷雀鱔,這是濟南水域首次發現該外來入侵物種,該條鱷雀鱔已經被捕殺並進行無害化處理。 [25] 

鱷雀鱔物種管理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