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鱟魚

鎖定
鱟魚是劍尾目鱟科鱟屬節肢動物, [5]  又名鱟、中國鱟。 [6]  由頭胸、腹及尾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釐米左右。雌鱟沒有眼睛; [7]  雌大雄小,頭胸甲寬廣,作半月形;腹面有六對附肢;腹甲較小略呈六角形,兩側有若干鋭棘,下面有六對片狀游泳肢,後五對上面各有一對鰓;尾呈劍狀。外形恰如一把團扇,背上硬殼構成扇,下面那根長而堅硬的三稜柱狀尾巴就是扇柄。壽命約為25年。 [8-9] 
鱟魚主要分佈於太平洋、西印度洋各島和東南亞海域。中國浙江以南淺海中均產。常生活在多藻類的沙質海底,以貝類及海中動物的屍體為食。 [9]  不論大小,總是雄雌相隨,爬行時,雌鱟常背雄鱟,失去雌鱟,雄鱟只能停留原地。 [7]  7齡性成熟,結伴於夏季遊向近海繁殖。 [8] 
鱟魚是海洋中的古老生物,被學術界視為研究古生物的珍貴“活化石”,亦有“海中鴛鴦”之稱。 [8]  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0] 
別    名
鱟帆
東方鱟
中國鱟
兩公婆
中文學名
鱟魚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肢口綱
劍尾目
鱟科

鱟魚形態特徵

體長約70釐米左右。雌雄異體,雌的較雄的大。在甲殼背面的前方中央有1對單眼,稍後方兩側有1對形較大的複眼。頭胸部有6對附肢,螯肢形態小,其餘5對形態均較大,司步行及捕食。腹部呈三角形,其體節均互相癒合,兩側有6個缺刻,缺刻中各具一短刺。腹部末端有細長能自由轉動的尾節,尾節延長如劍,生有鋸齒,鱟能利用尾節撐起身體而跳躍。鱟的幼蟲與三葉蟲相似,故有“三葉蟲”之稱,實為和三葉蟲不同的動物。 [1] 

鱟魚生態環境

為節肢類海生動物。多分佈在沙質的海底上,以海中的蠕蟲及軟體動物為食。我國沿海各地均產,以南方各地沿海為多。 [1] 
它由頭胸、腹及尾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釐米左右。雌大雄小,頭胸甲寬廣,作半月形。腹面有六對附肢。腹甲較小略呈六角形,兩側有若干鋭棘,下面有六對片狀游泳肢,後五對上面各有一對鰓。尾呈劍狀。鱟的整個外形恰如一把團扇,背上硬殼構成扇,下面那根長而堅硬的三稜柱狀尾巴就是扇柄。而這根酷似扇柄的尾刺,能自由轉動,用以撐身跳躍和禦敵護衞。常生活在海底,以貝類及海中動物的屍體為食。 [1] 

鱟魚物種簡史

魚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裏的遠古遺民,它與三葉蟲是同一個期紀的動物。在原始魚類剛剛問世、恐龍尚未崛起之時,鱟就是距今3.95-3.45億年前泥盆紀(一説2.25億年前的二疊紀)繁盛的海洋居民了。雖經數億年的滄桑之變,但該物種依然如故,變化甚微。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2] 

鱟魚棲息環境

鱟魚主要生活在淺海沙質海底。喜歡居位於鹽度較低的河口,同時具有溯河而上的習性。

鱟魚生活習性

鱟魚食物

鱟魚 鱟魚
鱟魚類主要為肉食性動物,取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取食海底藻類。取食時用螯肢將食物送到口部,用顎肢的基節磨擦、咀嚼後再送入口內。口後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質齒可研磨食物,經瓣膜後進入中腸。其前端膨大處為胃,有1-2對發達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達頭胸部及腹部,並有肝管開口到胃的兩側。

鱟魚消化

鱟魚 鱟魚
肝盲囊是食物化學消化及吸收的場所。中腸後為直腸,以肛門開口在腹部末端、尾劍之前的腹面。循環系統為開放式。消化道背面有一管狀心臟,位於圍心竇中,具8對心孔,血管發達,向前有3個前動脈,兩側有4對側動脈。動脈分支進入組織後,在腹面形成兩個大的腹血竇。血液由腹血竇流入書鰓,經氣體交換後再經圍心竇、心孔流回心臟。血液中含有血青素及一種變形細胞,這種變形細胞具有很強的凝血功能。排泄器官為四對基節腺,位於磨胃的兩側,由腺體收集的代謝廢物送入一共同的囊中,再經排泄管、膀胱、排泄孔開口在最後一對步足的基部,基節腺也兼有水分調節作用。

鱟魚脱殼

鱟魚 鱟魚
鱟魚如同其它的節肢動物,是以脱殼而後成長的。由一次的脱殼而長大約之前體型的1.3-1.4倍,但死亡率也高,是一種博命的成長。鱟的卵於孵化前在卵膜內就脱皮四次,因此仔細觀察迴轉卵,卵中就有如仙女的羽衣狀薄紗的殼,在迴轉卵此時的胚體已經成了像鱟的體形。在剛孵化出的第一齡幼生由其形態看,與成體的鱟很相似,只是還沒有那特徵的尾劍。第二齡幼生其體長約為10mm,而在第一齡幼生時沒有的尾劍,在此時期也明顯的長出來。 [3] 
鱟魚的脱殼是由頭胸部的周緣裂開,而新的舊體才由其間隙跑出來。剛脱皮的甲殼非常柔軟,這甲殼要恢復到原來的硬度,也需要相當的日子,幾乎令人懷疑它是否會恢復到原來的堅硬度。鱟由於生長速度慢,所以是一種不大能長大的動物,至今仍不明白確定幾年才能生長成成體。大概認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體;雌的脱16次皮,於第14年成成體。 [3] 

鱟魚分佈範圍

鱟魚世界分佈

分佈於太平洋、西印度洋羣島和東南亞海域多藻類的沙質海底。

鱟魚中國分佈

浙江以南淺海中均產。

鱟魚保護等級

中華鱟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二級受保護動物。

鱟魚繁殖方式

鱟魚 鱟魚
鱟魚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腸的兩側,直延伸到腹部,經一對短的生殖導管以生殖孔開口在生殖厴板下。每年夏季為繁殖季節,鱟從深海游到近海潮間帶的沙灘上,雌雄聚集在潮間帶,由雌鱟扒沙作窩。雄性以腳須抱住雌性,雌性以附肢挖坑產卵時,雄性排精在卵上,行體外受精。產卵後雌雄分開。
當潮水退去時,埋在沙裏的受精卵便不會位於水下,這樣它們就安全地避開了水生捕食動物。另外,受精卵的發育要求它們被埋在沙灘上比較高的地方,但又不能太高;如果卵埋得太高,它們就會因為太乾燥而不能孵化成幼鱟;如果埋得太低,又會因為沙裏的氧氣含量不足而死去。雌鱟利用笫6對步足端節基部呈5個扁平可動的、張開時形同花辦的突起物作為工具,在高潮線沙灘上挖穴,穴深6-11釐米,然後兩個生殖孔同時產卵,每穴產卵200-630個。隨之雄鱟將精液撒到卵堆上,再由潮水上漲時沖刷上來的泥沙將卵堆覆蓋,約2釐米厚,受精卵便在沙層中進行孵化。然後,這一對鱟又向前爬行20釐米左右,重複以上過程。大約產十幾堆卵後,潮水退去,這一對鱟就乘夜色撤離海灘,回到海里。 [4] 
卵為中黃卵,但為完全卵裂,發育中經過三葉幼蟲階段(trilobitelarva)。此發育階段因相似於三葉蟲而得名。剛孵化的幼蟲尾劍不突出,僅兩對書鰓,經13-14齡連續蜕皮後發育成成體,性成熟在第三年。利用沙吸收陽光的熱量,受精卵大約經過40天孵化出幼鱟。剛出卵殼的幼鱟,在尚未蜕皮之前沒有尾劍,樣子很像6億多年前的古生物三葉蟲,所以被稱作三葉幼蟲。
參考資料
  • 1.    鱟魚  .農業户 .2013年[引用日期2014-11-11]
  • 2.      .北京科普之窗[引用日期2017-04-08]
  • 3.      .金門休閒漁業網[引用日期2017-04-08]
  • 4.    有毒的節肢動物——幼鱟  .北京科普之窗[引用日期2017-04-08]
  • 5.    李新正主編,節肢動物,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9.11,第2頁
  • 6.    王若會,梁雨羣主編,家庭飲食與健康百科,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6,第314頁
  • 7.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白話手繪彩圖典藏本,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第629頁
  • 8.    趙維臣主編,中國土特名產辭典,商務印書館,1991.03,第166頁
  • 9.    餘豔蘭,馮進主編,《飲食須知》釋義,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1,第250頁
  • 10.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3-07-03]